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先进技术揭秘详细的COVID-19肺部病理地图
美CDC:现实世界的证据表明COVID-19疫苗是有效的
男子接种强生新冠疫苗后出现奇怪症状:皮肤出现红疹甚至脱落
研究人员从空气中收集DNA 带来新的生态、健康和法医应用的可能性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将于4月推出COVID-19旅行护照App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30日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分为流行病学、分子溯源、动物与环境3个小组,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报告。
联合专家组评估了关于病毒引入人类的4个路径,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中间宿主传人,“可能至比较可能”直接传人,“可能”通过冷链食品传人,“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1.直接人畜共患传播,意味着新冠病毒从动物病毒库中传播到人类,随后出现人传人的病毒传播,在人传人的过程中,病毒可能出现适应性变化。
2.通过中间宿主引入,随后通过人畜共患传播,意味着新冠病毒从动物病毒库传播到一种中间宿主,然后在中间宿主中传播并且可能出现适应性变化,再从中间宿主传播到人类。
3.通过冷链/食物链引入,食物链和冷链产品可能成为直接人畜共患传播,或者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新冠病毒的途径。食物链/冷链产品本身和被污染的容器都可能成为引入新冠病毒的渠道。
4.通过实验室事故引入,指的是由于实验室人员在对相关病毒进行实验时,由于事故导致自己被感染。
根据科学证据和研究结果,联合团队对这些引入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的量表分为5档,从低到高分别为“极不可能”(extremely unlikely),“不太可能”(unlikely),“可能”(possible),“比较可能”(likely)和“非常可能”(very likely)。
联合团队对上述四种新冠病毒引入人类的途径评估为:
直接人畜共患传播——可能至比较可能;
通过中间宿主传播——比较可能至很有可能;
冷链/食物链传播——可能;
实验室事故传播——极不可能。
报告提出了联合专家组下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学家在多国多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物种,进一步了解冷链和冷冻食品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
世卫组织当日就报告举行会员国通报会。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彼得·安巴雷克介绍了联合专家组在武汉的实地工作和共同研究情况,并感谢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为此次溯源合作提供的支持。
中方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报告是中外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联合专家组中外专家的共同心血。联合专家组始终秉持科学思维,以证据为基础开展研究合作。此次在中国的新冠病毒溯源是全球溯源的一部分,也是第一步,报告的所有结论和建议都是基于全球视角,未来研究不会仅限于某一区域。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陈旭大使说,中国和世卫组织国际专家展现了科学、开放精神。中国各级政府为专家组在武汉的顺利工作提供了必要协助,充分体现了中方开放、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也得到了双方专家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溯源问题是科学问题,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有关工作。溯源也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中国-世卫组织这次联合研究将对全球多国多地溯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也为人类更好认识病毒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关于溯源相关往期文章:
1.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外籍专家组长:动物传染人可能性最大,实验室泄露引起武汉疫情极不可能
2.世卫新冠病毒溯源专家组1月14日来华;日本发现与英国和南非类型完全不同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3.新研究模型预计:全美实际感染新冠人数可能接近1亿;排除中国源头,世卫组织正与全球合作溯源新冠病毒......
4.中疾控:中国已成立国家新冠病毒中心 病毒早就适应人类或无法溯源;盖茨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旅行禁令可能加速了新冠大流行
5.世卫官员称新冠肺炎类似西班牙流感,中国疾控发布病毒溯源进展报告
6.法国去年12月已出现新冠病例,和中国无关,但溯源仍很难
02
先进技术揭秘详细的COVID-19肺部病理地图
由威尔康奈尔医学和纽约长老会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团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单细胞分辨率绘制了严重COVID-19和其他感染性肺部疾病中病变肺组织的细胞景象。在2021年3月2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尸检的肺组织进行成像,同时突出了细胞上的几十个分子标记。
使用新型分析工具分析这些数据,揭示了这些肺部疾病损伤原因的新见解,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传统的组织分析,通常使用化学染色剂或标记在细胞上的不同分子的标记抗体,可以揭示尸检组织的重要特征。然而,这种方法在它能同时标记的特征数量上是有限的。它通常也不能对组织中的单个细胞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保留细胞在组织中的位置信息。
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一种叫做成像质细胞仪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限制。它使用一组金属标记的抗体,可以同时标记组织内细胞上多达几十种分子标记。一个特殊的激光扫描标记的组织切片,使金属标记汽化,金属的独特信号被检测到并与激光位置相关联。该技术可以精确地绘制出细胞在样本中的位置,以及每个细胞的表面受体和其他重要的识别标记。共分析了超过65万个细胞。
研究人员将该方法应用于19个肺组织样本,这些样本来自死于严重的COVID-19、急性细菌性肺炎或细菌或流感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另外还有4个肺组织样本来自没有肺部疾病的人。
免疫细胞(蓝色)围绕着受感染的肺细胞(绿色)图片由André Rendeiro提供。
来自COVID-19病例的样本的研究结果与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大致一致,但更详细地澄清了这种认识。例如,他们表明,被称为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目标,SARS-CoV-2是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分析表明,这些被感染的细胞并不单单是被肺部浸润的免疫细胞挑出来攻击的,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严重的COVID-19中,炎症往往会不断恶化,并最终造成如此广泛和相对无差别的损害。
一个令人惊讶的是,年龄和性别是COVID-19死亡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旦COVID-19发展到严重阶段,在组织学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
结果还显示,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比,重症COVID-19患者肺部中被称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要多得多,而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白细胞在细菌性肺炎中最为普遍,这一区别可能与这些感染性疾病未来治疗方法的发展有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COVID-19的疾病过程以及它与其他感染性肺部疾病的不同之处提供了精细的描述。研究者说,它促使了现在正在调查的新的研究问题,并包括了大量的观察结果,而这些观察结果在标准病理学技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03
美CDC:现实世界的证据表明COVID-19疫苗是有效
在美国的COVID-19疫苗接种活动开始三个月后,研究人员开始收集数据,显示这些疫苗在现实世界中的效果和在临床试验测试中一样好。最近的研究一致表明,疫苗不仅可以预防症状,还可以降低人们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这表明它们将减少病毒的传播,而不仅仅是预防疾病。
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的疫苗在大型试验中保护人们免受有症状的COVID-19的影响,有效性都在95%左右。但从来没有保证它们在向普通公众分发时也会有同样的表现。尽管研究人员尽最大努力在临床试验中密切模仿现实世界,但它们永远不会完全相同。志愿参加试验的人的类型有时并不能代表一般人群。某些群体,比如孕妇,并没有被招募参加试验。剂量管理是在比大规模疫苗接种点更受控的环境中进行的。
这就是看到这些疫苗在保护临床试验之外的人们所做的同样出色的工作中令人鼓舞的原因。本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宣布了一项旨在检查COVID-19疫苗在现实世界环境中如何保护一线工人免受感染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仅有不到4000名卫生保健工作者和急救人员在13周内每周进行一次检测,以检查病毒。在这些经常在工作中暴露于COVID-19的人群中,两剂疫苗的有效性为90%。单次注射也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防止80%的感染。
CDC的结果建立在其他研究的基础上,这些研究也有类似的好结果。第一个关于疫苗的真实世界数据来自以色列,它的COVID-19疫苗接种计划起步较快。2月的一项研究将约60万接种过辉瑞/BioNTech疫苗的人与60万未接种过疫苗的人进行了比较。它发现,在第二次接种后一周,它对有症状的COVID-19的有效性为94%。
在美国,第一批数据来自于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的人和医护人员--他们也正好是美国第一批接种疫苗的人。
仔细观察长期护理机构对研究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住在这些机构的人都是老年人,非常容易受到COVID-19的影响。此外,疫苗有时在老年人身上的效果并不好。但根据CDC3月的一份报告,在对接种一剂辉瑞/BioNTech疫苗的康涅狄格州的两个长期护理设施中的居民进行追踪后,发现疫苗的有效性为63%。另一项研究发现,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初接种疫苗的一组梅奥诊所患者的追踪中,发现疫苗的有效性达88%。
随着世界各地疫苗接种活动的继续进行,研究人员将不断收集数据并跟踪其在不同群体中的有效性。仍有一些问题没有答案--专家们仍然想知道现有疫苗之间的比较,保护持续多长时间,以及它们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的效果如何。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研究是早期信号,即COVID-19疫苗正在发挥作用,而且效果非常好。
04
男子接种强生新冠疫苗后出现奇怪症状:皮肤出现红疹甚至脱落
虽然上市的新冠疫苗都经过了严格测试,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一些人仍会出现一些罕见的副作用。据外媒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男子在接种了强生新冠病毒疫苗后,出现了罕见的症状,全身出现皮疹,甚至皮肤都脱落了。
这名74岁的男子名为理查德·特雷尔(Richard Terrell),在接种疫苗后的四天后,腋下开始出现不适,接着皮肤开始瘙痒肿胀,随后都开始出现皮疹。
特雷尔表示,我的皮肤又痛又痒,每当弯曲胳膊或者腿时,由于摩擦皮肤都会非常疼痛,甚至有还有皮肤脱落。在医院检查后,医生表示这可能是疫苗造成的严重反应。
参与特雷尔诊断的医生弗努·努坦(Fnu Nutan)博士指出,特雷尔并非病毒感染,其肾脏和肝脏都很正常,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疫苗产生的反应。当然,这种反应也是极为罕见的。
据悉,强生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Ad26.COV2.S采用的是Ad26腺病毒载体技术。根据三期试验结果显示,美国人的试验结果是72%保护率,拉丁美洲是66%保护率,而南非的保护率就降至57%,整体保护率为66%。
此前,由于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在欧洲发生多起接种后出现血栓问题,导致多国暂停使用该疫苗。不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该疫苗具有积极的预防新冠功效,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尚不确定血栓事件是否是由接种疫苗引起。
05
研究人员从空气中收集DNA 带来新的生态、健康和法医应用的可能性
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表明,环境中脱落的动物DNA可以从空气中收集。这项发表在《PeerJ》杂志上的概念验证研究为环境DNA(eDNA)的新生态、健康和法医应用开辟了潜力。动植物等生物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时,会将DNA脱落到周围环境中。
近年来,eDNA已成为帮助科学家识别不同环境中物种的重要工具。然而,虽然包括土壤和空气在内的一系列环境样本都被提议作为eDNA的来源,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从水中收集eDNA。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是否可以从空气样本中收集eDNA,并用于识别动物物种。他们首先从一个曾饲养过裸鼹鼠(一种生活在地下聚落的社会性啮齿类动物)的房间中采集空气样本,然后利用现有的技术检查采样空气中的DNA序列。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小组表明,空气DNA采样可以成功检测到动物住房内和房间本身的鼹鼠DNA。科学家们还在空气样本中发现了人类的DNA,表明这种采样技术有可能用于法医应用。
伦敦玛丽皇后大学高级讲师、该研究的第一作者Elizabeth Clare博士说。"eDNA的使用已经成为科学界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对于生态学家或保护主义者来说,他们正在寻找高效和非侵入性的方法来监测生物环境。在这里,我们提供了第一个证据,表明可以从空气中收集动物的eDNA,为调查洞穴和洞穴等难以到达的环境中的动物群落提供了进一步的机会。"
研究团队现在正在与工业界和第三部门的合作伙伴合作,包括NatureMetrics公司将这项技术的一些潜在应用付诸实施。克莱尔博士补充道:"一开始是想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以用于生态评估,现在用途已经变得更多,在法医、人类学甚至医学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
"例如,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COVID-19等空气传播疾病的传播情况。目前,社会距离准则是基于物理学和对病毒颗粒能移动多远的估计,但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实际对空气进行采样,收集真实世界的证据来支持这种准则。"
06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将于4月推出COVID-19旅行护照App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简称IATA)今天宣布,计划在4月15日左右在苹果应用商店推出COVID-19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证书的数字旅行护照。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航协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在开发数字护照,目前正在进行测试。
最初的计划要求数字通行证在3月底推出,但未公开的原因将发布时间推到了4月中旬。该应用将显示对应身份的旅客是否在COVID-19测试中呈阳性,并可能成为证明某人已接种疫苗的国际标准。
国际航协非洲和中东地区副总裁Kamil Alawadhi表示,只有当各国、各主要机场和航空公司采用该应用并将其作为要求时,新应用才会生效。已经有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表示,将于4月16日从伦敦飞往巴巴多斯的航班开始试用该通行证,旅客需要在抵达时出示。
扫二维码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视频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