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行为篇(吠)



    狗一直叫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吠”fèi,会意字。甲骨文的“吠”字左边是一个犬的象形,右边在犬的背部有一个口。两形会意,表示狗的狂叫;甲骨文中的后一款,因狗嘴大张而使狗变形,但旁边的两个“口”,却将狗吠叫时的“汪、汪”之声,表现的十分妥贴。古文和小篆的“吠”字一脉相承,只是更简洁明快些,楷书缘此写作“吠”。
“吠”的本义为狗叫。《说文解字》因此释为:“吠,犬鸣也,从口犬。”《楚辞·九章·怀沙》中有:“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中,则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漂亮诗句。上述诗句中的“吠”均指狗叫。汉代思想家王充《潜夫论》则说:“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也,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狗之吠,源自狗在夜晚仍有灵敏的视觉和听力,是人类为看家护院、驱兽狩猎这一功利目标而选种培育的结果。“吠形吠声”一词,十分精僻地说明犬吠的原因。后来人们用“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来比愉不察真伪而盲目附和的社会现实,这真是对狗的尽职尽责作用的片面割裂。
古文释义
《唐韵》扶废切《集韵》《韵会》房废切,𠀤音茷。《说文》犬吠鸣也。《广韵》犬声。《诗·召南》无使尨也吠。《战国策》跖之狗吠尧。《楚辞·九章》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又吠狗,地名。《齐语》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注》燕之二邑。 《集韵》或作犻。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