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损失空前巨大,返岗复工和防疫抗疫成为了一场拉锯战。全球遏制病毒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高传染性和低致病性共存,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可能像流感一样每年季节性出现,随时可能引发全球大流行。
近期疫情动态
国内方面,截止至2月22日18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319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0857例,累计死亡病例234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6395例。2月18日起,新增治愈已经超过新增确诊,由此可见疫情形势正进一步出现向好变化,湖北以外省份已经连续持续下降。
国际方面,尽管近来中国防疫形势整体好转,但日韩等其他地区却面临巨大挑战。截至当地时间21日22时,日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人数上升至739人,包括邮轮“钻石公主”号上634例病例。受疫情影响,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当天决定,原定于3月8日在东京召开的有该党国会议员及地方议员等3000多人出席的党大会延期。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21日通报,截至21日下午4点,韩国新增4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增至204例。
谭德塞表示,伊朗在过去两天报告了18例病例和4例死亡,这“令人十分担忧”,并补充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向伊朗提供了检测试剂盒。
黎巴嫩卫生部长哈马德·哈桑说,黎巴嫩周五证实了其首例冠状病毒病例,并表示正在监测另外两个疑似病例,此前一名四十五岁的妇女于周四从伊朗圣城库姆返回黎巴嫩,检测结果呈阳性。
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猜测
最近几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同时,另一种病毒导致的疾病也正在世界各地肆虐,那就是流行性感冒。
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更新了最新代号361的流感报告,这份报告中覆盖了4种类型流感病毒的全球蔓延状况: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3N2)、B-Yamagata谱系和B-Victoria谱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这份报告中的流感类型或许将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名字。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像SARS那样兼具强致病性和传播性,未来它或将不会消失,而是长期与人类共存。
2月13日,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共同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文,探讨COVID-19疫情接下来会发生的一种可能性是:新发现的SARS-CoV-2具有流感类似的特征,大多数被感染者症状较轻且疾病呈自限性(即可以自己好),老年人或者有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被感染后较重。
2月19日,白岩松在对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时,对方表示,SARS传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强,对于兼具很强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病毒,是不容易存活和持续传播的;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王辰提示应该做好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准备。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新冠病毒最终会像SARS那样被控制住,最后就消失了,还是会像流感病毒一样,随着不断传播,毒力越来越弱化,最后变成跟人类共生的一个病毒,只能靠疫苗来预防控制?杨功焕的回答是,“随着疫情变化、对该病毒特点的进一步认识,今后更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名高级研究员近日接受采访时说,“新冠病毒将成为季节性呼吸道病毒家族的一部分,让人发病”,但大部分病情会较轻。该专家说,“很多人将会轻微发病,对很多人来说会更像是流感,可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会十分严重”。
2月19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在线平台刊发石正丽、高福、谭文杰、姜世勃、郭德银等专家署名的文章,提到新冠病毒仍在演变中,其可能演变成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冠状病毒,会像季节性流感病毒一样,在每个冬季卷土重来。
隐匿的行踪和高传染性
目前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同时在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均分离出了病毒。随着研究深入,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具备超强的传染性。对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是否下降?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研究员向妮娟表示,根据早期的调查了解,对一些已知数据的分析,早期的时候,1个病人基本上能传播2到3个人,现在根据得到的对发病曲线的分析,可以说,目前为止,可能一个病人都传播不到一个病人,因为如果说传播指数还跟当初一样的话,现在疫情的态势就不像现在呈现下降趋势,所以说,目前基本传播指数,即病人能够传播的人数跟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下降。
对于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研究员向妮娟介绍,原来的密接判定,是从这个病人出现症状之后,与其接触算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现在有一个变化,需要去判定这个病人在发病前两天其接触的人,这两天接触的人,也是密切接触者,他也需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这个就是目前对于密接的判定方面重大的变化。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消失,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SARS-CoV-2会消失吗
在中国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和强有力的防控隔离措施下,中国疫情目前基本稳定。全国各地新增确诊人数持续减少,部分地市连续零新增病例。
不过随着全国返工返岗潮的开始,一旦稍有不慎,疫情可能在某个密闭空间再次暴发。
山东省卫健委通报,2020 年 2 月 20 日 12~24 时,山东省报告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 202 例(含山东省任城监狱 200 例),而在前一天,这个数字为2;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监狱系统发现271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复工以来,各地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共12起,15人确诊,18人感染,514人以上被隔离。防疫抗疫和经济发展成了拉锯战。轻度和中度症状患者比例高、更具传染性,是此次SARS-CoV-2显著特征。
序号
区域
确诊
传染
隔离
1
北京
1
1
几十人
2
广东
1
全公司
3
山东
1
5
多人
4
内蒙
1
5
5
重庆
2
1
131
6
山西
1
30
7
湖南
2
10
141
8
广东
1
9
9
广东
1
1
全小区
10
黑龙江
2
46
11
海南
1
12
福建
1
152
15
18
514
返工返岗潮之后的聚集性感染数据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2月11日总共7万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含4.4万余个确诊病例,1.6万余个疑似病例,1万多临床诊断病例和889无症状感染者),分析表明,SARS-CoV-2可能不如SARS-CoV和MERS-CoV严重,纳入的病例中,80.9%属于轻/中症;在44672例确诊病例中,共有1 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但比SARS-CoV和MERS-CoV更具传染性。
全国新冠肺炎病例数、死亡数及病死率
新型冠状病毒极强的传染性正在使全球发病人数迅速增加。据世卫组织(WHO) 2月20日发布的全球COVID-19疫情报告,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有超过7.5万确诊病例,遍布26个国家。
在中国政府严格隔离控制下,国内疫情形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那么下一步呢?
它会像非典(SARS)一样随着气候变暖突然消失吗?还是像流感病毒一样,毒力越来越弱化,最终与人类共生,靠疫苗来预防控制?
早在2003年6月19日,随着SARS病例逐渐减少, 世卫组织(WHO)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
对抗许多其他传染病(包括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的经验表明,根除某个传染病,即让它完全消失,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必须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的干预措施,最好是疫苗。1980年,世卫组织(WHO)宣布正式消灭天花,这是人类首个征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疫苗接种被认为是战胜天花的主要原因。
2.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工具。该诊断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以检测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的感染水平。
3.进一步溯源寻找病毒源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链中断,病原体将无法生存。如果存在其它动物宿主,也必须有干预措施打破动物传播链。
但当时所能给予的答案,都是不确定。
•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根除,控制干预措施必须安全,简单且负担得起。当时针对SARS疫情的控制措施,是早期跟踪隔离,这种防控措施有效,但非常耗时,需要付出的代价昂贵。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维持这种努力
• 其次,SARS仍然没有足够的即时诊断服务,因此仍然是重中之重。
• 最后,很难完全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长期监控隔离措施无法长期维持。
2003年非典(SARS)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那年夏天,它就像匆匆来一样,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此后,仅有零星的实验室泄露感染病例出现。
对于非典(SARS)的消失,有一种观点是,非典(SARS)在潜伏期和轻症患者不易发生传播,更多是病情严重的超级传播者,也就是所谓的“毒王”,控制住医院的传染情况,也就控制住了疫情发展。
但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都是传染源,甚至还有接触15秒被传播的案例被报道出来,且目前仍未有确切的有关超级传播者的报道,其传播模式明显不同于 以往的非典(SARS),这无疑加大了疫情控制的难度。
上述判断标准依然适用, “是否会消失还是未知数”:
• 尚没有一种能够阻止传播的有效干预措施。各省市严格的隔离措施使得国内疫情局势稳定,但这种防控措施非常耗时,需要付出的代价昂贵;针对SARS-CoV-2病毒的有效疫苗尚未研发成功。
• 此次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传播病毒,且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使得早期即时诊断变得困难。德国专家发布在NEJM最新的一篇研究中提到,通过对 126 名归德旅客进行多重检测发现,基于症状的筛查过程在短期内无法有效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者,仅有的 2 名核酸阳性患者,并无明显症状[8]。
• 疫情早期采用的严格控制隔离措施随着各地复工已经开始松动,很难完全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除了专家,不少人都认为,这次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样长期与人类共存的可能性很高。
图:上述NEJM论文中所示,归德旅客筛查流程
H1N1流感由大流行模式过度到季节性流感模式
通过《流感诊断方案(2019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方案(试行第六版)》,我们不难发现流感和 COVID-19 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目前来看,COVID-19 的危害性强于流感,据公开报道 2009 年的新型流感死亡率不足 0.02%,而目前 COVID-19 的死亡率是 2%。
季节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在10年前,也曾引发蔓延全球的疫情:
2009年H1N1(早期称作”猪流感”)流行,4月21日在美国被首次发现,随后确认该病已在墨西哥流行,有47例快速进展的严重肺炎病例,导致12例死亡;
图:2009 H1N1病毒的8个基因组片段中的每一个的起源(在此图中称为H1N1 S-OIV 2009)。寄主物种用彩色框表示:禽类(绿色),猪(红色)和人(灰色)
到2009年6月11日,已在74个国家/地区确认了近30,000例2009 H1N1病毒病例,这迫使世界卫生组织发出6级警报级别,正式宣布2009年流感大流行开始。
WHO大流行分级
我国也在流行区域之中,2009年5月16日北京报告了第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到当年12月31日,”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数为10799。
但是实验室确诊病例仅仅是冰山一角,多种现实因素会影响到这个数字:比如有一定比例的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有症状的病例又仅一部分会到医院并进行采样。
研究人员用数据模型测算出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实际感染水平:北京市2009年约有180万人(90%CI:146万~230万)感染甲型H1N1流感,感染率约为11%。
这个数据与后期的抗体筛查数据接近:北京市约14~15%的普通人群体内具有甲型H1N1流感抗体,约229~245万人,减去接种疫苗的人数,计算得出,既往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数为93~109万人。
庞大的感染人数、疾病迅速蔓延,完全消灭病毒已经显得不可能,当时人们就预测2009 H1N1病毒很可能会像普通的流感病毒一样继续传播数年。
到2010年 9月10 日,世卫组织总干事宣布H1N1流感事件进入大流行后期——即由大流行模式进入季节性流感模式。流感情况更新将不再发布在疾病爆发新闻网站上;而是列入每周公布的流感监测报告中。
什么是大流行后期?
在WHO的官网上如是解释,疾病大流行的特征是对刚出现的新病毒,许多人没有免疫力而造成了不同寻常的和广泛的疾病爆发。当病毒传播到所有国家,许多国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对该新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不再有之前的大爆发,病毒的感染特征随着季节波动。如果有这些特征,就可以说疾病由大流行模式正在向季节性流感模式过渡。
在未来,预计H1N1(2009)病毒不会消失,会保留很多年,而且各个流感季节本身也可能高度可变——在某些年份中,影响可能很小,而在另一些年份中,影响可能非常严重;未来预计将继续发生由H1N1(2009)病毒引起的病例和暴发。
WHO推荐人们继续采取审慎的步骤保护自己仍然很重要。例如通过使用疫苗以及手和呼吸道卫生措施,也将特别减少H1N1感染的风险。
自2009年引入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来,该病毒每年在美国季节性流行,每年都有许多人因此而患病、住院甚至死亡。
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这样进入了人类社会,与我们共存,成了我们常说的季节性流感,但随时可能引起全球大流行,每年10 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与感冒,一字之隔,让很多人对每年的流感丝毫不以为意,忽略了流感的严重性,医学界经常用猫和老虎来形象比喻两者的区别。
2017年,WHO官网发表消息称,每年有有29~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疾病,其中大多数死亡患者年龄75岁以上,多居住于贫穷的地区。“数字反映了流感的严重性,以及其对全球造成的潜在社会、经济支出;告诉我们要注意预防流感的重要性,下一次全球大流行做好准备。”文中写道。
为下一次全球大流行做好准备。
新型冠状病毒流感?
如果SARS-CoV-2不能完全被消灭,意味着什么?
病毒会随着宿主(人类)的迁徙而遍布世界各地,并在适合它发作和扩散的环境形成流行,因此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存在这个病毒的感染者,那么对应的传染病就有暴发的风险。
意味着该病毒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意味着病毒不断在许多人体内生存,世界上永远存在SARS-CoV-2感染者;病毒将在于人体免疫系统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那病毒会变强吗?
学术界的观点是,如果病毒不会被消灭,长期共存,其毒力一定是越来越弱的。
病毒在体内生长繁衍的过程并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千万分之一或更高机率出现差错,生物学上称之为突变,这种突变的病毒必然导致也只能导致毒力和致病性相关的三种后果:不变、减弱或者增强。
既然毒力不变、减弱和致病性增强的病毒都有可能出现,为什么说毒力一定是越来越弱的?
RNA病毒由于复制过程中无法校对,而出现了同一个病毒种群中病毒拥有很多不一样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组成,这些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总是会有些差异。这样的RNA病毒种群,被称作准种。因为它们并没有变异为新的病毒,就如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是人类一般。
研究发现,准种里包含的多样性是病毒适应环境突变的一个储存器,其中积累的单个病毒的基因突变可以有助于准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在这个适应过程中,病毒的致病力会变弱:
Vignuzzi等分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野生型(WT)、准种(G64S)、人为扩大的准种(G64SeQS,即破坏了准种的限制)三个病毒种群对小鼠的杀伤力,准种的半数致死量及所感染的小鼠存活率均高于其他两个。
受脊髓灰质炎病毒限制的准种具有较小的神经致病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黄波也在协和医学院官网撰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病毒感染人类,其本质是病毒和我们免疫系统一个相互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传播力的病毒感染人群后,病毒在感染人群细胞内通过复制发生突变,由于受到免疫监视的压力,高毒力的病毒将被免疫系统识别消灭。因此,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窗来看,这种具有传播力的病毒毒力和致病性只会变弱,而不会加强。
如果SARS-CoV-2将与人类社会共存,我们应该怎么做?
Lancet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所有国家的卫生系统的复原力做准备,就像在季节性流感发生时一样,要预见到严重感染风险和老年人以及其他人群的严重感染。
2019年6月,美国CDC官网上刊载了一则文章,总结了2009年H1N1之后,美国CDC在流感监测、预防和治疗领域的进展,或许对COVID-19也有借鉴意义。
•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用于了解病毒特点、鉴定疫苗参考病毒;
• 逆转录rRT-PCR技术广泛使用,结果更快、更可靠,辅助快速诊断;
• 建立流感试剂资源(IRR)作为CDC开发的流感用品的仓库,是美国流感研究,监视和诊断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多地实验室与CDC实现数据报告共享;
• 抗病毒耐药性测试增多;
• 接种疫苗和流感治疗方案增多;
• 预测流感爆发信息,可以提供有关流感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的信息等。
流感大爆发随时可能发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一次关于流感的讲座中将其形容为——我们只听到时钟的滴答滴答声,但是从来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流感就这样,我们知道它一定会来,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事件是不确定的,但是预防的措施是非常确定的。
遏制病毒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
2月21日星期五,世卫组织(WHO)警告,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当被问及现在是否处在爆发“临界点”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他仍然相信该病毒可能会被控制,但“机会之窗正在缩小,因此我们需要迅速采取行动,阻止机会之窗完全关闭。”
世卫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说:“这次爆发可能朝任何方向发展。如果做得好,我们可以避免任何严重的危机,但是如果我们错失良机,那么我们将面临严重的问题。”
最后提醒大家,上班上学一定要戴好口罩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关注武汉疫情,您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超7.2万新冠病毒病例分析:粗病死率2.3% 最高为14.8%
中国科大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研究重大进展:发现有效阻断药物
六问武汉病毒研究专家
人造泄露传闻再起!网传武汉病毒所一研究生系"零号病人",官方回应!
疫情趋于平缓,病毒命名尚存分歧,传播线路日渐清晰,RO仍需再论
日本的新冠病毒公众防疫指南,简单明了!
细菌和病毒上了天怎么办?
潜伏期再延长,致死率需再议?帝国理工再发重磅报告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王炸齐聚武汉,离拐点还有多远?
历史信息
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或为穿山甲 完整数据待公布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春暖花开,席卷中国的疫情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新型冠状病毒首张彩照公布,致命恶魔原来长这样!
在飞机上感染病毒概率多大?示意图带你看清
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出门!
新冠状病毒扑朔迷离的身世,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SARS病毒实验室泄漏事件十年记事,生物安全的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先不提双黄连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显然可以抑制智商
新冠状病毒疫情预测与发展,大流行风险或高于SARS
武汉出院患者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治疗过程?
蛇?蝙蝠?水貂?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来源于哪种动物?
《柳叶刀》老年有慢性病史的男性可能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英双语)
同济新发现:亚裔可能更易感染新冠状病毒?勿断章取义别被标题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冠状病毒疫情更难控制或因致命性更低
【最新】Science:华南海鲜市场“翻盘”了?恐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
武汉封城:谁导致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除了吃货,果子狸、竹鼠、蛇...这锅谁背?
与时间赛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大范围传播风险有多大?
武汉疫情海报:敬畏大自然,共生才能共存
武汉的冠状病毒从哪儿来?又是怎样传染人类?来龙去脉或许很简单
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217例!从病情病理到口罩选择,大众该如何预防?
防治新冠肺炎怎么吃才营养?戳我!
以史为鉴,敬畏自然
END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点击“星标”,给予支持!点击“在看”,助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