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确认D614G变异毒株 传播速度快10倍
冷冻食品外包装多次检测出新冠病毒 易依附在光滑表面上
钟南山:进口食品煮熟后食用问题不大
世卫组织: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
01
马来西亚确认D614G变异毒株 传播速度快10倍
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16日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根据马来西亚医学机构研究,在该国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确认了4例 D614G 变异毒株。这一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努尔介绍,这4例患者分属两个感染群,马来西亚卫生部门已采取措施控制住这两个感染群的传播。目前,马来西亚卫生部门还在检测是否有更多变异毒株病例。
他提醒马来西亚民众,这一毒株传播速度较快,这意味着更容易出现 " 超级传播者 ",因此民众需要 " 提高警惕,更加小心 ",继续坚持良好卫生习惯并保持社交距离。
努尔还提醒,由科学家发现于今年7月的此种毒株可能导致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疫苗无法发挥效果。
印度媒体:研究人员发现73个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
央视新闻此前消息,据印度报业托拉斯8月15日报道,印度当地研究人员在东部奥里萨邦发现了73个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
据报道,做出这一研究结果的团队来自新德里的基因组与整合生物学研究所(CSIR-IGIB)以及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的医学研究所和SUM医院。
该研究团队的首席研究员达斯博士(Dr. Jayashankar Das)表示,研究团队对包括752个临床样本在内的1536个样本进行了测序,最终首次在印度报告了两个新的病毒谱系。报道称,研究团队发现了73个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变种。
达斯还补充说,了解新冠病毒的详细特征对于治愈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帮助。这项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新冠毒株的脆弱性,以及印度东部,尤其是奥里萨邦的病毒变异动态。
越南:发现新冠病毒新毒株
7月底,总理阮春福已发出警告,新一波疫情与3月的疫情不同,越南每个省每个城市都有感染风险。
虽然传染来源不明,但越南政府已指出本轮疫情中的病毒毒株有别于3月,传播速度更快。当地科学家推测,新毒株来自海外。
变异的新冠病毒有什么影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采访了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王颖。
“公众其实不必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感到恐慌,这些变异造成目前研发疫苗失败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王颖分析说,因为从目前正在研发的疫苗类型来看,如果是灭活病毒疫苗,灭活病毒上所含有的表位数量众多,足以诱导免疫保护作用;如果采用的是病毒关键蛋白作为候选疫苗靶蛋白,那么需要对这些突变的位点做进一步分析,判断是否会让在研疫苗失效。
我们要辩证看待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研究结果。一方面,公众不必感到恐慌,因为目前在研新冠疫苗有足够多的位点可以产生免疫保护作用,更何况很多基因位点的突变不一定会让疫苗失效;另一方面,疫苗研发人员应关注新冠病毒变异的进展,探究这些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意义,从而在疫苗研发中更加全面地把握候选疫苗的设计,确保可以诱导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
王颖还指出,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具有一定地域性,各个地区的流行株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这种地域性与人种的遗传背景有关,所以在印度发现的73个新型变种,在中国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02
冷冻食品外包装多次检测出新冠病毒 易依附在光滑表面上
近日,多地曝出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其中,至少5地检出的阳性样品,均是来自从厄瓜多尔的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其余地区检出的阳性产品包括自巴西进口的冻鸡翅等。8月17日,据媒体报道,对于冷冻食品频频检测出新冠病毒,专家进行了解释。
专家表示,大多数病毒都耐冷不耐热。以新冠病毒为例,研究表明在室温下可能会生存3个小时左右。但在20摄氏度以下,存活时间可能高达一周,在零摄氏度以下,时间则为几个月。
据此前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3小时后仍有存活,在铜表面则能存活4小时,纸表面24小时,塑料或不锈钢表面则是2到3天。
此外,由于新冠病毒的在光滑的表明上生命力顽强,且很容易依附上面,所以进口食品的塑料外包装就成为了病毒的宜居场所。
不过,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经食物传播的证据,全球确诊报告病例及我国确诊报告病例也都没有因进口食品而出现病例的报道。这说明,病毒并没有物品表面传播至人体身上。
专家指出,生食拿回家后,最好用酒精对食物包装纸进行简单消毒后再放入冰箱,减少感染风险。外出回家、处理完食材后,一定记得好好洗手。
还要牢记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点要求,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
03
钟南山:进口食品煮熟后食用问题不大
8月16日,就近日广东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情况,钟南山表示广东散发疫情不会大规模扩散。他还表示,进口食品都会经过严格检测,煮熟食用问题不大。
钟南山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对进口的食物包装都进行比较严格的检测,这些东西洗干净、煮熟吃,我想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因为从食物传染到人,这种几率可能有,但并不是最主要的,”钟南山说。
据新华社早先报道,为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上周四,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范凯尔克霍弗表示,目前没有人因食用某种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即使病毒若确实存在于食物中,也可通过烹饪而杀死病毒。
04
世卫组织: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保证,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来自新西兰和中国的一些报告显示,冷冻食品包装上可能存在新冠病毒,这引发了人们对病毒可能通过食物传播的担忧。世卫组织官员解释说,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传播是可能的,而煮熟食物会杀死病毒。
据CNBC报道,过去几天,中国有三个城市在冷冻食品上发现了病毒的痕迹。世卫组织新兴疾病和人畜共患病部门负责人玛丽亚·范克霍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卫生部门已经检测了几十万份冷冻食品样本,发现 “非常非常少”的阳性结果。这位卫生专家说,即使病毒真的通过食物传播,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被杀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改变其指导方针。
范克霍夫说:“如果病毒真的存在于食物中,我们没有这种病毒作为食物传播的例子,而有人食用了食品,病毒也可以像其他病毒一样被杀死,如果肉类被煮熟,就可以杀死病毒。”
官员们还表示,他们已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了关于如何安全处理食品的指导方针。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食物或食物链参与了这种病毒的传播,"世卫组织紧急情况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恩博士在同一简报中说。
“人们不应该害怕食品,或食品包装或食品加工或运送。食品是非常重要的,”瑞恩说。“而且我不愿意认为我们会造成一种印象,即我们的食物有问题,或者我们的食物链有问题。我们承受了足够的压力。”
“在COVID大流行中,人们已经足够害怕、恐惧了。”瑞恩说。“我们追踪这样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认为已经发现的科学证据不重要。这样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其他专家告诉《纽约时报》,如果新冠病毒通过冷冻肉制品传播,需要发生 “异常不寻常的一系列事件”。根据病毒的起源地,它需要在冷冻状态下经历一个潜在的跨洲旅程--很可能在途中至少融化和重新冻结一次。更不可能的是,病毒经过加热后会在食物上停留,在被吞入人类消化道后幸存下来,然后在呼吸道中存活。
此外,路透社进一步报道称,官员在来自厄瓜多尔的冻虾包装上发现了新冠病毒后,中国一家餐馆内的工人和食物的PCR样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对虾批发公司、他们的家人以及其他餐馆的工作人员和食物的检测也是阴性。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