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马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驾”,会意兼形声字,“駕”的简体字。“睡虎地秦竹简”的“驾”字“从马从加”,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加”在这里既表声,也表示增多之意。这便是楷书“驾”的由来。
“驾”的本义为套马,也就是把车轭(扼牛马之颈的器具)加在马身上。《说文解字》释曰:“驾,马在轭中。”如《诗·小雅·釆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俗语中有“一马驾一鞍,一女嫁一男”之说。其中的“驾”均表示套马而用,只不过前者是套在车轭中,后者是套在马鞍之中。引申开来,“驾”便有了驾驶、驾驭以及开动之义,如抗金英雄岳飞《满江红》一词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现代汉语中的“驾车、驾船、驾飞机”等等。由此又引申出“控制、凌驾”的意思,如《三国志·张昭传》:“驾御英雄,驱使群贤。”皇帝是最有权力之人,因而“驾”在古代也用来借指皇帝,如“救驾、护驾、驾前侍卫”等等。
马夫喝马起程时喊“驱!”,喝马加速时喊“驾!”,喝马驻足时喊“驭!”。
古代马车
中国古代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流程在中国大约4600年前就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我国的造车就已经远闻名于世了。
一、车后部:
轴:—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輮成弧形拼接而成。
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辐:也称辐条,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
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
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惠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
轸(zhěn):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二、车前部:
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辕亦被成为辀(zhōu),“马车称辀,牛车称辕;单根称辀,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可曲可直。
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轭:驾车时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轭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交叉点为中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轭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声,《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伏兔:由于轴和辕是十字交叉连接在一起,辕的一端置于轴的正中心,辕本身的厚度会使得轸和舆放在上面时很难固定,容易晃动。古人为了让车厢部分平稳地放置,于是在轴的两侧放置两块伏兔(厚度与轴直径相当),垫出一个水平面。
三、马具相关:
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缉绳的统称。
靷(yǐn):帮助车辆前行的皮带,将牲口与轴垂直相连,提供向前的拉力。
衔(xián):由于马的口腔内部有一块中空区域,将衔放在马嘴中勒住,如果有转向需求,驭者只需扯动马衔,疼痛将使马快速反应。
当颅:即当卢,系于马头部的饰件,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形态各异,如同花钿之于美人。
以上仅为车马具的主要部分,其余细节限于篇幅无法——罗列,大家可以根据这张详细的示意图对照研究。
古文释义
《唐韵》古讶切《集韵》《韵会》居迓切《正韵》居亚切,𠀤音嫁。
《说文》马在轭中。
又驭也。《礼·曲礼》君车将驾。
《正字通》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
又车乗也。汉制,六驾属车八十一乗。
《後汉·舆服志》天子出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
又别驾,官名。
《通典》汉别驾,从事史一人,刺史行部别乗一乗传车,故称曰别驾。唐攺郡丞为别驾,德宗时复省,今府通判是也。
又具车马曰驾。《前汉·高帝纪》诏贤士大夫能从我游者,郡守身劝为之驾,遣诣丞相。
又腾驾也。《扬子·法言》仲尼驾说者也。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注》仲尼乗行而赞述之。金口木舌,铎也。言莫如使诸儒宣扬之也。
又陵驾也。《左传·昭元年》子木之信称於诸侯,犹诈晋而驾焉。《注》驾犹陵也。
又人名。《左传》鲁大夫荣驾鵞。
又《集韵》居牙切,音嘉。义同。
又叶古慕切,音故。
《古逸诗·骊驹歌》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