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1.7新冠病毒变体正在获取新变异:或让疫苗不再那么有效
新冠病毒惊现16种突变 去年3月就已开始传播
两剂能减至一剂?新发现或为新冠疫苗开辟更多变接种方案
中疾控专家:全球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或在增加
美疾控中心公布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美疾控中心:多数人是在六英尺内被传染COVID-19的
拜登政府召开发布会公开解答COVID-19相关问题
荷兰推出呼气式新冠病毒检测仪器:与酒精检测仪原理类似
研究显示COVID-19封锁暂时减少了污染 对气候变暖有轻微影响
01
B.1.1.7新冠病毒变体正在获取新变异:或让疫苗不再那么有效
随着世界各国争相接种疫苗,最令人担忧的一种新冠病毒变种似乎越来越让人担忧。据悉,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至少15例B.1.1.7变异携带有另外一种变异--E484K,这种变异已经在其他相关变异中被发现,这种变异可能会使目前的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不那么有效。
首先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已经被确定比大流行新冠病毒SARS-CoV-2的早期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根据一些初步证据,它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疾病。
截止到目前,携带E484K的B.1.1.7变种显得非常少见。当地时间周一,英国公共卫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在一份技术简报中报告称,在检测的20多万份病毒中仅在11份B.1.1.7变异中检测到了E484K病毒。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异体是会迅速发展成为种群中的主导,或是会消亡。初步的实验室实验表明,这种单独的变异以及这种变异在B.1.1.7中的存在可能有助于病毒逃避免疫反应。但对于这个观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来支持。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B.1.1.7的新变异再次表明,大流行新冠病毒并没有试图战胜我们,因为许多疫苗已经证明它们可以阻止感染和预防严重疾病。然而如果人类继续让该病毒在我们中间蔓延那么该病毒将有足够的机会提高其致病和躲避疫苗的能力,并且还将利用这些能力。研究结果再次强调,在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期间,人们仍必须继续使用经过验证的预防措施--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注意手部清洁、保持良好通风及避免人群和封闭区域。
事实上,考虑到目前大流行的状况和人类对病毒的了解,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在B.1.1.7中发现E484K并不令人惊讶。这可能只是个时间问题。
变体
B.1.1.7首次登上全球头条则是在12月初,当时英国研究人员意识到,在短短几周内该病毒的病例比例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的数据和分析支持了最初的担忧,即它似乎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尽管研究仍在进行中,但一些估计认为,它的传染性比早期的SARS-CoV-2菌株要高出50%左右。此后,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都发现了这种病毒。美CDC估计,B.1.1.7可能会在3月份成为在其国内传播的主要菌株。
这种快速传播的变种首先被发现携带了23个变异,其中有三个尤其令人担忧。这三种物质都存在于病毒的刺突蛋白中,这是病毒球形粒子中突出的典型的棒状蛋白。这种病毒利用它的尖刺附着并进入细胞从而引发感染。B.1.1.7的突起变异中至少有两种,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N501Y,它被认为有助于病毒更容易进入细胞。
当B.1.1.7入侵英国时,另外两种有关的变种则在南半球出现并到来:在南非的501Y.V2/ B.1.351和在巴西的P.1变种。这两种变体都可能能够逃避感染早期病毒株或现有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这意味着接种过COVID-19疫苗或从COVID-19中恢复的人仍可能非常容易受到这些变体的感染。两种变体在它们的刺突蛋白中都携带有E484K变异。
变异位于刺突蛋白的一个关键区域,称为受体结合域(RBD)。RBD直接跟人类细胞上的一种叫做ACE2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刺突的RBD跟ACE2结合是导致感染的原因。由于RBD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所以它是最有效的抗体--中和抗体的首要目标。如果一种抗体粘附在RBD上,那么它可以阻止病毒跟ACE2结合并感染细胞。相反,RBD的变异会抛出抗体从而使一度有效的免疫反应失效。
变异混搭
实验室初步研究表明,在氨基酸位置484的RBD蛋白编码变异最容易躲避COVID-19患者的抗体。特异性变异E484K将484位的谷氨酸(E)转化为赖氨酸(K),从而使抗体的效力降低了十倍。当研究人员将携带E484K的刺突蛋白跟接种两种mRNA疫苗的人的抗体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了类似的中和效力下降现象。
同样,来自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具有重大警告的研究表明,B.1.1.7的刺突蛋白中加入E484K变异可能意味着目前的疫苗将不那么有效。该研究使用了携带抗体的血液,这些血液来自于只注射了两剂辉瑞/BioNTech mRNA疫苗第一剂的人。跟此前一样,E484K的存在意味着它需要更高的抗体水平来中和病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抗体水平会变得更高。
好消息是,这两种mRNA疫苗在预防COVID-19方面都非常有效,约95%。即使狡猾的变异疫苗降低了药效,专家们预计--就目前而言--疫苗仍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针对严重疾病。但E484K病毒现在在三种最令人关注的新冠病毒变体中都出现了,这表明这种变体拥有一些优势。只要我们仍允许病毒传播它就会继续获得这种优势。
02
新冠病毒惊现16种突变 去年3月就已开始传播
近来,新冠病毒在英国、南非等地出现突变,并且已经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担忧。事实上,新冠病毒的变异,要恐怖的多。根据《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科学家最近发现了新冠病毒的16个新的变异毒株,而且去年3月就开始传播了。
去年3月5日,南非报告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半个月后宣布封城措施,但截至目前,南非累计确诊病例已经接近150万,现存仍有近10万,累计死亡接近4.5万。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南非新冠肺炎大流行前6个月中分离得到的1300多个新冠病毒近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16个新的病毒突变体。
其中,B.1.1.54、B.1.1.54、C.1三种突变体在南非的第一波疫情中传播广泛,引发了当时南非约42%的感染。
按照新冠病毒系统谱系,A系主要在亚洲流行,B系主要在欧洲流行,而此次南非发现的C系,被认为是从B.1.1.1演化而来,并在南非特异性传播,可能出现在去年5月初。
与中国公布的在武汉流行的新冠病毒序列相比,C.1病毒株大约有16处突变,B.1.1.54、B.1.1.56则大约有13-14处突变位点。
三个病毒株都有共同的父系B.1.1,它带有D614G突变,最早出现在欧洲,在去年下半年传播比例猛增,已经占据全球公布的病毒株测序序列的绝大部分。
03
两剂能减至一剂?新发现或为新冠疫苗开辟更多变接种方案
大约一年前,世界开始意识到新冠病毒比最初认为的更危险,这种在全球不断蔓延。2020年2月底,当这种病毒开始在意大利、韩国和西班牙肆虐时,很明显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此后不久,WHO宣布了新冠大流行。时间快进到2021年1月底,世界上已经有几种疫苗发挥了作用。不幸的是,病毒也在进化,一些关键的基因变化使得新突变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更强的疫苗抗性。
一年后,研究人员找到了关于COVID-19免疫的更好答案,而这可能有助于制定新的公共卫生政策以抗击这场大流行。四项新研究表明,COVID-19的免疫应该能在首次感染后至少持续6个月时间,再感染率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高得多,COVID-19幸存者则可能只需要一针疫苗就能增强免疫力。
新冠免疫持续时间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的一项重大研究带来了关于COVID-19免疫的好消息。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初次感染6个月后,幸存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仍会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些抗体可能会保护他们免受再次感染。
英国Biobank在检测的COVID-19幸存者的抗体中发现,99%的人在感染病毒三个月后仍能产生抗体,六个月后则仍有88%的人有抗体。
英国Biobank首席科学家Naomi Allen说道:“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跟免疫力有什么关系,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感染之后,人们至少在6个月内可以免受随后出现的感染。”
不过这项研究存在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它不能确定患者再次感染的风险。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患者在这6个月里是否再次感染了新冠病毒。此外,目前还不清楚突变可能会如何影响抗体,尤其是南非变种。以色列一名57岁男子身上就发现了再次感染--B.1.351突变体的病例,该男子在从国外返回后出现了流鼻涕的情况,经过检测后呈阳性。不过他没有表现出其他症状也没有把病毒传染给他接触过的任何人。
路透社指出,英国上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可能至少可以得到5个月的保护,但研究人员指出,他们仍可能再次感染、携带病毒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再感染风险
据CBS News报道,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COVID-19再感染风险。研究人员在对一组海军陆战队新兵的新冠病毒传播进行跟踪研究的同时还寻找了再感染的病例。最初的研究表明,即使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中病毒也能展开有效传播。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年轻成年人再次感染SARS-CoV-2是常见的,”西奈山的Stuart Sealfon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这样说道。
研究人员认为,再感染率可能比人们想象中得要高。
研究表明再次感染的人其抗体滴度水平较低。跟第一次感染的人相比,再次感染的病毒载量降低了约10倍,PCR阳性持续时间也变得更短。重新感染的新兵也更有可能是无症状的。
这些结果都表明,免疫仍可以预防严重的COVID-19症状,即使是在再感染比大家认为的更常见的情况下。
COVID-19后疫苗功效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周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一剂疫苗就足以增强COVID-19患者的现有免疫力。“我认为接种一次疫苗就足够了,”Florian Krammer教授告诉媒体,“这也将避免个体在接种第二剂时不必要的疼痛并将释放额外的疫苗剂量。”
研究人员比较了109名接受过一剂辉瑞/BioNTech或Moderna疫苗的人的免疫反应。其中68人从未感染COVID-19, 41人则是从这场疾病中存活下来的。结果研究人员观察到,幸存者组的抗体反应要“强劲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反应甚至比那些已经接种了两剂疫苗的人还要高。不过幸存者组报告副作用的几率也更高。
另外,来自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仅对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发现,在接种疫苗之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抗体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更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COVID-19患者和潜在接种延迟的人,单剂疫苗可能就足够了。
结论
虽然这些研究是独立的,但它们确实表明,COVID-19感染后的免疫可能是持久的,这对疫苗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如果COVID-19幸存者的再感染频率渐近高于我们的预期,接种疫苗后也可能发生同样的情况。不过这也表明,幸存者和接种者将不得不继续遵守卫生措施,一直到大流行结束。
最后,如果单剂疫苗在康复的COVID-19患者中产生的反应跟在未感染的人群中产生的两剂疫苗相同,难么这可能能带来新的方案以帮助加快当前疫苗接种计划的推进。
04
中疾控专家:全球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或在增加
日前《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等人合作的论文,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在增加。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去年4月16日到10月12日期间,在我国边境检查站检查出核酸阳性的所有国际旅客,总计19398384名入境旅客,发现了3103名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者。
阳性病例中,有75.5%为男性,80.8%为20-49岁之间。其中1354人(43.6%)为有症状感染,137(4.4%)为症状前感染,1612人为全程无症状感染,占比高达51.9%,也是一半多的人都是无症状感染。
研究还发现境外旅行者中新冠整体阳性率在0.01-0.03%,但入境发病、隔离期间发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出现了变化,其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由2020年4月16日-4月30日的27.8%增加到9月28日-10月12日的59.4%。
研究团队在文章中表示,在所有入境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不断增加,这可能预示了全球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在年轻群体中更加常见,但是这项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受到年龄因素影响。
此外,研究显示,在所有境外输入的感染病例中,43.7%来自于4个国家,最多为菲律宾(16.1%),其次为俄罗斯(14.6%),新加坡(7.8%),美国(5.2%)。
05
美疾控中心公布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当辉瑞和Moderna分享各自的COVID-19疫苗试验结果时,结果如此惊人,就连公司高管都大吃一惊。在涉及近8万名志愿者的研究中,两种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均达到了95%。另外,辉瑞和Moderna的疫苗都没有对志愿者造成任何严重的副作用。
即便是在出现副作用的例子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跟人们可能经历的流感相似。辉瑞临床试验的一名参与者将他经历的副作用比作“严重的宿醉”。
随着美国COVID-19疫苗接种数量缓慢但稳步增加,现在是时候着重了解一下人们可能会经历的最常见新冠病毒疫苗的副作用了。
虽然更痛苦的副作用往往发生在疫苗第二剂之后,但第一剂新冠疫苗--跟任何疫苗一样--也会导致注射区域周围出现疼痛和肿胀。
据美CDC介绍称,第二剂疫苗后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烧、头痛、发冷和疲劳。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则因人而异,但一些受副作用影响最严重的人说,这些症状通常也都会在一两天内消失。
美CDC指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可能经历这些副作用。顺便提一句,福奇在一个多星期前接受了第二剂疫苗。“我希望我不会太晕。我已经注射了约24小时。现在我感觉很好,”他说道。
美CDC为那些碰巧遇到上述任何副作用的人列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减少注射部位的疼痛和不适:
将干净、凉爽、湿毛巾敷在注射处;
使用或锻炼一下手臂部位。
减轻发烧引起的不适:
多喝水;
穿着轻便。
美CDC补充称,虽然发烧和或疼痛是预料之中的,但如果注射后24小时内初选发红或触痛加剧难么应该联系医生。此外,如果上述副作用几天后还没有消失也应该联系医生。
06
美疾控中心:多数人是在六英尺内被传染COVID-19的
COVID-19 大流行已经持续了一整年的时间,研究人员和疾控机构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由美国 CDC 的最新报告可知,多数人都是在六英尺(约 1.8 米)范围内被传染的。即便你在聚会时保持了社交距离,但若室内通风不佳,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日后想要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显然还是要依靠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来形成群体免疫。
截图(来自:CDC 官网)
CDC 指出,当站在某个阳性患者身边时,你感染 COVID-19 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所以除了及时清洗消毒房屋台面,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依然很高。
在聚会期间,呼吸道飞沫的传播概率,很容易在谈笑、甚至深呼吸时大增。因此即便在健身房这样的场所,大家仍需提高警惕。以下是 CDC 分享的人传人细节:
● 与 COVID-19 患者的距离不到六英尺,或与其直接接触。
● 当 COVID-19 患者咳嗽、打喷嚏、唱歌、说话、以及呼吸是,都可能带出可悬浮于空中的液滴。即便通风良好且快速干燥,飞沫也会形成颗粒状。
● 当与 COVID-19 患者密切接触时,感染主要由呼吸道飞沫直接引发。
● 当呼吸道飞沫被吸入、或沉积在(鼻子或口腔)粘膜上时,即可能引发感染。
● 随着超级传播者的四处游荡,较大的飞沫会受重力影响而落到物体表面,但较小的液滴和微粒会在空气中继续散播。
需要指出的是,冬季更容易感染 COVID-19 的原因之一,就是飞沫可在较冷和干燥的空气环境中停留更长的时间。
CDC 补充道,即使人们自觉遵守着社交疏离的准则,COVID-19 的空中传播风险也无法彻底消除。这种情况比直接的人传人要少,且通常发生在通风不佳的密闭空间中。
所以只要 COVID-19 患者产生的具有较低传染性的飞沫和微粒数量足够集中,即便感染者已经离开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截止目前,美国已有超过 2640 万的 COVID-19 感染者,并且已经造成了至少 44 万人的死亡。
07
拜登政府召开发布会公开解答COVID-19相关问题
拜登政府在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讨论了COVID-19大流行及相关问题。话题包括佩戴双层口罩、如果教师不接种疫苗学校开学是否安全、人们对SARS-CoV-2病毒“变种”的持续担忧以及人们可能必须如何改变习惯以减少其传播。
佩戴双层口罩
在回答一个关于突变病毒和某些防护措施是否需要调整这个问题时--包括人们是否应该开始戴两个口罩--福奇博士表示,虽然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目前还没有官方建议这样做,但有很多人采取了合乎常理的做法。他透露自己就佩戴两个口罩并继续解释道:“如果你说的是物理屏障--正如CDC建议的那样,你希望口罩内至少有两层作为物理屏障--你觉得物理屏障越多越好,那么佩戴戴两个口罩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福奇博士指出,他们还不能就此给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建议,但如果研究表明两个口罩防护效果比一个更好那么将来可能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校园疫苗接种问题
重新开放学校的话题也在这场发布会被提了出来,尤其是拜登政府是否计划重点让教师接种疫苗以便学校能在秋天恢复正常运营。美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博士回答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已经就如何优先为公众接种疫苗制定了一套指导方针。
Walensky博士指出,各州已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管理疫苗接种,当涉及到接种疫苗的重要工作人员时教师属于1b类。所以不管怎样,根据最新的数据,即使教师们还没有接种疫苗,学校开学也很可能是安全的。“教师接种疫苗并不是学校安全开学的先决条件,”Walensky说道。
COVID-19突变
当然,会上专家们也谈到了SARS-CoV-2病毒的“突变”问题以及围绕这些病毒的担忧,特别是人们是否需要改变防护措施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此Walensky博士表示,美CDC正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
Walensky称,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仍是遏制这些病毒变种传播的最佳屏障。另外她还指出,随着获取到的更多数据,美CDC将能就佩戴两个口罩是否有价值提供指导。
08
荷兰推出呼气式新冠病毒检测仪器:与酒精检测仪原理类似
在对抗新冠疫情中,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是重要问题之一。因此,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开发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据外媒报道,荷兰即将推出一种快速、让人容易接受的新型新冠病毒检测方法,该方法只要通过检测呼吸就能够准确地识别被检测者是否为阴性,与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原理类似。
众所周知,目前关于新冠病毒检测的方法主要是依赖鼻咽拭子的PCR检测,对于检测者来说,检测过程是痛苦的,特别是鼻拭子。
而这款由荷兰健康科技公司Breathomix制造研发的“电子鼻”(SpiroNose),不仅可以减少检测者的痛苦,加快检测速度,还可以每天节省“数以万计的PCR检测”,大大轻检测通道的压力。
研究人员表示,SpiroNose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了,当时是用来检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甚至肺癌等。而现在通过改进用来检测新冠病毒,并且在荷兰首度阿姆斯特丹进行的测试中,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阿姆斯特丹市卫生局的专家指出,“电子鼻”的阴性结果十分可靠,而对于阳性结果,检测者需要进一步进行PCR检测,以识别其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流感或其他疾病。
目前,荷兰卫生官员已经下令,让1800台“电子鼻”在全国各地尽快地投入使用。
09
研究显示COVID-19封锁暂时减少了污染 对气候变暖有轻微影响
本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关于COVID-19大流行和随后的全球封锁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与COVID-19大流行相关的封锁和减少的社会活动影响了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使地球在过去几个月中略微升温。
“污染最严重的行业的排放量大幅下降,这对气温有直接的、短期的影响,”Gettelman说。Gettelman接着概述了气溶胶是如何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在短短几年内就会消失。
因封锁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整体影响。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长期影响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减缓--这是一件好事。
研究发现,去年春天,地球陆地表面部分区域的温度比普遍预期的温度高出约0.1-0.3摄氏度。这种影响在通常与大量气溶胶排放有关的地区最为明显,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变暖达到约0.37摄氏度。
根据这项研究,气溶胶峰值变化是COVID-19受影响排放对辐射强迫和温度变化的最大贡献。这些变化比臭氧、二氧化碳和对流层的影响更大。这些变化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 “估计是非常小的”,并且在几年内是短暂的。
该研究还提出,他们还无法解释所有的地球系统动态--尤其是那些只有在多年的观测过程中才会真正发挥作用的动态,而不仅仅是几个月。短期的影响和最明显的结果是----这种全球封锁确实对地球的温度产生了影响。
相关论文于2月16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