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上升的全球确诊病例以及不断变异的病毒,使得目前的疫苗研发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大流行期间,一些国家再次开启了甩锅模式,我们清楚,病毒肆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就是最惨痛的证明。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截至北京时间5月7日18点32分,全球新冠肺炎病例累计确诊3769150例,累计死亡264109例。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28609例,死亡73431例,高居全球首位。目前累计感染超过10万的国家有西班牙220325例,死亡25857例。意大利214457例,死亡29684例。英国202359例,死亡30150例。俄罗斯177160例,死亡1625例。法国174224例,死亡25812例。德国168162例,死亡7275例。土耳其131744例,死亡3584例。巴西126611例,死亡8588例。伊朗101650例,死亡6418例。
2020年5月7日18时32分数据,全球疫情实况跟踪展示板该可视化展示板由(Johns Hopkin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的团队建立,主要用于描述2019-nCov冠状病毒在中国及全球其他地区的传播情况,并会根据来自WHO、CDC等来源的数据定期更新。访问链接:https://arcg.is/0fHmTX
全球已确诊新冠肺炎人数已超过370万,与10天前相比增加了80多万人。死亡人数达到26411人。目前,俄罗斯、巴西和印度每日死亡人数持续上升,英国呈下降趋势。4月24日,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约3.6万人,目前,美国疫情仍处于稳定高水平状态,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约占全球1/3,死亡人数约占1/4,病亡人数已经超过越战。
FT
CDC报告,复盘美国疫情发展
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官网发布了该中心首席副主任安妮·舒沙特等人撰写的新冠疫情分析报告——《2020年2月24日至4月21日美国新冠大流行开始及扩散阶段的公共卫生应对》,这份报告对美国疫情暴发以来的情况进行复盘。
图片内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2020年2月24日至4月21日美国新冠大流行开始及扩散阶段的公共卫生应对》来源: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据《美联社》消息,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大多数新闻发布会由白宫官员主导,而负责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CDC,一直比较低调。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助理教授杰森·施瓦茨表示,疫情中,CDC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他认为这是联邦政府疫情应对中令人费解的一项措施。
安妮·舒沙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没有及时发布对中国以外国家的旅游禁令,是导致美国疫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安妮·舒沙特指出,2月,有近200万游客从意大利或其他欧洲国家来到美国,而美国政府的旅游禁令却在3月11日发出。
杰森·施瓦茨认为,CDC的这一观点似乎与白宫此前的言论有所出入。白宫此前提到一种观点——1月下旬对中国发布的旅游禁令,对控制美国新冠肺炎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早期的大规模聚集性活动也是导致疫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2月,美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不多,看起来疫情得到了控制,这导致很多人放松了警惕。2月末,几场大型聚集性活动使疫情蔓延,包括路易斯安那州100万人参加的狂欢节庆祝活动、波士顿举行的175人学术会议等。
比尔·盖茨认为美国检测能力堪忧
当地时间4月30日,CNN连线比尔·盖茨,他认为,美国进行大规模新冠病毒检测以及追踪接触者的能力有限,低于亚洲国家水平。
比尔·盖茨还指出一个问题,美国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时没有优先顺序,同时,也不能保证24小时内拿到检测结果。这意味着,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还处于无序状态。
图片来源:CNN
比尔·盖茨的这番言论似乎与特朗普此前发布在Twitter上的消息相悖。
4月28日,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破百万关口。当天,特朗普发布Twitter消息表示,美国确诊病例数破百万的唯一原因是,美国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其他国家确诊病例数少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检测能力不行。
特朗普推特 来源:Twitter截图
据《卫报》消息,当地时间4月28日,特朗普在白宫发表演讲,他预测,美国的经济形势将在今年秋季迎来大幅反弹,并宣称美国的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将达到500万次/天。
然而,美国目前的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仅为20万次/天。《卫报》指出,特朗普也许并不清楚美国的检测能力。
在过去的2个多月,美国已经进行了560万次新冠病毒检测,这个数据确实如特朗普所说的远超过其他国家,但得到检测的人群也只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6%。
《卫报》还提到,美国有58220人在越南战争中死亡,现在,美国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这一数字。
2月,特朗普曾表示,美国只有15例确诊病例,几天之内这个数字将归零。事实却是,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约占世界总确诊人数的1/3。
特朗普督促重启经济
据华盛顿邮报5月6日最新报道,尽管美国疫情形势严峻,美国总统特朗普依然坚持开放经济。他在5月5日的一次电视露面中承认,重启经济将增加更多美国人死亡的可能性,但仍表示“我们必须让国家开放,必须尽快使它开放”。纽约州州长Andrew M. Cuomo同时表示,根据华盛顿大学健康度量与评估研究所创建的IHME模型预测,若美国重新开放,到8月初将有近135000人死亡,几乎是之前预测的两倍。
华盛顿邮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0/05/06/coronavirus-update-us/
实际上,美国重新开放的主张并未受到大多美国民众和医学专家的赞同,因为新冠病毒的危害性还有待评估,如病毒突变等问题就会带来病毒毒力、传播性、疫苗有效性的不确定性,所以“以身试毒”的代价可能是持续、多方面的。
聚焦新冠病毒突变
新冠肺炎目前已经肆虐全球各地,传播规模和传播速度与发生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有几分相似。在新冠病毒跨大洲、跨种族、跨环境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它不再像SARS病毒那样畏惧炎热,同时能在水和空气中长期生存,能造成大部分人群无症状携带病毒和突发致死患者。时隔半年,它已经发展出了多种突变。
截止2020年4月13日,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14种突变和1个聚类突变。在这些突变种,一些突变种类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一些则越来越活跃,频率持续增加。另一些突变表现出了让人难忘的特征,比如出现在系统发育树的多个位点上。而两个最重要的突变——D614G和S943P是我们需要十分注意的。
新冠病毒突变情况
Spike mutation pipeline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transmissible form of SARS-CoV-2.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29.069054
D614G突变
D614G突变毒株当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从最早1月底在德国被发现到遍布欧洲,在任何一个新的地区,它都会在短短几周内成为被引入的主导菌株。这也表明D614G比原始毒株能更迅速地适应当地环境。
到3月份为止,GISAID数据库中每个区域携带D614G突变的序列比例都在增加
Spike mutation pipeline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transmissible form of SARS-CoV-2.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29.069054
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种突变是如何使得病毒更容易与宿主细胞结合、与细胞膜融合,或通过诱导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的形成来增加病毒的易传播性。研究人员还推测,如果该突变也影响病毒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那么它也可能会介导免疫逃逸,使康复患者再次受到感染。
早前曾有报道说韩国和日本都有疑似新冠病毒治愈后再次感染的病例。最近有报道称新加坡一例患者治愈后40天仍然呈阳性。实际上人类在感染过冠状病毒的情况下,再次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统计了感染冠状病毒(HKU1、229E,OC43和NL63)康复患者可以被再次感染的概率,为理解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提供了背景。但再感染是否与病毒突变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再次感染同一类型的β冠状病毒的概率
Direct observation of repeated infections with endemic 2 coronaviruses.medRxiv preprint doi:https://doi.org/10.1101/2020.04.27.20082032.t
S943P突变
S943P突变与HR1区融合核心处的一簇突变有关,该簇突变位于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前的穗状蛋白中的HR1螺旋体断裂点。这簇富含Ser-和Thr-的残基很容易形成氢键,可以促进螺旋的形成。这可能更容易促进该区域的构象变化。
S943P突变在融合区附近,并可通过不同菌株之间的重组而扩散。这表明多个菌株在同一区域循环。它可以使多个适应性增强突变在同一菌株中组装,使其比不同的原始菌株更具致病性。
S934-S940簇突变,在Spike蛋白的HR1区域的突变
Spike mutation pipeline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transmissible form of SARS-CoV-2.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29.069054
虽然新冠病毒变异对病毒毒力的影响尚无确切研究证实,但目前临床中出现的一些病例引发了相关猜测。据凤凰网4月29日报道,英国近日出现了多例儿童罕见综合征,疑与新冠病毒有关。这些孩子的症状被描述为“流感症状的多系统炎症”,包括发高烧、低血压、皮疹、呼吸困难。大多数病情都比较严重,其中一些病例新冠检测呈阳性。
来源:凤凰网视频微博
而在5月5日,美国ABC也报道了15名在纽约市住院的儿童患有可能与COVID-19相关的“神秘”综合征。
来源:ABC news
https://abcnews.go.com/amp/Health/coronavirus-updates-15-children-hospitalized-nyc-mysterious-syndrome/story?id=70506264&__twitter_impression=true
早前研究显示,儿童在新冠患者中患病率较低,且大多症状较轻,因此上述报道中的症状是否与新冠病毒感染以及病毒变异导致毒力增加有关,还需进一步确认。
回顾新冠与西班牙流感的相似之处
1、二者都是突然爆发的呼吸道烈性传染病,而且都在短短2、3个月就成为国际大流行。而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某个烈性传染病发展到国际大流行,基本上都不会简单来一波高峰就结束。
2、这两个病毒都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所以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免疫力。
3、病毒攻击肺部细胞后,引发体内免疫细胞攻击并形成过激反应,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杀伤自己的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大量组织液进入肺泡,结果造成严重的肺内积水,使病人窒息而死。
4、第一波攻击死亡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死亡率比较低。西班牙流感是在第二波攻击才演变成针对大量青壮年,而这一次,最有价值的数据是意大利,我们看到意大利现在已经死亡一万多人,其中85.6%死者年纪大于70岁,这是和西班牙流感高度相似的地方。
西班牙流感的三波高峰
第一波高峰发生于1918年春季,症状不很严重,表现起来只是比普通感冒重一些,当时的死亡率也不高,不到2%,而且死亡的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所以当时并未引起各国政府足够重视。
到1918年7月的时候,第一波流感高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当时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军在法国还正式发出公告,说传染病已经结束了。
但仅仅一个月后,第二波爆发就来临,而且一来就来势汹汹,和第一波大不一样。这波爆发明显出现了病毒变异,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很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南非开普敦的一辆电车只行驶了3公里,就有6个人突然发病死在车上。一个老矿工正在操纵吊罐车,突然人就倒下去,结果吊罐出事,里面的40名下班矿工死了24个。
此外,这一波感染者死亡率很高,超过百分之十几,甚至个别地区达到20%。更突出的特点是,这一波爆发感染的死者99%不足65岁,其中一半是20~40岁的青壮年,孕妇的死亡率达到90%,这和常规传染病的死亡概率完全相反。
这一波高峰持续了大概3个月,在1918年11月初又自动消失了。
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1月,到1920年春季,差不多折腾了一年时间,最后彻底消失。这一波的杀伤力明显低了很多,而且易感人群再次变成针对老年人和小孩。所以,整个西班牙流感爆发经过,呈现一个W形状,中间的那个高峰与前后两次都不同。
西班牙流感造成全世界10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至少为5000万。当时的舆论场,开启了“甩锅”模式。只因为西班牙是首个公开开放报道疫情的国家,就被扣上了“西班牙大流感”的帽子。中国当时往欧洲派去了几十万劳工挖战壕,一些欧洲人就把疫情赖到了中国劳工的身上。而后来查明,这场流感其实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各国的行为最终助长了这场疫情在全世界的泛滥,酿成惨剧。
尾 语
目前,在全球科研攻关下新冠病毒神秘的面纱正在一层层揭开。半年已经过去,对于这位陌生的对手,我们的身体仍然缺乏免疫力与它对抗,我们也没有任何有效的疫苗开启反攻。而新冠病毒传播率很高,隐匿性很强,它已经攻克了全球所有地区,一些公共医疗水平落后的国家如:印度、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也将可能成为病毒最后的王炸。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新冠病毒可能会卷土重来,甚至会像西班牙流感一样升级之后再次逆袭,或许它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直到有效的疫苗问世。
今天,各国所研发的疫苗都集中在刺突蛋白上,基于中国武汉最早提供的病毒毒株基因组序列。如果病毒继续肆虐,突变的数量和几率也会随之上升,抗原漂移和识别跟踪难度也将更大,早期的疫苗研发很可能竹篮打水,还可能出现致病性改变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大力研究突变和病毒进化,对控制疫情死灰复燃至关重要。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各国只有紧密协作,加大措施制止病毒传播,用有限的公共医疗资源最大程度缓解疫情,减少不必要的感染和伤亡,是目前各国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