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专业:健身新手必需清楚的5件事



与君共勉
复杂动荡的国内外形势再次提醒我们,很多时候,能平安、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甚至有可能是最大的幸福。本文陈述了健身新手必需清楚的5件事,因篇幅限制,有些内容无法详尽展开,可能还需要再写几篇文章。如果你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健身来改善健康状况,希望这些朴实的文字能对你有所启发。请不要私自挪用到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自媒体。

1.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一个务实的健身目标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目标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茫然无措。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遗憾的是,当他们开始健身时,似乎又忘记了目标的重要性,以至于平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些人,他们去健身房前就有非常具体的目标,比如想要一个月减肥30斤,练出六块腹肌...但通过回顾《一周能减多少脂肪?减重过快会怎样?...》我们知道,脂肪并不会按照我们主观想象的那样一直疯狂燃烧,当减肥速度过快时,我们很容易造成肌肉组织的流失,进而导致恶性反弹。另外,腹肌也不是单纯练出来的,当一个人的体脂率较高时,即使他的腹肌块头再大也不会有清晰的轮廓。

由此可见,树立健身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一些常识,不能追求不务实的目标。除此以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健康状况(是否有疾病?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过度肥胖?),年龄,性别,工作强度,每周健身次数/时间,体能(或运动)基础,营养与恢复...总之,树立目标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你的目标越务实,就越有可能将它变成现实。
2. 制定清晰可行的健身计划
当我们有了一个健身目标后,我们自然会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做哪些努力?努力多久?这就是健身计划,健身计划也可以称为训练计划,因为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划的持续行为。
也许你会问,我健身只是想简单的活动活动,至于那么认真么?如果从动与不动中做一个必选项,那么活动活动确实比一点都不动强,但从本质上,这种活动活动所带来的刺激,并不会让我们的身体真正变好。

根据内分泌学家汉斯·薛利的一般适应症候群,当我们的身体在接收运动这种刺激所带来的外界压力时,通常会表现出三个阶段:警觉,阻抗,耗竭。如果压力让我们进入阻抗阶段,而又不至于无法承受,我们的适应能力就会变强。但如果压力太小,无法进入阻抗阶段,身体也不会被充分调动。由此可见,练得太少或者太轻松,本质上等于没练。
因此,我们在制定健身计划时不仅要明确自己要做哪些事,还要清楚自己不能做哪些事,比如做哪些抗阻训练?如何安排训练强度和容量?选择哪种有氧运动?时长和强度?配合哪些功能性训练?如何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结合...另外,随着健身经验的积累,我们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也会逐渐提高,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健身计划,让自己进入下一个阶段。
3. 除非你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否则一定要有重量训练
健身可以让我们的身材更好,可以让我们的运动能力更强,但从本质上,健身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健康?没有任何疾病就属于健康么?有些人的确没有任何疾病,医检指标也都在合格范围,但是他们的肌力非常弱,甚至连自重深蹲,俯卧撑这样的简单动作都完成不了几个,试问这是我们想要的健康么?
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自然而然地不断老化,而反映这些变化的最主要指标就是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退化。一般而言,我们常把25岁作为一个分水岭。25岁之前,我们的体力和精力都非常旺盛;25岁之后,我们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具体变化,比如肌肉减少,脂肪增多,身材走样,能量减退...

如果你一直有积极的运动习惯和良好作息,这种变化可能很微弱,但如果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毫无节制地挥霍健康,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将充分反映在你的脸,身材,还有体能上。重量训练(WeightTraing),比如通过壶铃,哑铃,杠铃,固定器械等完成的负重动作,会对我们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产生向上适应。
因此,除非你的身体状况不允许,那就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目标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重训方式,比如举重,力量举,健美式训练。虽然三者在力量和肌肥大侧重方面有所不同,但当重量足够重时,它们都能满足我们的抗老化需求。
4. 努力的前提是正确的运动形式
当你已经有了健身意识,并且下定决心要认真对待健身,你还要警惕另一个常见错误——那就是糟糕的运动形式。众所周知,健身房与其它运动场所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专业的抗阻设备,比如大小不一的壶铃,哑铃,杠铃...能单独训练身体不同部位的固定器械。
这些设备的特点是设计的更精细,配重更大,使用方法复杂,使用风险也可能很高...很多人去健身房前可能从来没接触或者了解过这些设备,更不用提如何正确的使用。如果你也属于这类群体,一定要在使用它们之前做好功课。

与这些抗阻设备相对应的还包括各种有氧设备,比如跑步机,椭圆机。跑步机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熟悉,是因为走路、跑步这样的运动在很多人看来是“本能”,不需要额外学习,但事实恰巧相反。
我在从事健身行业前有多年中长跑训练经验,在学生时代也参加过很多中长跑比赛,其实跑步绝不仅仅是迈开腿,它涉及全身关节和肌肉的配合。糟糕的跑姿不仅会让跑者格外疲惫,还会导致一些潜在慢性疼痛。
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但受篇幅限制无法一一展开。总之,我们去健身房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正确的运动形式让自己更健康、更健壮,在努力之前花时间做些必要功课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也会让我们的健身效果更有保证。
5. 健身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年的事情,是一种生活方式
任何时候,当我们想学习一些新事物,开始阶段都往往是阻力最大的,比如健身。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觉新鲜、好奇,但三分钟热血之后,特别是当饮食控制伴随着疲劳、酸痛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消极,甚至想要打退堂鼓。但此时恰巧是“真正健身”的开始,我们会在这个阶段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健身行为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坚持重复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难。因此,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健身行为的合理性、科学性,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剑走偏锋。
任何健身老炮都曾经是健身新手,但并非所有的健身新手都会变成健身老炮。当你确定自己在正确的方向时,剩下的就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健身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消遣,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后,祝我们都遇见健身的美好,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去享受不同年龄段的生活。
祝你健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