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兔”tù,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兔”,是一个头大耳长,尾巴短小,向上弯曲的小动物。其侧视图形简洁明快,十分像那些善于奔跑的兔子。从古文到小篆的“兔”字一步一步形变,使后人无法直观兔子的原型,但流变过程清晰可见。
汉字中,“兔”与“免”笔画最为相近,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有无右边的“点”。有“点”的为“兔”,因为这个“点”就表示兔子的小尾巴,乃是造字之初的象形遗传。
兔子是十分和善弱小的动物,遇见狗、鹰、狐狸和人这类敌手,除了躲藏和逃跑别无他法。因此,到了后世,用“兔”作比喻的词多与软弱和逃跑有关,如“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动如脱兔”等等。
进化的选择,使野兔的眼睛向后凸出在头部两旁,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追捕者。但是,这一利处又往往成为弊端,兔子逃跑时,由于紧张和担心往往顾及不到前面,有时会撞到前方的障碍物或者摔到深谷中。所以,“守株待兔”亦不乏科学依据。
“兔”在汉字中,也是一个偏旁字,凡由“兔”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兔”的行为有关,如“逸”、“菟”、“冤”等字。
古文释义
《唐韵》汤故切。《集韵》《韵会》《正韵》土故切。并吐去声。
《说文》:兽名。象踞后其尾。
《礼·曲礼》:兔曰明视。
《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点。俗作兎,非。陆佃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视。咀嚼者九窍而胎生,独兔八窍五月而吐子。
王充《论衡》: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
又《正韵》:亦作菟。
《前汉·贾谊传》:搏畜菟。
《严延年传》:韩卢取菟。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