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日本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快速传播的关键:三角形尖;科学家发现了对抗SARS-CoV-2感染的人类基因




日本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快速传播的关键:三角形尖
美CDC数据显示:99.992%的新冠疫苗完全接种者没有感染COVID-19
研究警告:感染过COVID-19并不能完全保护年轻人免受再次感染
COVID-19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对抗SARS-CoV-2感染的人类基因
KAIST“离心多纺丝”纳米纤维技术将为COVID-19口罩带来有效的新变化
强生公司去信医学杂志回应冠状病毒疫苗停用事件
应对新冠变异 美国白宫向州政府拨付17亿美元资金
新冠病毒带来新危害:正在毁灭性地杀死野生动物
新技术对COVID-19进化的新发现可为治疗和疫苗开发工作提供信息
中国已接种新冠疫苗18736.8万剂次:建免疫屏障或需10亿人打疫苗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日本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快速传播的关键:三角形尖峰
COVID-19无需介绍。去年,这种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疾病传遍了全球各大洲。截至2021年3月底,估计已有1.28亿例病例记录,其中近300万例是致命的。在科学家们竞相开发疫苗、政客们协调疫苗分配的同时,关于这种病毒为何如此成功的基础研究也在进行。

在冲绳科学技术研究生院(OIST)的数学、力学和材料部门内,博士后研究员Vikash Chaurasia博士和Eliot Fried教授一直在使用能量最小化技术来研究生物颗粒上的带电蛋白质。之前他们研究的是胆固醇分子,但当大流行病来袭时,他们意识到用他们开发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新病毒。他们与加拿大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Mona Kanso和Jeffrey Giacomin教授合作,仔细观察SARS-CoV-2,看看病毒的 "尖峰"(官方称为peplomers)形状如何帮助它成功地到处传播,他们的研究最近发表在《流体物理学》上。
"当人们设想一个单一的冠状病毒颗粒时,通常会想到一个球体,其表面分布着许多尖峰或更小的球体,"Chaurasia博士说。"这就是病毒最初的建模方式。但这个模型只是一个粗略的草图,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病毒的样子有了更多的了解。"Chaurasia博士指出,冠状病毒颗粒的 "尖峰"形状实际上就像三个小球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病毒颗粒的形状会影响其传播的能力。

更准确的图像显示,冠状病毒颗粒具有三角形的尖峰。来自OIST和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这可能有助于冠状病毒成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为了理解这一点,想象一个球在空间中移动。球会沿着一条曲线运动,但在运动的同时,它也会旋转。球的旋转速度称为它的旋转扩散性。一个SARS-CoV-2的颗粒以类似于这个球的方式运动,尽管它悬浮在液体中(特别是唾液的微小液滴)。粒子的旋转扩散性会影响它与物体(如人的组织或细胞)的对准和附着的程度,这也是它能够成功地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的关键所在。较高的旋转扩散性将意味着粒子在遵循轨迹时摇晃和抖动--因此可能难以附着在物体上或有效地从物体上反弹下来继续在空气中移动。而较低的旋转扩散性则有相反的效果。
另一个考虑因素是每个尖峰的电荷。研究人员假设每个都是同等电荷。相同的电荷总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如果一个粒子上只有两个尖峰,而且它们的电荷相等,那么它们就会位于其中一个极点(尽可能地远离对方)。随着更多同等电荷的尖峰加入,它们就会均匀地分布在球体表面。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几何排列方式,他们可以从中计算出旋转扩散性。
此前,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具有74个尖峰的病毒粒子。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相同的粒子,但将单珠尖峰换成了三珠三角形。当他们这样做时,发现粒子的旋转扩散性降低了39%。而且,发现这种趋势随着更多尖峰的加入而继续。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拥有较低的旋转扩散性意味着病毒颗粒可以更好地对准并附着在物体和人身上。因此,这项研究表明,三角形形状的尖峰为SARS-CoV-2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我们知道这比这更复杂,"Chaurasia博士解释说。"尖峰可能不是同等电荷。或者它们可能很灵活,能够自我扭曲。另外,粒子的'身体'可能不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计划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
这项研究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它与一个多世纪前物理学家J.J.汤姆森提出的一个问题有关,他探讨了设定数量的电荷将如何分布在一个球体上。
"我发现一个100多年前考虑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情况有如此大的意义,这很吸引人,"Eliot Fried教授说。"虽然这个问题最初主要是从好奇心和知识兴趣的角度提出来的,但事实证明它的适用性出乎意料。这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OIST和皇后大学的科学家们打算继续合作开展此类研究,为SARS-CoV-2的成功提供启示。皇后大学的研究人员刚刚获得了Mitacs Globalink研究奖,使主要作者Mona Kanso能够往返于加拿大和日本之间,与OIST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02
美CDC数据显示:99.992%的新冠疫苗完全接种者没有感染COVID-19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项新数据分析,COVID-19病例在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极为罕见。在美国7500多万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仅有约5800人报告了“突破性”感染,即尽管他们完全接种了疫苗,但还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这些数字表明,在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突破性感染病例”的发生率只有不到0.008%,而且超过99.992%的接种者没有感染SARS-CoV-2。
这些数字来自全美范围内的数据库,CDC建立了跟踪突破性感染的数据库,并监测任何有关的迹象,即突破性感染可能由患者人口统计学、 地理位置、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或疫苗批号集群。该机构还将密切关注由SARS-CoV-2变异体引起的任何突破性感染,其中一些变异体已被证明可以击退疫苗的效力。
根据CDC的分析,到目前为止,疫苗似乎非常有效,并按预期发挥作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接种了由Moderna和辉瑞-BioNTech公司生产的mRNA疫苗(其中一种),这两种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的疗效都在95%左右。在美国,只有不到5%的接种者接种过强生公司的腺病毒疫苗,该疫苗的有效性略低,为72%。
“COVID-19疫苗是有效的,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工具,”该机构在电子邮件中说。“到目前为止,在病例人口统计学或疫苗特征方面没有发现意外的模式。”
许多突破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众所周知,老年人更容易受到COVID-19的影响。超过40%完全接种疫苗的人是60岁及以上的人。然而,该机构指出,有突破性感染病例分散在目前符合接种疫苗条件的每个年龄组中。
“我们看到所有疫苗都有(突破),”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本周早些时候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的疗效或有效的,这意味着无论你的疫苗功效如何,你总会看到突破性的感染。"
福奇解释说,疫苗可能会在一些人身上失效,因为有多种因素,包括免疫状态、健康状况、年龄和他们所服用的药物。也有可能是疫苗本身出了问题,比如储存、运送或成分不当。
“然而,”福奇补充说,“即使疫苗不能防止感染,它也经常可以防止严重的疾病。” 他强调了2019-2020年流感疫苗的案例,该疫苗的有效性只有约39%。尽管如此,而且只有约52%的人接种了疫苗,但据估计,该疫苗可预防10.5万例流感住院和6300例流感死亡。
在CDC关于突破性COVID-19感染的数据中,该机构发现29%的感染是无症状的。5800例突破性感染病例中只有7%导致住院,只有74人死亡。这说明突破性感染病例的死亡率约为1%,在所有完全接种疫苗的人中,死亡率约为0.0001%。
虽然风险不大,但还是有风险。CDC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轮到自己的时候接种疫苗,一旦接种了疫苗,就应该继续遵循现在的健康预防措施,比如“戴上口罩,与他人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避免人群和通风不良的空间,并经常洗手”。
03
研究警告:感染过COVID-19并不能完全保护年轻人免受再次感染
一项针对3000多名年轻健康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研究发现,以前感染过COVID-19并不能完全保护年轻人免受该病毒的再次感染。这项研究来自西奈山医学院,研究人员指出,即使年轻人之前感染过SARS-CoV-2并康复,也仍应确保接种COVID-19疫苗。

该研究在2020年5月到11月期间进行,发现在之前感染过COVID-19的189名参与者中,有10%(19名)的人经历了再次感染。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检测发现,与研究期间没有经历过再感染的参与者相比,经历过病毒再感染的参与者的抗体水平也较低。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再次感染的海军陆战队员的病毒载量是首次感染者的1/10左右,这意味着再次感染者仍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不过,研究人员表示,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更多研究。
大多数再感染导致无症状或COVID-19轻症病例。对于以前感染的人,再感染时抗体水平极低,结果可能不同。该研究的资深作者Stuart Sealfon博士指出:
尽管之前感染了COVID-19,但年轻人可能再次感染病毒,并可能仍然将其传播给他人。随着疫苗的不断推出,这是要知道和记住的重要一点。年轻人应尽可能接种疫苗,因为接种疫苗对于增强免疫反应、防止再次感染和减少传播是必要的。
04
COVID-19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对抗SARS-CoV-2感染的人类基因
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一组对抗SARS-CoV-2感染的人类基因,SARS-CoV-2是导致COVID-19的病毒。了解哪些基因有助于控制病毒感染,可以极大地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还能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有关基因与干扰素有关,干扰素是人体的前线病毒“战士”。该研究发表在《分子细胞》杂志上。

“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对SARS-CoV-2的细胞反应,包括是什么驱动了对感染的强烈或微弱反应,”Sumit K. Chanda博士说,他是Sanford Burnham Prebys的免疫和发病计划的教授和主任,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我们已经对病毒如何利用其入侵的人类细胞有了新的认识,但我们仍在寻找它的阿喀琉斯之踵(致命的弱点),以便我们能够开发出最佳的抗病毒药物。”
在新冠大流行开始后不久,临床医生发现,对SARS-CoV-2感染的微弱干扰素反应导致了一些更严重的COVID-19病例。这些知识促使Chanda和他的合作者寻找由干扰素触发的人类基因,即所谓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这些基因的作用是限制SARS-CoV-2感染。
根据从SARS-CoV-1(2002年至2004年引起致命但相对短暂的疾病爆发的病毒)中收集的知识,并知道它与SARS-CoV-2的相似之处,研究人员能够开发实验室实验来确定控制COVID-19中病毒复制的ISGs。
“我们发现有65个ISGs控制了SARS-CoV-2的感染,包括一些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一些抑制作为病毒生命线的RNA的制造,还有一个抑制病毒组装的基因群,”Chanda说。“同样令人非常感兴趣的是,一些ISGs在不相关的病毒中表现出控制力,如季节性流感、西尼罗河病毒和导致艾滋病的HIV。”
“我们发现了8个ISGs,它们在负责蛋白质包装的亚细胞隔室中同时抑制SARS-CoV-1和CoV-2的复制,这表明这个脆弱的部位可以被利用来清除病毒感染,”Chanda实验室的高级博士后副研究员、本研究的第一作者Laura Martin-Sancho博士说。“这是重要的信息,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并调查这些ISGs内的遗传变异性是否与COVID-19的严重性相关。”
作为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研究SARS-CoV-2变异体的生物学,这些变异体继续进化并威胁到疫苗的功效。Martin-Sancho指出,他们已经开始收集变异体进行实验室调查。
“至关重要的是,现在疫苗正在帮助控制流行病,我们不要把脚从基础研究工作的踏板上移开,”Chanda总结道。“由于Sanford Burnham Prebys和其他地方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我们已经走得如此之快,而且如果有另一次病毒爆发,我们的持续努力将特别重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21003130?via%3Dihub
05
KAIST“离心多纺丝”纳米纤维技术将为COVID-19口罩带来有效的新变化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离心多纺丝”的新型纳米纤维生产技术,这将为高性能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安全和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打开大门。这种新技术的每小时纳米纤维生产速度比传统的“静电纺丝”方法高300倍,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包括开发用于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口罩过滤器。

纳米纤维是良好的口罩过滤器,因为它们与气溶胶颗粒的机械相互作用使其具有更强的能力,能够捕获90%以上的有害颗粒,如细小的灰尘和含有病毒的飞沫。受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更好的口罩的需求增长。随着疫情的持续,一种能更有效阻隔有害颗粒的高分子纳米纤维基口罩过滤网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静电纺丝”一直是制备细密均匀的高分子纳米纤维的常用工艺,但从安全性、成本效益和大规模生产的角度来看,它存在一些缺点。“静电纺丝”需要高压电场和导电靶材,这阻碍了高分子纳米纤维的安全和低成本量产。
针对这一缺点,有人提出利用离心力而不是高压来生产聚合物纳米纤维的“离心纺丝”是一种比“静电纺丝”更安全、更经济的选择。易扩展性是另一个优势,因为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个旋转的喷丝板和一个收集器。

然而,由于现有的基于离心力的纺丝技术只采用了一个旋转喷丝板,因此生产率有限,比一些先进的静电纺丝技术,如“多喷嘴静电纺丝”和“无喷嘴静电纺丝”高不了多少。即使增加喷丝板的尺寸,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受这些局限性的启发,KAIST化学生物分子工程系的 Do Hyun Kim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旋转的喷丝板分割成三个子盘,开发出了具有大规模生产性的离心多纺丝板。该研究作为《ACS Macro Letters》第10卷第3期的封面文章于2021年3月发表。
论文主要作者博士生Byeong Eun Kwak和他的研究人员Hyo Jeong Yoo和Eungjun Lee利用这种带有三个子盘的新型离心式多纺丝喷丝板,演示了各种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克级生产,最高生产速度可达25克/小时,比传统的电纺系统高出约300倍。每小时高达25克聚合物纳米纤维的生产速度相当于实验室规模生产系统每天生产约30个口罩滤网的速度。
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整合到口罩过滤器的形式中,研究人员能够制造出与目前韩国市场上的KF80和KF94口罩过滤性能相当的口罩。KF80和KF94口罩已获得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分别能过滤掉至少80%和94%的有害颗粒。
“当我们的系统从实验室规模扩大到工业规模后,离心多纺丝高分子纳米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将成为可能,基于高分子纳米纤维的口罩过滤器的成本也将大幅降低。”Kwak解释说。
06
强生公司去信医学杂志回应冠状病毒疫苗停用事件
冠状病毒疫苗制造商强生公司周五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封信,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疫苗与少数接受疫苗的患者的血栓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封信是在美国卫生官员暂停使用强生公司的单剂量COVID-19疫苗以调查6例血栓病例后几天发出的,他们说这些血栓病例似乎"极为罕见"。
据该公司称,截至周三,全球已有超过720万人接种了该疫苗。

强生公司在信中说,在接受其疫苗的人中,这种不常见的血液疾病的发生率属于这种疾病的正常发生率。公司科学家表示,他们将继续与监管机构和专家密切合作,对数据进行评估。强生公司的疫苗是迄今为止在美国仅有的三种获准使用的疫苗之一,与辉瑞公司和摩德纳公司的疫苗并列。
强生公司的冠状病毒疫苗并不是唯一一个引起人们对罕见血栓担忧的疫苗。阿斯利康公司的疫苗已被批准在英国、欧盟和其他地区使用,也因可能导致血栓而受到调查。在对接受过该疫苗的患者的凝血情况进行调查后,欧洲药品管理局最近又将血栓作为阿斯利康疫苗的一种 "非常罕见的副作用"。
07
应对新冠变异 美国白宫向州政府拨付17亿美元资金
随着新冠变异毒株在美国境内大肆传播,拜登政府也推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向州政府提供 17 亿美元的援助。主管部门解释称,这笔资金将用于改善 SARS-CoV-2 的突变检测、监测和缓解工作,且美国疾控中心(CDC)将负责具体的拨付分配。

(来自:WhiteHouse.gov)
据悉,检测、追踪和应对 COVID-19 突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 SARS-CoV-2 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在获知相关数据后,有助于各州政府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以防止新冠变异传播的进一步失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美国政府已将 SARS-CoV-2 的每周检测能力,从 2 月初的 8000、提升到目前的 29000 左右。

白宫表示,其中 10 亿美元将用于新冠变异毒株的寻找和监控,另有 3 亿美元用于为所谓的国家生物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建设支持。

剩余的 4 亿美元资金,将用于启动六个基因组流行病学卓越中心。以期通过与州卫生部门和大学的合作,开发出新的 COVID-19 追踪工具。
08
新冠病毒带来新危害:正在毁灭性地杀死野生动物
虽然新冠病毒目前的感染对象是人类,但是由于疫情所产生垃圾正在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由于新冠疫情所产生的大量PPE(个人防护用品)垃圾,正在对野生动物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这种影响甚至将持续数十年。

研究人员表示,PPE垃圾也被称为新冠病毒垃圾,主要包含一次性手套和口罩,而它们通常是由橡胶绳和聚丙烯织物组成。在新冠疫情期间,全世界每分钟使用的口罩数量就高达300万个,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
近几个月以来,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警告称这些垃圾对野生动物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并表示这些影响将可能影响几代人。
一旦野生动物被这些垃圾缠住或者误食,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而由于聚丙烯的耐化学性、耐热性、高强度机械性等特性,对环境危害也很大。
这些危害不仅仅在陆地上,在海洋中也同样存在。因为据科学家估计,仅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就有超过15亿个口罩被冲进了海洋里。
研究中,科学家收集了大量PPE垃圾影响野生动物的案列。例如被困在胶手套中的鱼类;使用口罩筑巢的鸟类,却被口罩遮住了嘴、真是腿被口罩缠上;还有像蝙蝠、刺猬、河豚、螃蟹等各种各样的动物被量PPE垃圾困住。
此外,还有许多动物也会无意间吃掉PPE垃圾。在巴西海滩上就曾在一只死去的麦哲伦企鹅的肚子中发现了口罩。甚至像狗和猫这样的家养动物也有类似的经历。
研究人员指出,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而PPE的使用也并没有减少,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而这些垃圾即使在野外被降解称小微粒,仍将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
因此,目前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一次性PPE的使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们需要更加自觉,不要盲目的乱扔这些垃圾,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处理机制。
09
新技术对COVID-19进化的新发现可为治疗和疫苗开发工作提供信息
发表在开放期刊PLOS Pathogens上的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免疫系统在塑造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以及它们背后的新技术提高了对SARS-CoV-2新菌株如何产生的理解,这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和疫苗接种工作。

对于第一项研究,华盛顿州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Rachel Eguia及其同事试图通过调查一种与之密切相关的病毒,该病毒已经广泛流通了更长的时间:普通感冒病毒229E,从而更好地了解SARS-CoV-2。
229E和SARS-CoV-2同属于冠状病毒家族,冠状病毒的特点是有一种 "尖峰蛋白",能够感染人体细胞。感染229E的人,会产生针对尖峰蛋白的免疫反应,保护他们不被再次感染,但只能维持几年。然后,再感染的发生是因为免疫反应的消失还是因为229E进化为逃避免疫反应一直不清楚。
Eguia及其同事通过检测20世纪80-90年代从患者收集的血清样本对老的229E菌株和后来进化的菌株的钉状蛋白的活性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现,老的尖峰蛋白对老的血清很脆弱。然而,现代穗蛋白能够避开老的血清,而对现代患者的血清仍然脆弱。
这一分析表明,现代229E菌株积累了穗蛋白突变,使其能够躲避旧血清。这些发现提出了SARS-CoV-2和其他冠状病毒可能会经历类似的进化,COVID-19疫苗可能需要定期更新,以保持对新菌株的有效性。
作者补充道:"人类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在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进化,以削弱人类多克隆血清抗体的中和作用。这项工作表明,人类冠状病毒经历了显著的抗原进化,可能有助于最终的再次感染。"
在第二项研究中,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Sung Hee Ko及其同事开发了SARS-CoV-2尖峰蛋白基因测序的新技术,从而能够检测到可能在单个感染患者中同时存在的多个SARS-CoV-2菌株。
以往的研究使用标准测序方法从单个患者中产生单一的基因序列,掩盖了多种SARS-CoV-2菌株的潜在存在。相比之下,新技术突出了每个患者体内的病毒多样性,并能追踪新的SARS-CoV-2菌株在急性感染过程中的进化。
事实上,当研究人员将新方法应用于人类呼吸道样本时,他们发现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同一患者体内产生了新的SARS-CoV-2变种。这些变体的精确突变表明,它们是在免疫系统的选择性压力下产生的。
未来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对单个患者体内新的SARS-CoV-2变异体的进化如何影响其结果的理解。研究结果还表明,与延迟使用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相比,患者从能够针对多种菌株的抗病毒药物的早期治疗中可能看到更大的好处。
作者补充说:"我们使用新技术表明,具有突变尖峰蛋白的冠状病毒变种可以在感染过程的早期产生。我们的结果表明,每个人的病毒进化比以前认为的要多,对临床结果和可传播变异株的出现有潜在的影响。"
这两项研究共同加深了对新的SARS-CoV-2菌株如何在免疫系统活动的反应下产生的理解,有可能为更多的研究和改进治疗铺平道路。
10
中国已接种新冠疫苗18736.8万剂次:建免疫屏障或需10亿人打疫苗
国家卫健委17日发布,截至2021年4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8736.8万剂次。在这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曾公开表示,近期个别地方在疫苗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虽然没有接种疫苗之后饮酒会影响疫苗效果的确切研究,但是过量饮酒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所以为保证接种疫苗有效,也保证疫苗接种风险的降低,建议打疫苗后不要饮酒。同时包括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当中提到的接种疫苗的5种禁忌情形,也是为了接种有效、风险降低。

王华庆还表示,我们国家要建立免疫屏障,可能需要10亿人以上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率越高,免疫屏障形成就越牢固,接下来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提到的禁忌中,除了对新冠病毒疫苗成分过敏的,包括既往接种疫苗时引起过严重过敏性反应之外,许多情况都是暂时的。比如一个人发烧了,不发烧时就可以接种;得了急性疾病不接种,痊愈之后就可以接种;慢性病发作期不接种,得到控制后可以接种;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不接种,不服用之后就可以接种……所以禁忌中的大多数是暂时状态。包括鼻炎、咽炎等常见病患者,绝大多数也都是可以接种疫苗的。

“新冠病毒疫苗是一个灭活疫苗,HPV疫苗是蛋白亚单位组成的病毒样颗粒疫苗,从理论上来说它俩之间的效果不存在影响。”王华庆解释,之所以提出不建议新冠病毒疫苗和HPV疫苗,还有其他疫苗同时进行接种,主要是为了识别不良反应(分不清究竟是哪种疫苗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对不同疫苗做出上市后评价。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解释,秋冬季节,全球疫情的总体又出现了反弹回升。但25%的人口比例还达不到控制疫情所需要的疫苗接种率,对于新冠而言,需要达到人群的70%—80%的接种率才能达到群体保护效果,否则当有传染源传入时还会发生流行。
吴尊友表示,新近发生的瑞丽疫情有两点启示:一是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处在大流行的高水平流行阶段,每日报告病例数还是维持在30万-50万的高水平。境外输入的压力没有减轻。二是虽然我国经历了严冬和春节人员流动的大考,但是常态化防控的措施一点也不能放松,不要以为春暖花开了,疫情就过去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的常态化措施仍要坚持。
此外,提高接种覆盖率形成群体免疫也是应对疫情大流行的重要措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作为接种的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相对频繁的群体,接种疫苗既是对自身健康的有效防护,也为家里的老人和儿童建立起了有效的保护屏障。
“因此各国都希望赶在秋冬季下一个流行高峰来到之前(通过达到足够高的覆盖率)实现群体免疫。”吴尊友说。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