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无症状感染者首次论文报告: 感染者看起来很“健康”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无症状传染者的现象不断刷新专业人士和公众认识。3月2日,重庆市披露了重庆首例无症状感染者发现过程——1月24日,重庆确诊3例新冠肺炎病例,但是之间没有交集,且都未去过疫情地区,成为“谜案”。
经过两天两夜的调查,疾控部门将目标锁定一位同3人都有接触的男性,此人曾在武汉打工,返回重庆后由于没有任何症状,医学观察14天后解除隔离。最终证实,此人为无症状感染者。这也成为全国无症状感染者发现的早期案例。
而在3月1日,安徽合肥又发现一例新确认的无症状感染者,导致177人集中隔离并采样送检,目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月28日,《柳叶刀》的一篇通讯文章指出,南京一起涉及11人的家族聚集传染的源头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
3月1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线的一篇论文披露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一名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治疗细节。据称,这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后无症状者的首次论文报告。

 
记者了解到,这名患者(患者A)同自己的丈夫(患者B)和丈夫的姐姐、姐夫在今年2月被确诊为家庭聚集性的新冠肺炎患者。但如果不是卫生部门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询问和密切监控,患者A和患者B很难被发现。
论文通讯作者、安徽省卫健委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翁建平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名患者从确诊到住院、直到病毒转阴出院,前后21天没有出现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很像是一个健康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论文指出,截止2月21日,安庆市83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中,共有8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7名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症状,只有患者A从未出现任何症状。
“无症状传染者”此前曾引发学界讨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轻症和无症状往往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因此无症状也可能是非常轻的症状,让患者难以察觉。
上述论文显示,从2月6日患者A确诊阳性开始,没有报告发烧、疲劳、疼痛或任何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腹泻或呕吐。护士和医生也没有发现她有这些症状。2月16日,她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基本正常。2月6日、11日和20日进行了3次胸部CT扫描,结果均为正常。
同时,她的丈夫患者B在2月7日之前,除了咽拭子呈阳性和CT扫描肺有异常外,也没有其他症状。但是通过流行病学信息可以推断,患者B由其姐姐姐夫传染,之后传染给患者A,此时他还尚无症状。
翁建平表示,患者A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检测均阳性,提示虽然患者无临床症状,但是体内的病毒载量并不低。最近,广东疾控中心、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研究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证实,无症状感染者的咽拭子病毒浓度与有症状的感染者没有差别。
因此,专家组还是依据国家的暂行诊疗规范给予了α-干扰素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但是直到2月26日论文提交的20天内,患者A病毒检测都没有转阴。2月20日,肝酶轻度升高。研究团队提出,治疗对这名感染者可能无效,反而造成轻微的肝损伤。
不过,研究团队在论文提交之后的随访中发现,患者A连续复查病毒转阴,现已出院。
这是否说明抗病毒治疗有效?
对此,翁建平表示,因为是个案,还不能完全肯定是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至于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翁建平认为,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可能是自身免疫与病毒之间出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病毒无法占据并摧毁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暂时也无法清除病毒,这其中的平衡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幸运的是, 据透露,由于监测措施及时,在家中有人确诊之后,患者A作为密切接触者很快被居家隔离并监测,与她一般接触的人群也得到及时隔离观察,目前尚没有发现被感染者。
“从目前的防控效果看,这一类患者没有造成很广泛的传播现象,但是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顺藤摸瓜,充分调查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翁建平说。
不过研究团队提出,这种防控方法的社会成本较高,更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开发保护性疫苗。
目前,医学界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警告。翁建平认为,这也是基于对过去大流行病毒的研究观察,例如流感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达到5.2%-35.5%,对人类鼻病毒的一项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是有症状感染的4倍。
而在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此前有消息称,为避免恐慌,官方考虑不再公布轻症和无症状患者。
对此,翁建平提醒,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大部分传染性病原体倾向于向传播力增强、毒力减轻这个方向发展,但新冠病毒是否遵循这个规律目前还无定论。从目前武汉及武汉外病例采样的病毒基因分析看,变异很少。应密切观察新冠病毒的全球流行情况,一旦形成全球大流行,其控制难度要远超SARS,则有可能出现长期共存的情况。
相关论文信息: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3260.htm

最后提醒大家
上班上学一定要戴好口罩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关注武汉疫情,您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推荐】面对潜在大流行风险,全球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打好防疫战
报告称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新冠病毒病例未被发现
【推荐】扑朔迷离的病毒起源,重症高死亡率和无症状感染传播,为疫情拐点到来增添了一丝疑云。
【推荐】遏制病毒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新冠病毒不消失,会怎样?
超7.2万新冠病毒病例分析:粗病死率2.3% 最高为14.8%
中国科大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研究重大进展:发现有效阻断药物
六问武汉病毒研究专家
人造泄露传闻再起!网传武汉病毒所一研究生系"零号病人",官方回应!
疫情趋于平缓,病毒命名尚存分歧,传播线路日渐清晰,RO仍需再论
日本的新冠病毒公众防疫指南,简单明了!
细菌和病毒上了天怎么办?
潜伏期再延长,致死率需再议?帝国理工再发重磅报告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王炸齐聚武汉,离拐点还有多远?
历史信息
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或为穿山甲 完整数据待公布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春暖花开,席卷中国的疫情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新型冠状病毒首张彩照公布,致命恶魔原来长这样!
在飞机上感染病毒概率多大?示意图带你看清
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出门!
新冠状病毒扑朔迷离的身世,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SARS病毒实验室泄漏事件十年记事,生物安全的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先不提双黄连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显然可以抑制智商
新冠状病毒疫情预测与发展,大流行风险或高于SARS
武汉出院患者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治疗过程?
蛇?蝙蝠?水貂?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来源于哪种动物?
《柳叶刀》老年有慢性病史的男性可能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英双语)
同济新发现:亚裔可能更易感染新冠状病毒?勿断章取义别被标题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冠状病毒疫情更难控制或因致命性更低
【最新】Science:华南海鲜市场“翻盘”了?恐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
武汉封城:谁导致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除了吃货,果子狸、竹鼠、蛇...这锅谁背?
与时间赛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大范围传播风险有多大?
武汉疫情海报:敬畏大自然,共生才能共存
武汉的冠状病毒从哪儿来?又是怎样传染人类?来龙去脉或许很简单
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217例!从病情病理到口罩选择,大众该如何预防?
防治新冠肺炎怎么吃才营养?戳我!
以史为鉴,敬畏自然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分享“朋友圈”,给予支持!点亮“在看”,助力传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