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了解用户需求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常常无法突破的困难就是,用户调研没少做,人力物力大把投,做出的产品改进,市场还是不买单。其实,不是用户调研没用处,而很可能是你的问题设计限制了调研效果。
今天与你分享得到《跟张弛学市场调研》中的一节课程,主理人张弛老师,是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CMRA)的副会长,长期服务腾讯、三星、美的、青岛啤酒等企业。
他为你总结了用户调研访谈中常踩的三个坑,以及如何避开这些坑,把你的问题问对,让你的调研真正做到功不唐捐。
来源:得到课程《跟张弛学市场调研》
作者:张弛,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CMRA)副会长
01
提问对象为什么撒谎
我的工作中,经常有很多调研。“做调研”这三个字的同义词是什么?很多人会说“问问题”。
没错,做调研,80%的时间是在问问题。但是,问问题只是调研工作的形式而已,真相不是谁都能拿得到。
因为,在你和真相之间,永远横着一个难题:你的调研对象很会“撒谎”。
1982年,可口可乐在美国10个城市,进行了大约2000次的访问,问题是,“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结果一半多消费者回答“会”。
你看,调研的区域很广泛、样本也足够大,按说这种调研的指导性应该很强。所以,可口可乐就全线采用了新配方。
结果上市没多久,那些传统可乐爱好者就强烈反对,甚至上街游行抵制”新可乐“。原来说喜欢的人也变了态度。最终,可口可乐不得不恢复配方。
消费者为什么欺骗了可口可乐呢?我知道很多同学对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你可能会说:经历过二战后,可口可乐的品牌和味道已经完全融到美国精神和文化里去了。
忽略了文化层面的需求,把它当作普通饮料一样去做口味调查,本身就是愚蠢的。你的分析没错。但我想说,就算我们先排除文化这一层影响,单从他的调研问题看,也一定会得到错误的答案。
我们看他的问题:“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 他把“新配方,更柔和”这种正面感受直接告诉了消费者。
而消费者都是不愿意思考的,当然会顺着他的想法说。这样一来,即使消费者本来没想骗他,结果还是骗了他。
所以,想从消费者那里拿到可靠的一手信息,可不是容易的事儿。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搞调研的人在面对调研对象时,就像审讯员面对嫌疑人一样,必须抱定了面前这个人一定会骗我,但还是要跟他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从他身上获得真相。怎么做到的?我们需要修炼一套提问的技术。
今天,我就跟你说说,如何像调研专家一样,通过设计一个“对”的问题,让受访者说真话。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受访者为什么“撒谎”,在我看来,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出假的答案。
2. 误解了你的问题,无意中给出假的答案。
3. 被诱导性问题控制,不自觉给出假的答案。
接下来,我就带你一个一个来破。
02
维护自我形象怎么破
给你讲个故事。有一年,一名黑人竞选美国加州州长,前期的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绝对领先于竞争对手,但选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以微弱劣势输掉了竞选。
是民意调查不准吗?不,是选民撒谎了。原因是,人们在接受调研时不想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者,为了维护形象,才说支持这名黑人竞选者。
这种心理非常常见,我们叫它“社会期望偏差”,也就是说,受访者为了满足社会期望,隐瞒了真实想法。
你去餐馆吃饭,老板问你“你对这里的饭菜满意吗?” 你可能说,不错,挺好的。我相信,大部分时候你不是真的满意,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有礼貌,或者不让老板尴尬。
再比如:“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 不用调研问也知道,这样提问得到的数据一定是失真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对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会说听过。
尤其再涉及到道德隐私,更是这样,如果你问“你的孩子有过偷窃行为吗”,几乎没人会说实话。
怎么才能避免社会期望偏差?很简单,在设计问题时,你要主动去除或者转移敏感信息。
比如,把“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改成“你听说过传音手机吗”。而更好的问法是:请列出你记忆中的所有手机品牌。
比如前面选州长的问题,你可以这么问:“如果一位优秀的州长,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请你分别对甲和乙两位候选人,在这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就会让受访者把注意力放在候选人的能力上,而不是他们的种族身份上。
再比如儿童偷窃的问题,就可以这么问:“有人认为儿童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良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强烈好奇心的表现,您的小孩在一个月内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吗?”
所以,当你的提问背景比较敏感时,一定记住,主动去除和转移这些干扰信息,保证他在没有负担和顾虑的状态下回答。
03
误解了问题怎么破
给你讲个段子: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个老头和他脚边的一只狗,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你的狗咬人么?”老头说:“不咬人。”于是他弯腰拍了拍这条狗,结果被咬了一口。年轻人抱怨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么?”老头说:“这不是我的狗。”
我想,你在跟同事或者客户沟通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种信息错位的情况。
提问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高效地检索你需要的信息。一旦受访者对你的问题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你得到的结论就会变形。
所以,提问一定得聚焦,让受访者清楚地知道你想问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你准备开一家民宿,想知道人们出行住宿习惯,你可能会问:“你旅行时,经常住哪类宾馆?”结果可能有5%的人回答住民宿,需求似乎不大。
试着换一种问法:“你和家人度假时,在旅行目的地,通常住什么宾馆?”结果可能有30%的人选择民宿,显然第二个结果才是你需要的信息。
两种问法差在哪?第一种问法太模糊,不聚焦,既没有说清旅行的类型是度假旅行还是商务旅行,也没有说清住宿的动机,是中途临时休息,还是过夜。
问题不聚焦,就会掺杂很多复杂情况,答案的“纯度”就会降低。
怎么避免受访者的误解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具体描述替代模棱两可。“你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开始”就是个模棱两可的词。我8点离开家,也算开始工作。我9点到公司,也算开始工作。正确问法是:“你通常几点离家去工作”。
过于绝对的措辞,也不要用。比如总是、所有、任何、最好、最差……“你总是在淘宝购物吗?”有人认为“总是”就意味着每一次,无一例外,正确的问法是:“你经常在淘宝购物吗?”
听上去,做到这一点不难。但问题设计者有时候也会掉进自己的盲区。在调研公司里,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先请一位研究员设计问卷,然后请另一位同事去检验,看看是不是所有人对题面都有一样的解读。
04
被诱导性问题误导怎么破
接下来看第三种情况:受访者本来没想撒谎,但因为被你的问题诱导,最终撒了谎。
你可能觉得奇怪,我调研就是希望他们说出真实想法啊,怎么会主动诱导他们撒谎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问用户“你喜欢美剧还是韩剧?”结果60%的人说喜欢美剧。很遗憾,用户又“撒谎”了。
原因就是,你提了一个诱导性问题。很多人既不喜欢美剧,也不喜欢韩剧,只能随便选一个。
诱导性问题,就是用不恰当的方法限制用户的回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通常很隐蔽。
比如问:“你幸福吗?”就是一种低配版的诱导性问题。受访者似乎只能回答幸福或者不幸福。但事实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
正确问法应该是:“我们有这样几个结论,你觉得你符合哪一种?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很不幸福。”
更好的问法是:“如果非常幸福是10分,很不幸福是1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最爱问诱导性问题,一类就是律师。这很好理解,因为他要为委托人辩护,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答案,比如在离婚法庭上问对方“你现在还会打儿子吗”,无论当事人回答“会”或“不会”,都等于默认爱打儿子。
另一类人,就是希望获得更多拥护和支持的人。在一家公司里,不同部门的人还会通过问诱导性提问来制造公司政治。
比如,公司新上了一个财务系统。系统是技术部门开发的,但财务总监很不满意。到底是开发者不承认自己有问题,还是使用的人太苛刻了呢?
这时,财务总监说,我们问问大家的意见吧。于是,他在群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对新的财务系统怎么看? ”结果汇总出了一个压倒性意见:财务系统确实有问题。
但是我想说,如果你是公司的CEO,你就要警惕了,财务总监问了一个极其隐蔽的诱导性问题。“你对新的财务系统怎么看?” 就一定是表达看法。尤其是不满的看法,他在暗示受访者质疑新的系统可能有问题。
正确的问法是 “你觉得新的财务系统用起来怎么样 ”,这样诱导性就会弱很多,因为它只是请受访者表达使用感受,而不是对产品做评判。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汇总了多数人意见的结果时,你第一个要关注的不是结论本身,而是当初收集意见的时候,他们问了什么样的问题。
还有一种诱导性提问更加隐蔽,那就是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比如,著名的雷朋太阳镜就曾经问消费者:“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保护你的眼睛远离太阳的有害紫外线(据说会导致失明),你愿意为这副眼镜付多少钱?”
这就是过分夸大了太阳镜防紫外线的作用,那我作为消费者,要考虑的就不是愿意花多少钱去买你的眼镜,而是愿意花多少钱防止失明了。
如果雷朋真的按照这次调研的结果给产品定价,后果可想而知。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你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
所以,怎么避免诱导性提问呢?我给你总结了三条:
1. 给出完备的选项,如果不能穷尽,就在选项中加个“其他”,或给出合理的选择区间;
2. 不预设立场;
3. 不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对于调研来说,一个问题的质量甚至能决定一个项目的质量。不管是做问卷,还是做访谈。一旦问题没问对,再精细的抽样、再前沿的数据分析,也是徒劳。
所以,不管你是想知道用户的真实想法,还是想了解客户的真实诉求,不妨先在提问之前,确认自己是不是提了一个“对”的问题。
从五月开始,得到推出了“创业者共学月”活动,专门针对创业者、管理者们,用一整个月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推出系列课程。
这个月的主题是“打造产品”,我们为你准备了6门重磅商学课程,带你学方法,看案例,知经典,为你的业务突破带来新的启发。
活动期间,6门课程一起订阅,可以享受5折的优惠,千万别错过。
👇🏻点击下图加入课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收更多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