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142期
——野史纲目——
刘伯温作为明朝的“赛诸葛”,在不少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运筹帷幄的风姿,更是让众人折服。
但这位和活神仙一样的人物,晚年过的却不尽人意,在死前,甚至对儿子说出了,刘家在九代以后才能出奇才的话,这是为何呢?
让我们来了解下刘基,看看这位大明军师的一生吧!
01
刘基,字伯温,浙江人士,在他12岁时,考中了秀才,成为了乡亲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自此神童这个光环一直戴在他的头上,再也没有被摘下来,不同于方仲永年少成名,后来又变成普通人,刘伯温是真正的少年天才。
他14岁开始学习春秋经,这是一本介绍儒家思想的书,刚学的人往往只能读下内容,却不能理解其中奥义,还需要老师仔细讲解再慢慢研究才能参透这本书。但刘伯温只是读了两遍,就将这本书的内容背了下来。
甚至还能根据书中的内容,说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新的见解。他的这番表现,让教书多年的老师都震惊了,他向别人夸赞刘伯温,说他日后定是一个奇才。不得不说,老师真是慧眼识英雄,刘伯温在23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每一个读书者的梦想,更何况刘伯温考中进士时,刚23岁。
要知道,自古以来,寒门难出贵子,范进中举的时候都已经54岁了,在一个知天命的年纪考上了秀才,范进就乐死过去了,由此可见,进士有多难考。
放到现代来说,刘伯温大概就是个进清华的省状元,还是跳级考上的。
02
刘伯温考上进士后,却没有马上去当官,因为当时正值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朝廷里乱的很,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们。
在家种了三年地后,刘伯温等人终于被朝廷想起来了。他被派到江西的一个县做县丞,也就是当县令的秘书。
因为他经常去乡下,很快就和民众们打成了一片,还了解到当地的官吏和地主勾结在一起,欺男霸女,占人田地,简直是无恶不作。
为了帮助村民,刘伯温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这些人犯罪的证据,顶着重重压力,处罚了这些人。当地的风气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百姓的生活也变的好了起来。
刘伯温当了五年的官,后来又任了江浙提举,但在任期间处处被排挤,他被迫辞了官,回家教书。
再次被朝廷征召后,刘伯温奉命和当地官员一起去剿匪,但当地官员昏庸无道,他们不仅没有派兵去剿匪,反而是收了对方的钱,以对方被招安的名义,给了对方一个官职,让他继续作威作福。
刘伯温对这个做法非常不满,但却无法阻止,因为对朝廷的失望,他愤怒的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老家。可能是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可能是命中注定,在辞官后不久,他就被朱元璋请去了南京,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大明军师的光辉生涯,就此开始了。
03
刘伯温刚投靠朱元璋不久,就为他献上了两个良策。一个是脱离韩林儿自立门户,一个是集中兵力将其他势力逐个击破。
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计谋,他先灭掉了陈友谅,又灭掉了张士诚,吸收了他们的兵力,壮大了势力。
接着脱离了韩林儿的掌控自立门户,用”大明”为国号,招揽人心。这两个计谋成功为朱元璋的霸业奠下了基石,在往后的时间里,刘伯温陪伴朱元璋走过了战场的风风雨雨,一步一步的看他建立起大明。
当朱元璋即位后,刘伯温被封为御史中丞,虽然有着从龙之功,但他却还是和从前一样,忠心耿耿,不计较个人得失,将民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李善长辞官归乡后,丞相这个职位就空了下来。朱元璋想了好几个人,都被刘伯温阻止了。
从杨宪到汪广洋到胡惟庸,这些陪着朱元璋的老臣,都被刘伯温否定了。
汪广洋和胡惟庸还好,这两人同刘伯温关系并不好,朱元璋倒是可以理解刘伯温不支持他们,但杨宪和刘伯温一直都是好兄弟,刘伯温竟然也不同意他做丞相,这就有些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了。
他问刘伯温原因,刘伯温解释说,杨宪有做丞相的才能,但却缺少做丞相的气度,所以他不合适。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刘伯温说的有道理,便问他,觉得自己能不能胜任丞相这个职位?
刘伯温连忙推脱,说他太嫉恶如仇了,还做不了太繁杂的工作,如果担任了丞相这个职位,可能会出大乱子,希望朱元璋可以找合适的人才。
同刘伯温料想的一样,他们果然都不是做丞相的料,后来这三人都因各种原因获罪,但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的刘伯温可是一心为大明,为百姓,但后来还是遭到了朱元璋的厌弃。
就在刘伯温六十五岁那一年,他因为风寒卧床养病,朱元璋知道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探望他,在按照御医的药方抓药后,刘伯温的风寒不仅没好,反而更严重了,肚子里更像是挤满了石块。
二月份时,刘伯温觐见朱元璋,委婉的讲出了这件事,朱元璋却只是安慰他好好养病,其他的话一句都没说。
可能是看出了朱元璋的目的,刘伯温在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家乡,在回乡期间,除了正常吃饭外,他不肯服用任何药,只是依靠食物维持自身的能量,苟延残喘的活着。
等到了家乡,刘伯温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将一本天文书交给了儿子,让他将这本书交给皇上,还叮嘱他们刘家的子弟,绝不可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等到胡惟庸失败了,再将这番话讲给皇上听。
他还告诫儿子,要暗藏锋芒,低调做事,九代以后,定会走上辉煌,果不其然,在刘伯温死后,刘家逐渐衰落,直到他九世孙刘瑜被封为伯爵时,才慢慢变好。
04
刘伯温的一生,都在为了百姓,为了大明而活,无论是什么时间,他都和从前一样,心系天下苍生,嫉恶如仇,他对未来的预判更是震惊世人,不知道朱元璋在他死去后,可曾有过一丝后悔和想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