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体温≥37.3℃的旅客将被隔离;研究:变种病毒起源于意大利;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III期结果:保护率79.34%...




 
春运来临 国铁集团:体温≥37.3℃的旅客将被隔离
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III期结果公布:保护率79.34% 申请上市中
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新药或能提供新冠免疫力
世卫组织警告:接种疫苗的旅行者可能仍需被隔离
福奇警告:1月份美国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白宫:明年6月底每个美国人都将接种上新冠疫苗
德国8人被接种五倍剂量新冠疫苗:4人入院
福奇博士逐渐提高COVID-19群体免疫目标区间的做法引发争议
研究人员开发新算法 可用来预测哪些新冠患者的病情会恶化
医生们认为COVID-19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眼部疾病
福奇分享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健康新动向:仍感觉良好
研究称在英国迅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可能起源于意大利
福奇:应高度重视英国新冠病毒变种问题
七部门发文助老出行:低风险区除特殊场所 一般不查验“健康码”

01
春运来临 国铁集团:体温≥37.3℃的旅客将被隔离
2021年的春运已经开始了,火车票从30日开始接受预订。对于疫情防抗来说,春运期间的巨大人流是个考验,铁路部门今天公布了应对方案,高铁表示列车已经预留了隔离席位,体温≥37.3℃的旅客将被隔离。
12月3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列车将预留发热旅客隔离席位,发现体温≥37.3℃的旅客,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并移交地方政府防控部门排查,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对于今年乘坐火车旅行的旅客,朱文忠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及防护措施:
一是配合车站做好进出站测温工作;对有发热症状的,自觉接受地方防控部门的排查。
二是进站、乘车全程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应注意遮挡。
三是在车站候车时,保持安全距离,尽量减少人员聚集。乘车中,对号就座,减少车上走动流动。
四是维护站车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
最后,朱文忠还请广大旅客及时关注目的地疫情变化和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以及交通部门出行提示,切实做好出行安排。

02
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III期结果公布:保护率79.34% 申请上市中
继科兴生物在土耳其的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获得91.25%的保护率之后,国内另一家公司国药集团研发的灭活疫苗III期结果也公布了,保护率达到了79.34%,目前正在申请上市。据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官网消息,经审评数据显示,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数据结果显示: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后安全性良好,免疫程序两针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9.52%,疫苗针对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保护效力为79.34%。
这一数据结果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技术标准及国家药监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中对于保护效力50%的标准要求。
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已正式向国家药监局提交附条件上市申请。
据报道,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同时部署了5条技术路线,目前共有15个疫苗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5个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数量位于全球前列,其中就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两个灭活疫苗。
03
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新药或能提供新冠免疫力
英国正在开发一种潜在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法,研究人员正试图利用抗体药物组合提供即时的新冠病毒免疫力。这个想法是开发一种新冠治疗方法,与COVID-19疫苗协同工作,以遏制流行病的蔓延。

据报道,伦敦大学学院医院NHS信托基金会的专家们正在研究一种由抗体药物组合新冠治疗方法,他们希望在给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为时已晚的情况下,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保护。
这里的想法是当人们接触到新冠病毒时,会给他们注射这种新的抗体方案作为新冠治疗方法,希望这种药物能防止他们完全感染。按照《卫报》的说法,目的是传达对COVID-19的 “即时免疫力”--并且有一些东西可以分发给医院病人和长期护理设施的居民,以帮助遏制疫情。
“如果我们能证明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并防止暴露于病毒的人继续发展COVID-19,这将是正在开发的‘武器库’中一个令人兴奋的补充,以对抗这种可怕的病毒,”领导这项研究的病毒学家Catherine Houlihan博士告诉《卫报》。
为该药物设想的其他使用案例包括每当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新冠病毒时就将其分发给家庭,以防止病原体传播到家庭的其他成员。这种药物是通过UCLH和阿斯利康公司合作开发的,后者是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监管局预计几天后批准在那里使用的疫苗背后的同一家制药公司。
据报道,一旦试验顺利完成,监管机构对试验结果进行审查,这种新药最快可能在3月或4月上市。目前,一项涉及英国各医院以及全球各地站点网络的试验正在进行中,试验试图证明这些抗体的治疗是否能提供希望的COVID-19免疫力,理想情况下这将至少持续6至12个月。
04
世卫组织警告:接种疫苗的旅行者可能仍需被隔离
世界卫生组织的科学家表示,正在推广的疫苗极不可能根除COVID-19。这一警告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那些旨在通过严厉的边境禁令、强制隔离和封锁来消除社区传播的国家提出了特别的挑战。

一些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已经开始为公众接种疫苗,包括英国和美国。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Soumya Swaminathan)博士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接种疫苗的人在进入澳大利亚等国家后不会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当被《悉尼先驱晨报》和《时代报》问及这对澳大利亚的隔离计划意味着什么时,斯瓦米纳坦说:“我不认为我们有证据证明任何一种疫苗能够防止人们真正感染,从而能够将其传染给别人。”
"我们需要假设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也需要采取同样的预防措施,直到有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力。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中的动态。"
澳大利亚的既定目标是抑制所有社区传播。包括维多利亚州在内的几个州在今年早些时候进入了为期三个月的严厉封锁,已经消除了病毒,连续几周没有记录新的病例。新南威尔士州在竞相遏制圣诞节前一周首次发现的疫情时,实行了局部限制。
该国的消除战略取决于其严厉的边境禁令,它阻止澳大利亚人离开该国,除非他们获得豁免,并对可以返回的公民数量施加上限,之后他们必须在指定的酒店隔离两周。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情况执行主任迈克 · 瑞安博士警告:“可能的情况是,这种病毒将成为另一种地方性病毒,这种病毒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威胁,但在有效的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非常低风险的威胁。”
他表示:“一种疫苗的存在,即使是在高疗效的情况下,也不能保证消灭或根除一种传染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
“首先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拯救生命上,把这个疫情控制好,让我们的社会能够恢复正常,然后我们再去应对可能能够消灭或者根除这个病毒。但在这一点上,根据我们所拥有的工具和知识,现在还不能达到这点。”
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院的David Heymann博士表示:“无论我们迄今为止做了什么,它都会继续传播,尽管有疫苗,尽管有治疗方法,尽管有诊断测试。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存,并以最好的方式使用我们所能使用的工具。”
他将目前的流行病比作天花,并使用“不完美的疫苗 ”来控制并最终消除这种疾病。
05
福奇警告:1月份美国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安东尼·福奇博士警告说,1月份美国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病例数量继续增加,部分原因是受假期的刺激。“随着我们进入未来几周,它实际上可能会变得更糟,”福奇上周日在接受CNN采访时说。

11月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一个月,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单日新增病例、住院人数和日死亡人数的纪录。但12月的情况更糟糕。这个月还没有结束,12月是美国自疫情开始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月。前26天就有超过6.3万人死亡,这几乎是11月的两倍。专家们担心,1月份的情况可能比这更糟糕。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很可能会看到节后--在圣诞节、新年假期后看到病例激增,”福奇周日在CNN《国情咨文》节目中说。“如果你看看曲线,那是我们进入深秋并很快到初冬时经历的病例的曲线,这真的相当令人不安,”他补充说。
“当你每天处理20万个新增病例的基线,每天约有2000人死亡,住院人数超过12万,我们真的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点,”福奇说。“随着我们进入未来几周,实际上可能会变得更糟。”
福奇的这番话是针对乔·拜登最近关于疫情的言论的提问。拜登在上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疫情会变得更糟。“专家们说,尽管有疫苗,但情况会变得更糟。我们平均每天的死亡人数接近3000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再失去数以万计的生命,而疫苗将无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福奇还谈到了疫苗接种运动,他认为疫苗接种运动正在慢慢开始获得动力。“我很有信心,随着我们获得越来越多的动力,随着我们从12月过渡到1月,然后从2月过渡到3月,我相信我们会赶上预测。”他说。
福奇重申了他的期望,即直到2021年夏天,疫苗才会被广泛使用并开始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他表示,需要70%至85%的人口接种疫苗才能达致群体免疫。
06
白宫:明年6月底每个美国人都将接种上新冠疫苗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现任助理部长、白宫新冠病毒工作组成员Brett P. Giroir在本周末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等到明年6月底,每个美国人都将获得COVID-19疫苗。这一消息令人鼓舞,尤其是在早期对辉瑞和Moderna等公司是否有能力生产足够剂量的疫苗提供给足够多的人接种的担忧中。

据悉,新冠病毒疫苗需要隔三周注射两次,也就是说,2000万剂疫苗只够为1000万人接种。
而据福奇博士估计,当75-85%的美国人接种了新冠疫苗之后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目前,已有200万美国人接种了COVID-19疫苗,也就是说,要摆脱大流行,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Giroir说道:“通过良好的缓解措施,加上疫苗接种特别是在易受感染的人群中,我们应该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但我们必须保持纪律、保持警惕,就在我们接种疫苗的时候。”
与此同时,许多卫生专家强调,新冠疫苗的到来并不能成为人们不再需要严肃对待安全指导方针的理由。
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的执行董事Peter Sands最近曾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被疫苗带来的兴奋蒙蔽了双眼--这是隧道尽头的光亮--以至于我们低估了这条隧道有多长、有多危险。”
据悉,首批疫苗也是目前这批新冠疫苗将优先提供给医护人员。随后,疫苗将在美国各州进行推广。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官员表示,等到1月底,将有2000万人接种疫苗。截止到目前还只有200万人接种了疫苗,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未来几周必须加大接种力度。
美国“曲速行动”顾问Moncef Slaoui指出,美国的目标是在2月底前为1亿人接种疫苗。“因此,从12月中旬到2月底,我们将需要为1亿人接种疫苗。这差不多是高危人群的人数。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
07
德国8人被接种五倍剂量新冠疫苗:4人入院
当地时间12月27日,德国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首批用于接种的是美国辉瑞和德国生物新科技公司(BioNTech)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然而,接种首日却出现了“意外”。德国东北部城镇斯特拉尔松德(Stralsund)一家疗养院的8名工作人员因人为失误被接种了正常剂量(30微克)5倍的辉瑞疫苗,也就是150微克。
这8人中7名女性、1名男性,年龄在38岁到54岁之间。
12月28日,该疗养院所在地区行政长官斯蒂芬·科尔斯表示,8人接种超量疫苗后,4人出现类似流感、新冠肺炎的症状,为预防病症恶化,已被安排入院治疗。次日下午,其中3人出院,仍有1人有轻微症状住院治疗。
据德国生物新科技公司发言人介绍,虽然疫苗的处方剂量只有30微克,但研究人员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增加剂量”的实验,发现高达100微克的剂量是可耐受的,没有“严重的后果”。
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接种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28日16时15分,德国已为21566人接种新冠疫苗,其中11646人为养老院住户,其余为一线医护人员和高龄人士。

08
福奇博士逐渐提高COVID-19群体免疫目标区间的做法引发争议
在最近白宫健康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的新冠疫情更新中,他提供了他对COVID-19群体免疫力预测的争议性调整。具体来说,福奇博士逐渐增加了他认为击败大流行所需的群体免疫的目标区间。福奇博士的批评者在他的更新后立即猛烈抨击,声称他的信息如果根据美国人的态度变化而更新,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可靠的。
在新冠疫情更新中,福奇博士围绕 “群体免疫”提出了他的最新思考--即需要70%至85%的人口接种疫苗才能达到群体免疫。在圣诞节前,福奇博士就此事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之后,他在采访中的言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导致他的批评者对他进行更多的攻击。其中美国现任参议员,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人Marco Rubio称,福奇博士就是一个 "骗子"。
原因是什么?随着疫情继续蔓延,福奇一直在调高他对战胜新冠大流行所需的群体免疫力的预测。例如,在流行病早期,他与大多数专家一起,公开支持其他人提出的60%至70%的群体免疫力估计。但一个多月前,福奇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这一估计稍作调整,改为 "70%、75%"。而就在几天前,在接受CNBC采访时,他将所需的群体免疫力指标定在75%到85%之间。
福奇表示,他调整他的群体免疫力预测是因为他相信,美国人似乎越来越愿意接种COVID -19疫苗。因此福奇博士认为现在是一个更好的时机。如果过早地披露这个新预测,也许会让大家觉得这个挑战太艰巨。
这立刻让福奇受到了一波新的批评,包括从他根据公众情绪来调整自己的建议,应该是不值得信任的--也有批评者认为,根据这条新闻,福奇博士的其他声明应该可以重新评估。不过福奇对于他的预测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当民调显示只有大约一半的美国人会接种疫苗时,我说需要70到75%的人口接种疫苗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福奇博士说。“然后,当较新的调查说60%或更多的人会接种时,我想,‘我可以把这个数字推高一点’,所以我说需要80%、85%。”
“我们需要在这里保持谦虚。我们真的不知道真正的数字是多少。我认为实际范围在70%到90%之间。但是,我不会说90%。”
09
研究人员开发新算法 可用来预测哪些新冠患者的病情会恶化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近400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并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预测哪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并考虑到一些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血糖水平。在积累了48小时的患者数据后,发现该算法特别准确。
如果能及早发现高危新冠患者,就能让医生有更多时间考虑并实施积极的治疗方案。研究人员指出,该算法可以整合到现有的临床支持软件中。

当出现新冠症状的患者入院时,很难预测他们的病情会经过几天的治疗就会好转,还是会逐渐恶化。为此,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算法,旨在解决这个问题。该算法基于398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在三个月内获得的临床数据。
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并考虑到几个预测变量,包括患者的氧饱和度水平、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血糖水平。这项发表在《英国麻醉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该算法可以高度准确地预测患者何时可能死亡或需要通气。

Knowridge报告说:
团队评估了4小时、8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数据点,试图确定预测和干预病人恶化前所需的最佳时间。
他们发现离事件越近,他们的预测能力越高,这是他们所期望的。
但他们仍然能够在48小时内以良好的辨别力预测结果,使提供者有时间对患者的护理进行改变或调动资源。
研究人员补充说,该算法可以很容易地整合到现有的临床支持软件中。总而言之,该算法使医生更容易识别哪些COVID-19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资源。通过早期识别这些患者,医生将有更多的时间考虑积极的治疗干预措施,并有更多的时间来规划 “适当的呼吸机分配和使用”。
https://bjanaesthesia.org/article/S0007-0912(20)30958-2/fulltext
10
医生们认为COVID-19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眼部疾病
治疗COVID-19患者的医生们可能发现了另一种令人不安的新冠症状,这种症状可能出现在一些患者身上。在纽约同一医院系统接受COVID-19治疗的三个人出现了严重的眼病,导致两个人失明,第三个人死于COVID-19并发症。患者出现角膜炎,然后出现眼内炎,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眼病进展。
      研究人员无法确定COVID-19是否导致了这些眼部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巧合,但也不能排除COVID-19是一种危险因素。
治疗COVID-19患者的医生们已经报告了各种不同寻常的COVID-19症状。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持续的打嗝可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症状,表明COVID-19的存在。现在眼科医生警告说,COVID-19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眼部感染,导致重大并发症,包括失明。
在纽约Northwell卫生系统治疗的三名COVID-19患者在短短两个月内出现了角膜炎。这是今年早些时候在其他新冠患者身上观察到的角膜炎症。在大流行早期,医生和护士观察到COVID-19患者出现角膜炎,这表明病毒可能会影响眼睛。
但这三名患者的角膜炎随后变成了眼内炎。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会导致视力下降。症状可能包括疼痛、发红、眼睛有分泌物、眼睑肿胀和视力下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我看到过这样的事情,但非常罕见,”研究员Amilia Schrier博士告诉HealthDay。Schrier是霍夫斯特拉大学Zucker医学院的眼科教授。她表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到三个眼内炎病例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它们都与COVID-19有关,所以需要对这些病例进行调查。“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关联,但我不能具体说是COVID引起的。”
研究人员不能确定COVID-19导致了眼部并发症,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在COVID-19之外,从角膜炎发展到眼内炎的情况极为罕见。在15年的时间里,观察到的近万名患者中,只有27个病例以相同的顺序发展出这两种情况。
报告说,所有这些纽约患者都有其他基础疾病,使他们的病情恶化。在纽约接受治疗的三名患者中,都是60多岁的人,其中一人死亡,一人失去了眼睛,第三名患者则失明。Schrier解释说,她听说过两个类似的病例,COVID-19患者患上了眼内炎,一个在波士顿,一个在澳大利亚。
Schrier的研究结果最近在美国眼科学会的虚拟年会上发表。一位专家回应了Schrier对COVID-19与眼部疾病之间联系的不确定性,他告诉 HealthDay,这很可能是巧合。因为角膜炎到眼内炎病理的罕见性,它可能不是病毒造成的问题。研究人员必须确定COVID-19患者的角膜炎和眼内炎是否比未感染的人更常见。
几个月前的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COVID-19感染后的另一种类型的眼部并发症。一名年轻女性在实际检测出COVID-19阳性之前,被诊断为角膜结膜炎。她最初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随着眼部问题的恶化,她的视力下降。后来她的眼睛样本检测出COVID-19阳性。
11
福奇分享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健康新动向:仍感觉良好
白宫健康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在接种了两剂Moderna新冠疫苗中的第一剂后,仍然感觉很好。最初,福奇博士说,他接种COVID-19疫苗后唯一的感觉就是手臂有点酸痛。他将在几周后接受第二剂Moderna公司的COVID-19疫苗。
多家制药商为了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开发出一种疫苗,经过了大范围、全面的试验。白宫健康顾问安东尼-福齐博士等公共卫生专家强调,这种事情还是以安全、严谨的方式进行的。部分原因是,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不同步骤都是第一次同时进行,而不是在几年内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不过,还是有人担心,不管各种候选疫苗在多少人身上进行了测试,疫苗背后的安全数据仍然只有几个月。因此目前一些美国知名人士都在公开接种新冠疫苗,以建立对这一进程的支持。
此前福奇博士表示,在接种疫苗后唯一立即感觉到的就是手臂有点酸痛,这是在接种这样的疫苗后可以预料到的。在接受CNN的新采访时,福奇博士再次确认,他在接种疫苗后仍然感觉良好,他在周末接受CNN《国情咨文》节目采访时解释说。“我唯一的经历是在接种疫苗6到10个小时后,我的手臂有些酸痛,持续了24小时,甚至更多。”
“然后(那)就消失了,除此之外,我没有感觉到其他有害类型的影响。真的相当不错--它甚至和流感疫苗一样好,甚至比流感疫苗更好。完全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同时,福奇博士继续强调,像他这样的美国知名人士做这件事--公开接种疫苗并大肆宣传--是很重要的,因为他 “最担心”的是,将不会有足够多的美国民众接种新冠疫苗。
"一旦获得疫苗接种,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正常工作,而且很安全,然后,我认为我们将赢得其余大多数可能对接种疫苗有所犹豫的人的支持。"
周二美国副总统当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和她的丈夫道格·埃姆霍夫都在华盛顿特区接种了第一剂Moderna公司的新冠疫苗。他们公开接种了疫苗,就像当选总统乔·拜登和他的妻子吉尔·拜登博士最近所做的那样。
12
研究称在英国迅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可能起源于意大利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英国迅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可能实际上起源于意大利。一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被发现是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从4月到11月检测均呈阳性。在对病毒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与最近发现的英国和南非的突变有各种相似之处。其中有人推测,布雷西亚的变异毒株可能在英国B.1.1.7变异毒株之前出现。

最近英国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暴发,官方认为是最近发现的B.1.1.7变异毒株导致的。过去几周,英国政府官员表示,该突变体的传染性可能比其他毒株高出70%。而另一项研究发现该比例略低,为56%,不过还需要更多研究。该研究表示,新菌株不会导致更严重的COVID-19症状,这与官员的声明相呼应。显而易见的是,英国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正经历着意想不到的激增,目前正创下新高。
新菌株最早是在9月被发现的,但此后又在其他几个国家被发现,到达欧洲、中东、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现在,事实证明,这种突变可能并非源于英国--而提出这一假设的科学家也对新菌株的起源有了解释。
几天前,当B.1.1.7被详细介绍时,我们了解到一些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了大约17个明显的基因变化,根据过去的SARS-CoV-2突变,这似乎不寻常。他们还发现了大量发生在刺突糖蛋白水平的变化,刺突糖蛋白是新冠疫苗所针对的病毒成分。BioNTech和Moderna都表示,他们的药物应该对新菌株有效,但在确定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英国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突变可能是在一个受感染的病人体内经过一段惊人的时间发展而成的。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会发生。通常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他们可以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检测呈阳性。这可能正是发生在意大利的情况,一名无症状的患者从4月到11月的COVID-19检测呈阳性。
据报道,来自意大利布雷西亚的患者MB61,因为之前患有不明疾病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这似乎是COVID-19的主要风险。但此人从未出现任何COVID-19症状。意大利媒体《 La Republica》报道,意大利病毒学协会主席、布雷西亚大学教授Arnaldo Caruso决定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这一程序在意大利并不像在英国那样频繁,在英国,10%的病例都会进行测序。
在获得病毒的基因特征后,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与B.1.1.7菌株有共同的突变。Massimo Ciccozzi告诉该报,他认为布雷西亚的突变可能先于英国毒株,但研究人员并不确定。Ciccozzi是罗马生物医学自由大学的医学统计和分子流行病学单位的负责人。布雷西亚突变就是在那里研究的。
该突变的特点是刺突糖蛋白的变化,专家称之为501。这种基因变化不会对疫苗造成问题,但它可能使病毒更具传染性。日前详细介绍的南非突变中也有同样的突变,据报道,非洲国家80%至90%的感染者都有这种突变。
布雷西亚菌株在8月份除了501突变外,还有9个突变。到11月,这个数字增加到13个。《 La Republica》指出,英国的菌株有23个突变,比之前报道的17个变化多了几个。Ciccozzi说,突变数字看起来很高,但并不是说这种病毒很少或缓慢地发生突变。他补充说,还需要几周时间来确定501突变对细胞的影响。
13
福奇:应高度重视英国新冠病毒变种问题
几天前,英国宣布,一种新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兰南部某些地区迅速传播。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几天后表示,新变种可能更具传染性。为此,约翰逊呼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控制这种被叫做B.1.1.7的病毒变体的传播。大多数欧洲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它们实施了旅行禁令以限制传播。
不过一些研究人员警告称,需要更多的数据来确定这种菌株的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则指出,新变种并不比它的前任更危险。有卫生专家表示,目前的疫苗应该仍有效,疫苗研发商BioNTech表示,疫苗很可能可以中和B.1.1.7。另一家研发商Moderna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安东尼·福奇博士在几次采访中也谈到了这种新的压力,他表示,世界在应对新的危机时做错了一件事。他的话听起来可能有悖常理,但在一个新的电视节目中,福奇明确表示,新菌株需要得到极度重视才行。
福奇在周二的Good Morning America节目的采访中指出,假设变种病毒已经在美国出现是有道理的。一些国家表示,他们已经发现了感染新毒株的患者,上周确认新毒株感染的国家数量稳步上升。B.1.1.7的突变已经传播到了英国以外的地方。该病毒最早是在9月份发现的,所以它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传播到其他国家。

“当你在英国这样的地方有这么大的传播量时,你真的需要假设它已经在这里了……它当然不是主导菌株,但如果它已经在这里,我对此当然也不会感到惊讶。”
福奇指出,采取旅行禁令可能过分严厉,或许加强检测等其他措施能够更好地应对这场新危机。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鲍里斯发表变种病毒言论后要求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福奇还指出,科莫正在讨论对纽约市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新冠测试。“这跟完全关闭旅行和完全禁止旅行有很大的不同。”
福奇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对这里进行监控并找出(病毒)。它可能就在这里。我怀疑它还不是流行的病毒株,但正如州长所说,完全可以假设它已经在这里了。”
而在周日接受CNN采访时,福奇曾反对对这种新病毒反应过度,并表示他不会建议将旅行禁令作为减少这种特殊病毒传播的健康措施。
上周,美数家航空公司宣布将要求乘坐伦敦-纽约航班、达美航空、维珍航空和英国航空的乘客进行新冠阴性检测。
福奇在CNN的State of the Union节目中指出,官员们要求所有从英国来的人提供阴性检测证据是正确的做法。

福奇表示,人们应该非常认真地对待英国的这一变种病毒,另外他还补充称,公共卫生官员正在非常密切地关注这种菌株。
几天前的一项初步研究表明,这种突变可能确实比它的前任更具传染性,但并不是更致命。
专家和疫苗制造商对目前的疫苗将能消灭这种新毒株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对此,福奇表示政府将展开研究以证实该说法是否属实。
14
七部门发文助老出行:低风险区除特殊场所 一般不查验“健康码”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简称《通知》)。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要求,按照强化传统服务、便利智能服务“两条腿”走路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交通运输领域便利老年人出行服务的政策措施,确保“智能时代”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

一是改进交通运输领域“健康码”查验服务。《通知》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民用运输机场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确需查验“健康码”的,应优化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客运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
二是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通知》要求,各地客运场站推进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加快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便捷应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社会保障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卡、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
三是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通知》要求,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充分发挥95128等服务号码作用,提供电话预约或即时叫车服务;鼓励组建“爱心车队”,对有相对固定用车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保障服务;鼓励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在重点场所设置出租汽车侯客点、临时停靠点,依托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叫车服务。
四是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通知》要求,各地客运场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要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在人流密集的客运场站,具备条件的要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窗口、专用等候区域或绿色通道。

《通知》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等支持,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加快建立解决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