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行为篇(冤)



    柔弱的兔子被东西罩住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冤”yuān,会意字。甲骨文的“冤”字,以“网、兔”会意,小篆的“冤”字,外围为“冖”(mì),在此表示覆盖;中间为“兔”之象形。整个图形,恰似一只善良柔弱的兔子被东西罩住,不能脱身行动的境况。楷书承接小篆,写作“冤”。
“冤”由弱兔被罩这一图境,体现出“屈缩”的本义,即不能舒展、逃脱的意思。如《汉书·息夫躬传》:“冤颈折翼,庸得住兮!”由屈缩不得又引申为屈枉,如“冤枉、冤屈、含冤”等,由冤屈之义又引申出上当,如“花冤钱、跑冤枉路”等。
因为音通意近,“冤”又通“怨”,可表示仇恨之意,如“冤仇、冤家、冤孽”等等。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𠀤於袁切,音鸳。
《说文》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广韵》枉曲也。
《史记·于定国传》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又冤句县。
《韵会》在曹州。句音劬。
《正韵》亦作寃。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