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抽象篇(东)



    两边无底的口袋,后指“东”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东”,象形字,“東”的简体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东”字,源自上古先民便用的一种袋子。上古时期,人们在搬运东西时,通常先是在地上铺一块兽皮,中间放一根木棍,将东西放到兽皮上,然后把兽皮围绕木棍卷起来,两端用皮条或藤条绑扎住,便成为有相当容量的袋子,可以很方便地扛在肩上。宿营在外时,这块兽皮又是实用的床垫。甲骨文中的“东”便源自这种袋子的象形白描。《埤仓》注曰:“无底曰橐túo,有底日囊”。“东”就是称作“橐”的无底袋。
古人在太阳升起时便须起床,将铺在身下的兽皮卷成“东”,扛在肩上,出发远行,采集狩猎。因此,“东”被借用指称太阳升起的方向。这就是说:“東”是一个象形造字,假借表义的文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只要在如此的诗情画意中,添加一个“橐”,便是“东”字的最好注脚。
“东”作为“东方”讲,是一种词义假借,这是说,原本指称“橐”的“东”被假借为东方之东。如《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东道主”一词,本指东方道上的主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称主人为“东道”便源于此。由此引申,人们又称主人为“东家”,请客为“作东”。
「东西」起源
《辞海》里对“东西”解注为:俗称什物曰东西,后接着举古人之语,最后得出:“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犹如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也就是说,一年有四季,历史就以年(四个季节)为线索,所以历史就有了“春秋”一说;同样于空间来说,东西南北皆有物产,所以可以把“物质”通称为“东西”之内的一切;1951年版《辞源》引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买东西考》:“明思陵(崇祯皇帝,即明思宗)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曰东西。’思陵善之。”1987年版《辞源》只说“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但为什么说“东西”而不说“南北”则并无解释。其它的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拜访他朋友盛温如,正遇温如提篮上街,朱问盛说:“你去干什么?”,盛说:“我去买东西”。朱奇怪,说:“买东西?难道不能买南北?”盛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金、木都我篮可装;南方为火、北方为水,我篮那里能装得下?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东西一词便从此流传下来。[来源请求]明《雅俗稽言》卷一三:“又世俗凡称物曰东西。或曰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春,木,震位,东也;秋,金,兑位,西也。故曰东西,亦通。”但此说无据可依。据《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买东西考》中另一说法,唐朝长安“东西木金市”,长安城里已经拥有了100万以上的人口,是与西方的罗马并列的世界最大的城市。当时长安有市(商业区)坊(居民区)之分,长安的“东市”、“西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活动的市场,在东市上有卖木制产品,西市有卖金(也就是金属)制品。一般为了把物品买全,既得跑东市又得跑西市,由此有了买东西这一说法,但此说亦无据可依,因为东西一词不见于唐、宋文献。当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作的解释。他认为“东西”是借代修辞格,是以部分代替全体。物产来自东西南北中,如果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自此以“东西”来借代。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梁章巨《浪迹续谈》卷七的一段话作为佐证:“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考证[编辑]古代说物件为“物事”、“物货”、“物件”,北宋《东京梦华录》中《诸色杂卖》一卷已见“物事”一词 ;明朝小说如《三言二拍》等均用“物事”一词,如明崇祯元年凌蒙初《拍案惊奇》卷二二:“买物事。”崇祯五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买了物事”,可见宋、明间市肆“买东西”皆称为“买物事”。明洪武十五年编《华夷译语》及收录材料截止明嘉靖二年五月的薛俊《日本国考略·寄语略》等,均无“东西”一词。至嘉靖十一年,陈侃《使琉球录·夷语》载:“买:吾利。卖:高叶。买卖:亚及耐。西洋布:尼失木绵。东西:加尼尼失。”共载日常用语407条,始见“西洋布”、“东西”等音义相关的市肆交易语。又薛氏原书曾经“金陵王文光增补”,材料载止期应上延,“买东西”一词流行上限当在明嘉靖初年,其加载文献的年代可考断在嘉靖十一年。天启元年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五:“三百贯钱物事……钱物东西。”卷三六:“库中东西……物事那里来的。”又天启四年《警世通言》卷一五:“送些小物事……东西与他。”卷一六:“与你物事……许多东西。”卷三六:“取一件物事在盒内……见一件东西入于盒内。”又天启七年《醒世恒言》卷一三:“若干物事……稀奇作怪的东西。”又《拍案惊奇》卷一:“一件海外物事……是一件希罕东西。”卷三一:“买些东西……许多物事。”又《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京师庙市凡百般货物……好东西、旧物事。”卷一八:“盛出两件东西来……将两件物事吃尽。”卷三四:“见一件物事抛将出来,却是一条软梯……是接引人进来的东西。”明嘉、万年间语义重叠的旧语词“物事”与新生语词“东西”共行,但“物事”的使用率逐年下降,“东西”的使用率则逐渐上升。根据统计,《古今小说》共计出现“物事”28次,“东西”50次;《警世通言》“物事”34次,“东西”52次;《醒世恒言》“物事”19次,“东西”137次;《拍案惊奇》“物事”16次,“东西”112次;《二刻拍案惊奇》“物事”45次,“东西”157次。市肆交易远来之品,自古以南、北货称之。今日尚有“南北行”,“南货店”等名称。“南货”之名始见《北史·魏收传》:“南、北初和……求南货于收。”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南货业……皆大江以南之产”。自明隆庆之后,海禁渐松,来自东洋(交趾、暹罗吕宋、猫里务等)及西洋(中东、欧洲)之舶来品渐多,市所贩卖亦由传统南北货而加入舶来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五《委巷丛谈》云:“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清儒曾考列,“市语如米行、丝行、绸绫行、线行、铜行、药行、典当、故衣铺、道家星卜、杂货铺、优伶、江湖杂流。”凡数十种,号称“江湖人市语尤多……事事物物,悉有稳称”[3]东、西洋舶来品“好东好西”的“市肆交易”稳称“东西”,本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地区东南沿海海外贸易方言,随着东、西洋商品大量输入并流通南北各地,并成为社会方言。东、西洋海外贸易的市语俚词“东西”遂由海舶洋货“东矿西珍”之称,引申为市肆交易“四方物产”专称,又泛化为“世俗万物”通称。
古文释义
《唐韵》《正韵》德红切。《集韵》《韵会》都笼切,竝音蝀。《说文》:动也。阳气动,于时为春。《书·尧典》:平秩东作。《孔传》:岁起於东,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皡。
又《史记·历书》:日起於东,月起於西。郑樵《通志》: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又《诗·大雅》:东有启明。
又《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
又姓。《圣贤羣(群)辅录》:舜友东不訾。
又叶当经切,音丁。《诗·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
又叶都郞切,音当。杨泉《蚕赋》:粤召仆夫,筑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东。○按《说文》:东自为部,今倂(并)入。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