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灵感的创意行业,怎样建流程?


今天向你推荐得到的一门新课《怎样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
创意工作,经常被认为是高度依赖灵感,很难建立标准化流程、获得确定性结果的工作。
但资深的创作者会告诉你,优秀的创意产出,更需要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不少从事创意工作的企业,也都在探索标准化的路径和流程,让创意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稳定、可控。
这门课程的主理人华楠和他所带领的读客文化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佼佼者。
华楠是读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也是著名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的联合创始人。他带领团队建成了一条高效的创意流水线,用“读客方法”打造出了《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一系列畅销书。
下面先与你分享其中一节课程,华楠将和你具体讲讲,怎么通过“动作显形”,来搭建创意工作的标准化流程。
来源:得到课程《怎样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
作者:华楠,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
你好,我是华楠,欢迎来到我的课堂,跟我学习《怎样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
在20多年前,读客差不多就已经弄清了创意的原理,弄清楚原理自然会形成一些标准、方法论,比如“超级符号必须是传统符号改造而来的”“传统符号必须去文化母体当中找”。像这样的标准可能有两三百条,不仅在读客公司内部使用,也在公司外部流传,影响范围非常广。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就把这些标准整理出来。一开始是一张A4纸,后来慢慢增加内容,形成了一份几十页厚的创意产品研发手册。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做创意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按照方法来做。
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些方法并没有发挥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大家做创意的时候还是漏洞百出,要么使用的“文化母体”是捏造虚构的,要么告诉用户的购买理由跟母体是脱节的,又或者,封面和用户沟通的内容顺序是混乱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作业标准都太零散了。
对于这些标准,一个经过多年学习、练习的老员工,在一次次的培训、思考、实践当中养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习惯,才能够大体上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但对于一个新手来讲,这些零散的生产标准远远不够,他们的实践离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还有非常长的适应期、磨合期、培训期。
可想而知,这是什么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手工业作坊的状态。
老师傅带徒弟,全靠口头传授,师傅舌头起泡,徒弟耳朵起茧。所有的经验都不成体系、不连贯,有时候师傅说得不清不楚,徒弟也只能边猜边干,运气好的学得会,运气不好的一辈子都稀里糊涂的。
工业化的特征就是所有的动作都是有编号的,是连续的。所有动作都是有标准的、是确定的,所有动作都是有规定用时的、是匀速的。所以,创意工作光知道原理和标准还不够,必须要形成流水线,才能真正做到工业化。
在认识到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尝试做过几次流程,但是都失败了。每次把流程整理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去看那个流程了,更不要提迭代流程。
过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不再知道这个流程去哪儿了,新人进公司还不知道公司居然有过流程。
后来我们才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每次做流程都是靠回忆去整理动作和标准,而回忆基本都伴随着失真,失真了流程就不能用,流程无法用自然就会被忘掉。所以搭建流程的时候,不能靠回忆,而是要靠及时的“动作显形”。
动作显形
什么叫“动作显形”?就是每做完一个动作就及时记录这个动作,如实描述这个动作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用了多长时间,做出了什么东西。
为什么一定要做“动作显形”呢?因为我们做的是创意工作,创意工作最大的特征就是无法可视化。员工想创意的时候,你没有办法钻到他脑袋里面去看,只能看到他在那里一坐一整天,最后吐出一句文案来。
这个文案他是怎么想出来的?生产过程是怎么样的?旁边的人不知道,也没有办法规范他想的过程,只能等,等到这个创意出来了,才知道这个创意到底是不是合格的,能不能通过,能不能用。不能用,又重新想......效率非常低下。
即便这个创意能用,这一次能用,下一次也没法保证,也没有办法教会别的同事怎么想出有用的创意来。因为他脑袋里面的动作我们看不见,他也说不清楚。
我们原本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标准,但是我们不知道员工是不是按照这些标准去思考的,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标准,只有等创意出来之后,做事后诸葛亮,事后分析这个创意做的这个地方不合方法,要重做,那个地方不符合标准,要重做,什么地方有遗漏,要重改。这样的效率也是不高的。
如果能把创意工作的动作拆解显形,每个人在想创意的时候做的每一个动作就都能够被描述出来,能够得到事先的指导和规定,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更大的确定性。
那么,动作显形有哪些要点呢?
首先,要事无巨细地显形,所有动作都要有记录,颗粒度越细越好。
具体有多细呢?我在指导动作显形的时候,说了一个要求,除了大家擦屁股用左手还是右手这个动作没办法记录,不用显形,其他一切动作都要记录显形。
比如我们规定找母体的时候一定要有消费者原话支撑,一个员工是怎么去找消费者原话的?这个动作的过程必须清晰地记录下来,在多少个平台上找的,在哪些平台上找到的,用了多少时间,怎么判断哪些消费者原话有用,哪些消费者原话没有用,这些都要清晰地记录下来。
什么叫清晰?就是一定要有定量的描述,让别人看了之后就能照着做,禁止用模糊的形容词。比如在这里调整一下,在那里优化了一下,这些都是禁用词。因为看过这些词之后,其他人并不知道你具体做了什么,也不知道按照这个又能怎么去做。按照这个显形标准把一整天的工作统统记录下来,这是动作显形的第一步。
其次,是要如实记录。
做到这一点有些难度,一个是如实记录的前提是及时记录,你不能等到一天工作结束了再来回忆今天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用了多少时间,这个显然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要求做完一个动作就马上记录。
如果一个动作的用时过长,比如审稿子,可能一整天都在审稿子,那就把这个动作强行拆分,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在这半个小时里面审了多少页稿子,有多少字,稿子的类型是什么,难度是怎么样的。
只有不断细化时间的颗粒度,才能够把我们工作中所有不清楚的、不明白的、不能被看到的地方全部打开,让所有的步骤、动作、判断标准都平摊在面前,让一切都可视化。当我们把一切都打开之后,就可以看到问题去做改善。
另一个难点是,有些同事可能不愿意如实记录动作,或者是因为他的动作太慢,或者是因为他对动作的标准不够明确,害怕暴露自己的问题,所以不愿意如实记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是要挑选合适参与动作显形的同事,在搭建一条流水线的时候,并不需要所有的员工都参与进来。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典型性,项目负责人的经验度,项目负责人对搭建流水线的认同度,他的热情这些方面来挑选合适的团队,来做动作显形。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搭建流水线的认同度,只有认同,有热情,才能够被引导,才敢于暴露问题,如实记录。
除了事无巨细的记录和如实整理,第三个要点是要写出每个动作的完成决策依据,就是我们完成该动作的成果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准。
在写标准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标准是否统一的问题,每个人记录自己理解的标准就可以。记录的原则依旧是显形,先看看每个人到底是怎么认知这个动作的标准的,然后才知道我们原先定这个标准的时候是不是描述清楚了,是不是被大多数人理解了。
有的同事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动作的标准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引导,可以让大家想想,这个动作的成果物提交给上级之后,上级会怎么评价,从哪些维度、哪些角度去评价。
比如,给小组长看你的购买理由,到底哪些可以通过,哪些可能不通过,原因是什么,自己把想法写出来。或者这个动作的成果物流转到下一个部门的时候,比如编辑准备一本书的营销资料包,那营销部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料包?你觉得他们对营销资料包的要求是什么?他们如何去推进下一步工作?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如实把它记录下来。
做到以上三点:第一,事无巨细地记录;第二,如实记录;第三,尝试着写出完成决策的依据。我们就可以将所有的动作显形,着手搭建流水线。搭建流水线
怎么搭建呢?
首先是动作编号。
也就是,把所有显形之后的、描述出来的动作进行编号,有了编号,动作才可能变成工序。
每个动作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它的前一个工序是什么,后一个工序是什么,能够被确定下来串成一片。这是工业化的标志。
你不要小看这个编号,光是编号的形式我们就打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最开始我们的编号是文科生的编号,叫做“研发流程的封面环节的第三个动作”。
我一直不满意,觉得这个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直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华与华来提案,让我看到了“Y-F2-3”这样的一个编号方案,我当时非常激动,我说这个就是我期待已久的编号方式。它有一种工业的美感,形式简洁,信息清晰。
而事实上,这本来就是工业企业采用已久的传统编号方式,通过这种编号方式能够让我们所有的人建立更清晰的工业思维。
其次,每个动作都必须有明确的、没有理解障碍的良品标准。
这个良品标准从哪里来呢?就是从我们前面所说的大家记录的完成决策依据来。根据大家所理解的依据,来看我们之前定下来的标准是不是被正确理解了,是不是描述清楚了。
如果不清楚,有歧义,那要进行迭代修改,最终目标就是所有人按照这个良品标准所描述的那样去做,做出来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标准品。关于怎么制定良品标准,我会在课程中详细分享。
最后就是规定每个动作的用时。
流水线最重要的是两个要素,第一,流程。第二,流速。编号和标准都是属于流程,而每个动作的规定用时就是流速。怎么规定流速呢?根据之前动作显形的用时平均值来定标准用时。
比如,一个编辑花一天的时间来找母体,另一个编辑花三天的时间来找母体,我们就把标准用时定成两天。
有人要问了,说不定花一天就能找到母体的编辑经验较丰富呢,为什么一定要规定他用两天的时间来找?
我们说,不管经验丰不丰富,规定两天找完就一定是两天找完,如果你提前找完了,那你就去干点别的,总之不能在同一个项目上提前推进到下一个步骤。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公司都能匀速推进工作。
打个比方,好比一个军队在走正步,我们不会去考虑每个士兵的腿长腿短、体力好坏,我们就是要确保大家的步伐一致。
体力好的、腿长的,你就步子迈小一点,慢一点,不准提前迈第二步。整个队伍匀速协同,才能够放大组织的威力。亚历山大大帝久负盛名的马其顿方阵就是靠这个横扫三大洲。
为了强化大家的时间意识,我们所有的工作时间节点都会刻意设计。比如说开会,一般公司通知下午两点开会,大家就两点来开会。我们公司不是。为了强化大家对“下午两点开会”这个时间节点的意识,我们会通知下午1点59分开会,所以我们所有的会议都是59分开,所有的时间节点都提前一分钟,晚一秒进会议室就要发红包。
准时完成的唯一方式就是提前完成,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流水线初步搭建好了,有了流水线就能投入生产。但是,每个环节的成果物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读客是怎么规定每个动作的良品标准的呢?在我的课程《怎样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中,我们再来详细聊。
👇🏻点击下图查收课程表👇🏻

华楠老师的《怎样打造创意生产流水线》正在更新中,现在加入还可享受7折早鸟价,139元就能拿下。
👇🏻点击下图加入课程👇🏻

“创业者产品共学月”活动期间,6门新课一起订阅,可以享受5折优惠,价格更划算,创业者、高管群体千万别错过。
👇🏻点击下图加入6门新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查收更多精选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