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有的人肌肉不明显,力气却很大,为什么?


肌肉和力气之间是什么关系?总体上来说,是正比关系。也就是说,肌肉越大,力气越大。但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某个人看起来瘦瘦小小,肌肉也不明显,但力气却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要看“力气大”指的是什么?比如有的人可以持续来回搬动相对较重的物品1小时,但却不能搬动50公斤以上的重物,而有的人却相反。所以对于力气的评价,至少可以涉及三个指标,分别是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围度。

肌肉力量表现为可以负荷的重量有多大。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巨型大轮胎拖动,我们肯定会承认他力气大。但同时,我们也可能忽略他的耐力水平,因为他很可能只能将这个大轮胎拖动一次。

肌肉力量越大,肌肉围度也越大,这是基本规律。所以想增肌的健身者,都有一个基本训练常识:想要肌肉围度大,就要上大重量。

而另一个人,他有能力长时间反复进行某个重量的训练,也就是他的肌肉耐力水平很高,还也会被认为是力气大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肌肉围度却并不见得很夸张。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理解为“肌肉不明显,力气却很大”。

肌肉募集能力也会影响力气大小。什么是肌肉募集能力?就是健身者在做力量训练时,能够动员多少肌肉参与发力过程。肌肉募集能力越强,力气就越大。健身新手力量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肌肉募集水平低,无法有效动员到更多的肌肉发力,这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会越来越明显。

新手在力量训练初期,会有一个力量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肌肉围度几乎没有变化。此时力量显著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肌肉募集能力的快速提升,所以在这个阶段会存在“肌肉围度不怎么样,力气却明显变大”的现象。

对于健身老手来说,同样由于每个人肌肉募集能力的差异,小围度肌肉男也能承受惊人的负重。曾有一位80后健身者,体重仅65公斤,肌肉围度并不突出,但他的半程硬拉最大重量却可以达到240公斤(接近体重的4倍),全程硬拉可以达到180公斤(约为体重的3倍)。这就是典型的“肌肉不大、力气很大”的例子,体现了超强的肌肉募集能力。

此外发力方式和习惯,也会影响力气大小。比如经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干体力活的民工不健身,但力气也挺大。有很多这样的比较视频,能很好地说明“发力方式和习惯”对力气大小的影响。

实际上,不同的体力劳动会令身体产生不同的身体适应,对肌肉围度要求也大不相同。搬砖的民工,着重于长时间搬动并非很重的物品,更多地考验肌肉耐力和更多肌肉群的协同能力,这对肌肉围度的要求就低很多。因此,在体力劳动的人群中,我们更容易发现一些“肌肉不大但力气大”的人。

而健身房的教练或力量训练者,他们的发力原则之一是“孤力训练”,即尽可能多地将发力集中到目标肌群,而不要借用其他肌群的力量(减少代偿),这种发力方式恰恰和体力劳动的发力习惯相反,外在表现就是肌肉围度相对较大。

除了上述,力气大小也和遗传因素有关。不排除有些人从不参加力量训练,肌肉围度也一般,但力气表现却优于普通大众。总体而言,对于力量目标的追求越高,对肌肉围度的要求也越高,这是普遍规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