近日,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突然火了。
已发布的这四集都是关于北京的少年,他们分别来自丰台、朝阳、西城、海淀,看这四集的名字↓是不是感觉特别刺激?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关于中国少年们的教育故事,据说将在中国337个城市,寻找1001位少年,记录并分享他们眼里的世界、心里的未来,目前刚发布了前4集。每集6-22分钟不等,可以看一看。
扫码可看↑
这是一家赛事机构所拍的纪录片,难免带有推广自己平台的倾向。但最拧巴的是,这个机构想用中国少年的风采“包装”残酷的教育现实。
纪录片文案宣称“记录并分享他们眼里的世界、心里的未来”,实际展示的是这些孩子上了什么课外班、兴趣班、集训队等等,以及他们的高知、中高收入家庭父母的教育理念。
前者是用金钱作为支撑,后者是用人力作为支撑。这是展示少年风采吗?这是展示家庭实力啊!没有看到孩子有任何独到之处,至少没有在纪录片里展现出来。
柔妈作为一个北京海淀的家长,看到了各区的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就是没看到孩子的成长与担当,没看到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没看到不上课外班的孩子,没看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难道说没有上这些课外班的孩子,不能代表北京少年,没有可展示之处?未来没有成才的可能与空间?
这太令人失望了!失望于纪录片的道貌岸然,更失望于北京以课外班为主的教育模式。
但不得不说,很多北京孩子的日常就是奔波于各种课外班。
从这个层面说,这个纪录片也算抓住了北京中产的焦虑点,尤其是编程这个课外班,似乎是所有孩子的标配了。也难怪,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机构,就是一个steam赛事平台
未来,这波孩子会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怎样的存在,无法预测,但社会需要的肯定是更多样化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不是某一种特定的人才。
如果看了类似这个纪录片的片子,听了一些人云亦云的论调,不由自主地跟着机构走、跟着这样的推广走,未来北京的孩子会不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教育会不会更加内卷?
因为大家都挤在一条路上,互相踩踏,而不是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很多热点,看看而已,不必认真。
也许它们的存在,反而可以让清醒的家长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那么多人在那个赛道竞争,我能不能换个思路,从另外的方面去培养未来的合作者?
这个纪录片发布在B站,点击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也可以观看,后面会发布更多城市的孩子,你到时候看看和自己那儿的气质吻合么。
柔妈│芬兰→德国→北京
育儿│把家庭教育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