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抽象篇(西)



    日落百鸟归巢栖息,后指“西”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西”,象形字,像鸟巢的简化。原义是“栖”,指“鸟在巢上栖息”。甲骨文写作图1,金文写作图2-4,字形都是一个鸟巢的样子。甲骨文、金文都有巢无鸟,小篆则在鸟巢之上加上了一个像鸟形的线条,表示鸟在巢上的意思。写作图6,无论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西”字都是一个象形字。百鸟归巢栖息,一般在太阳落山之时,故“西”字又引申表示太阳落山的方向即四方之一的西方。上古“栖”“西”同音,可以说,西字的前世就是“栖”。鸟儿回巢栖息时,正好是太阳西坠之际,因此人们就借“西”来表示“日落的西方”。“西”字后来又用以指“西洋”(元、明时期把今海南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通称为西洋,如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或内容形式属于西洋的,如“西餐”“西服”“西洋画”等,这个“西”字就与“方位”有关。当“西”字借为专门表示方位词以后,人们就又造出一个“栖(或作棲)”字来表示“鸟在巢里栖息”的意思。到这时,“西”字就与表示“鸟在巢里栖息”的本义渐渐地分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栖”字。
古文释义
(xī)《唐韵》先稽切。《集韵》《韵会》《正韵》先齐切,并音粞。《类篇》:金方也。《说文》:鸟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前汉·律历志》: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於时为秋。《尚书·大传》:西方者何,鲜方也。或曰鲜方,讯讯之方也。讯者,讯人之貌。
又地名。《晋书·地理志》西郡。《韵会》:唐置西州。
又姓。《通志·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门豹之后,改为西。
又《集韵》相咨切,音私。义同。
(xiān)又《篇海》苏前切,音先。《前汉·郊祀歌》: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后汉·赵壹传·穷鸟赋》:幸赖大贤,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
又《韵补》斯人切,叶音辛。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玄醴腾湧於阴沟,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兰阿那於东西。
(yuē)又《类篇》乙却切,音约。平量也。
又《广韵》:籀文作𠧧。
○按《玉篇》等书西字另一部。今从《字汇》《正字通》附入襾部。
考证:“《前汉·郊祀志》:‘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谨按郊祀志无此文,谨照原书改郊祀歌。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