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民众涂满牛粪抵御新冠被痛斥:不科学、有传播其它疾病风险
美国海关要求旅行者停止在行李中放置牛粪
记者找到印度暴发毛霉菌病原因:患者呼吸机里使用了被污染的水
印度变异新冠并非“毒王”:疫苗依然有效
82%的COVID-19住院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问题
游客现可以在罗马尼亚德古拉城堡接种新冠疫苗
巴西已检出110种在该国传播的变异新冠病毒毒株
护士意外将6剂新冠疫苗一次性注入女子体内:所幸未出现不良反应
中国或明年实现全民免疫:9-10亿人接种疫苗
尼泊尔珠峰大本营首位新冠确诊者发声:起初以为是高原反应
持续不运动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被送进医院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印度民众涂满牛粪抵御新冠被痛斥:不科学、有传播其它疾病风险
5月12日,世卫组织发布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报告指出,上周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略有下降,但新增病例仍超550万例,东南亚地区新增病例已连续九周增加,其中95%的新增确诊病例和93%的新增死亡病例来自印度。
上周印度新增病例占全球新增病例总数的50%,新增死亡病例占全球新增死亡病例的30%,印度周边国家的疫情形势也令人担忧。
目前在全球各地上报的病毒基因序列中,已有超过4500个基因序列被确认为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分别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5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出现了该变异株,世卫组织已将其定义为“需关注的变异株”。
在疫情持续严重的情况下,印度的公共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尤其是医用氧气,为了不让自己传染上新冠,一些印度民众也开始想“办法”来规避风险,只不过方法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一些信徒每周前往当地一个牛庇护所(Gaushalas),全身涂满一种含有牛粪和牛尿的混合物,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抵御或治疗新冠。他们还会膜拜母牛,练习瑜伽,等到混合物变干后用牛奶或酪浆冲洗。
视频中,多名男子全身涂满了牛粪混合物,其中包括牛奶、纯净黄油、酸奶、牛粪和牛尿。当他们在等待身上的混合物干燥时,会对牛进行敬拜,并练习瑜伽,完成后再用牛奶或酪乳清洗身体。
一家制药公司的副经理高塔姆·曼尼拉尔·博里萨(Gautam Manilal Borisa)说:“为什么不使用我们从牛身上获得的五种副产品来治愈疾病呢?”他甚至表示自己去年就通过这种方式治愈了新冠肺炎。
印度医学协会全国主席贾·贾亚拉(JA Jayalal)博士对这种做法提出了警告,所谓“牛粪能抵御新冠病毒”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有传播其他疾病的风险。
02
美国海关要求旅行者停止在行李中放置牛粪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周一发布了一则令人惊讶的消息,称其特工人员发现了包装在行李中的牛粪。该机构警告说,旅行者应该停止这样做,因为它有健康风险。这些牛粪可能是在错误地认为它能提供对COVID-19的保护下被运输的。
据CBP称,其工作人员在上个月印度航空公司航班后留下的一个行李箱中发现了两块“牛粪饼”。该行李箱抵达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CBP表示,其农业专家销毁了这些牛粪。
值得注意的是,CBP警告说,牛粪是被禁止从印度运往美国的物品之一。尽管有些人认为牛粪可能提供健康益处(包括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牛粪可能防止COVID-19的发生),但现实是,这些产品有传播口蹄疫(FMD)的风险。
这种疾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由于它通过牲畜迅速传播,所以农场特别关注。美国自1929年以来一直没有口蹄疫疫情,CBP警告说,重新引入口蹄疫可能对国际牲畜市场造成破坏。
口蹄疫疫情可能会导致国际牲畜贸易暂时中止,直到该疾病的来源被根除。外媒认为,由于印度的COVID-19疫情,以及该国一些人认为牛粪可以提高免疫力并有助于防止感染,因此对牛粪的潜在分布的担忧比平时更高。
03
记者找到印度暴发毛霉菌病原因:患者呼吸机里使用了被污染的水
印度新冠疫情仍处于失控状态,结果近日多名新冠患者在康复后又被发现感染了罕见“毛霉菌病”,导致濒临崩溃的医疗系统雪上加霜。据媒体报道,针对近日印度持续出现的“毛霉菌病”,有外国记者说出了原因,这是由于患者的呼吸机中没有使用无菌蒸馏水,而是使用了被污染的水导致的。
据悉,近日印度有不少新冠患者感染了一种致命真菌毛霉菌(mucor),也被称为“毛霉菌病”。而该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呈上升趋势,甚至不少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也被感染,已有多人失明甚至死亡。
针对该情况,国外记者指出,“毛霉菌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感染,而印度出现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吸入了被污染的水导致的。
由于印度的医疗系统几乎处于崩溃状态,医疗设备不足,而这些“毛霉菌病”患者是由于呼吸机中没有使用无菌蒸馏水,而是使用了被污染的水,导致的真菌孢子被吸入患者体内。
据了解,毛霉菌病是由环境中自然存在的“毛霉”真菌引发。其特征为菌丝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及坏死,产生鼻、脑、消化道及呼吸道等处病变,预后严重。
“毛霉菌病”可能造成眼、鼻发红疼痛,并伴有发烧、头疼、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上颌骨受损甚至失明。
04
印度变异新冠并非“毒王”:疫苗依然有效
最近印度的疫情发展迅猛,不仅每日新增确诊病例30-40万以上,而且蔓延到了44个国家。此外,印度还衍生出了B.1.617变异毒株,有些人称之为毒王,宣称它可以让疫苗失效,这些传闻加剧了世界的担心。
不过B.1.617毒株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严重,日前美国Emory大学的Mehul Suthar团队公布了B.1.617的活病毒的中和试验FRNT50结果,这个研究评估了康复者血清,mRNA-1273(Moderna疫苗)和BNT162b2(BioNTch/辉瑞疫苗)接种者血清的中和活性。
从论文来看,研究发现康复者血清FRNT50从对标准株WA1的514下降到了对B.1.617活病毒的79,下降了6.5倍。
Moderna的mRNA-1273接种者血清从对WA1的1332,到对B.1.617的190,下降了7倍。
辉瑞的BNT162b2接种者血清从对WA1的1176到对B.1.617的164,下降了7倍。
这里可以看出印度出现的变异毒株B.1.617是会大幅降低中和活性的,但这不代表疫苗就没用了,疫苗依然有着显著的中和活性。
与之前出现的南非变异毒株降低6.5倍到8.6倍中和活性的结果相比,印度B.1.617毒株降低中和活性的幅度相近,并没有特别的免疫逃逸能力,谈不上什么毒王。
在此之前,BioNTech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Ugur Sahin也谈到了印度变异毒株对疫苗的影响,他表示很有信心,该疫苗对此前首次在印度发现的“双重突变”变异病毒有效。
目前BioNTech公司已经针对“双重突变”变异病毒展开了相关的疫苗测试,目前正在评估结果,数据将在未来几周公布。
05
82%的COVID-19住院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问题
根据COVID-19神经功能障碍全球联盟研究(GCS-NeuroCOVID)的一项中期分析,有临床诊断的COVID-19相关神经症状的患者在医院死亡的可能性是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的6倍。今天(2021年5月1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上的一篇论文介绍了收集有关COVID-19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结果的全球努力的早期结果。
该联盟的主要研究者、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和UPMC的重症监护医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副教授Sherry Chou医学博士、理科硕士说:"在大流行病的早期,很明显,有相当数量的人生病住院,也会出现神经系统问题。一年后,我们仍在与一个未知的隐形敌人战斗,就像在任何战斗中,我们需要情报--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COVID-19对正在患病的病人和幸存者的神经系统的影响。"
COVID-19神经功能障碍全球联盟研究的主要调查员,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和UPMC的重症医学、神经学和神经外科副教授,以及皮特萨法尔复苏研究中心的副主任Sherry Chou
GCS-NeuroCOVID是迄今为止最大的COVID-19神经系统表现的队列研究,横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的133个成人患者点。在一组3744名住院的COVID-19成年患者中,82%有自我报告或临床捕获的神经系统症状。近10个病人中有4个报告有头痛,大约10个病人中有3个说他们失去了嗅觉或味觉。在临床诊断的综合症中--不管病人是否意识到问题,床边的临床医生可以观察到的异常--急性脑病最为常见,影响了近一半的病人,其次是昏迷(17%)和中风(6%)。
尽管早期人们担心冠状病毒能够直接攻击大脑并导致脑部肿胀和炎症--脑膜炎和脑炎--但这些事件非常罕见,在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发生率不到1%。研究人员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患者队列的数据--"所有COVID-19"队列,包括所有3055名COVID-19住院患者,无论他们的神经系统状况如何;"神经系统"队列,包括由GCS-NeuroCOVID联盟汇编的475名有临床确认的神经系统症状的COVID-19住院患者。以及 "ENERGY"队列,即214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他们需要由神经病学顾问进行评估,并同意参加欧洲神经病学学会神经-COVID注册中心(ENERGY),该中心是GCS-NeuroCOVID联盟的正式合作伙伴。
该研究发现,预先存在任何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从大脑、脊髓和神经疾病到慢性偏头痛、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等是发生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最强预测因素,它们的风险增加了两倍。此外,有任何与COVID-19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从像失去嗅觉这样看似无害的东西到像中风这样的重大事件都与六倍的死亡风险有关。即使一个病人战胜了困难并康复了,他们的长期健康前景仍然是不确定的。
"即使大流行病被完全根除,我们仍然在谈论数百万需要我们帮助的幸存者,重要的是要找出这些病人所面临的症状和健康问题,未来几年仍有大量的工作。"
06
游客现可以在罗马尼亚德古拉城堡接种新冠疫苗
如果你在罗马尼亚旅行并且还没有接种疫苗的话,那么现在你有机会接种COVID-19疫苗。据悉,罗马尼亚官员已将布朗城堡(又称德古拉城堡)这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变成疫苗接种地点,他们在那里为游客提供免费新冠疫苗接种服务。
布朗城堡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其还是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Bram Stoker撰写的著名小说《德古拉》的灵感来源。
据BBC报道,罗马尼亚政府正在利用这一旅游景点为更多罗马尼亚人接种疫苗。在本次大流行期间,该国约有100万人感染COVID-19,约2.9万人死亡。
尽管如此,罗马尼亚公众对疫苗的接受度仍然非常低,这让人们担心是否会有足够的人接种疫苗来遏制病毒在该国的传播。布朗城堡的疫苗接种工作将在整个5月的周末进行,它不需要预约,接种疫苗的人可以免费进入城堡展览。
这项倡议为罗马尼亚提供了两个潜在的好处:通过给人们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鼓励人们接种疫苗,并可能在游客数量仍非常很低的时候提高游客数量。至于这个不寻常的机会是否会受到游客的欢迎则还有待观察。
07
巴西已检出110种在该国传播的变异新冠病毒毒株
截至当地时间5月11日,巴西权威医疗研究机构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的基因组数据统计显示,该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病毒基因组谱系分析,已检测出110种在巴西境内传播的变异新冠病毒毒株。
当地媒体曾于今年4月初发布研究数据,称当时已在巴西境内检测出92种变异新冠病毒毒株。而在4月初至今的35天里,巴西医疗检测机构再度检出18种变异新冠病毒毒株,专家指出这表明新冠病毒在加速变异。
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的呼吸道病毒研究员塞拉表示:“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基因组变异,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大量病毒变异株,我们的关注重点是那些令人担忧的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关注的3种病毒变异株,分别为在巴西发现的P.1、在英国发现的B.1.1.7和在南非发现的B.1.351,均已在巴西境内被检测出。
巴西传染病学协会副主席契巴博教授表示,疫情中无法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的情况下,病毒出现大量变异株的情况并不奇怪。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数和密集的人员流动,均增加了病毒复制和变异的风险。契巴博说:“我们急需了解病毒变异株的特性,因为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性,有些甚至具有免疫逃逸能力。”
08
护士意外将6剂新冠疫苗一次性注入女子体内:所幸未出现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新冠疫苗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是一名女子却一次被注射了5倍正常剂量的疫苗。据外媒报道,意大利罗马卫生部门表示,一名女子在接种新冠疫苗时,由于护士的疏忽,一次向女子注射了6剂新冠疫苗,所幸女子未出现不良反应。
这名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马萨市的23岁的女子,在上周日到医院接种了新冠疫苗。但是在接种后护士突然发现接种的疫苗未经过稀释,随即向女子和医生上报了该情况。
传染病主任安东内拉·维琴蒂(Antonella Vicenti)博士表示,辉瑞提供新的新冠疫苗每个小瓶里都包含了6剂剂量,需要护士将小瓶里的疫苗单独提取为6份后进行稀释,然后才向人们进行接种。
由于医院当天前来接种的人非常多,护士无意外小瓶里的疫苗已经经过稀释,将其注入女子体内,待接种完成后她才发现疫苗数量不对,才意识到注入女子体内的疫苗是没有经过稀释的。
维琴蒂指出,为了保证女子的安全,医院安排她在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观察,女子除了接种部门有些疼痛外,没有出现发烧等不良情况。
而根据辉瑞的研究表明,接受正常剂量五倍的人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前,在以色列和德国,也出现了意外接种正常剂量5倍的情况,接种者也都没有出现不良情况。
不过,接种过量的疫苗是否会对抗体水平产生影响,以及对病毒的有何免疫反应还有待观察。医生将定期对女子血液进行检测,以了解其免疫反应,从而确定第二剂疫苗的接种时间。
09
中国或明年实现全民免疫:9-10亿人接种疫苗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接受了日本智库及媒体采访,他透露预计到明年,中国将有9-10亿人接种新冠疫苗,可达到实现全民免疫的标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传染病要想得到终极控制,需实现群体免疫。
对此,高福表示,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有力的措施,中国国内目前已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三类疫苗投入紧急使用或附条件上市。接种疫苗是在中国实现群体免疫的必经之路。
高福提到,目前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累计超3亿剂次。预计到明年,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可以达到国际普遍认为的实现全民免疫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中国将有9-10亿人接种新冠疫苗。
此外,在疫苗研发上,高福还提到目前全球正在布局7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中国的疫苗研发已经覆盖了其中5条路线,成果可谓举足轻重。
中国早已启动了目前在国际社会上广受关注的mRNA疫苗研发工作。并且,刚刚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的中国新冠灭活疫苗有效性可达79%,对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保护效力接近100%。
10
尼泊尔珠峰大本营首位新冠确诊者发声:起初以为是高原反应
近日,尼泊尔珠峰大本营首位新冠检测呈阳性的登山者厄兰德·内斯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开始登山后身体出现乏力的情况,起初以为是高原反应,但没想到是因为感染新冠。
据厄兰德·内斯介绍,3月31日,他从挪威特隆赫姆出发,并在出发前进行了新冠检测,并且在到达尼泊尔后又进行了一次检测,两次的结果都是阴性,整个团队检测也都呈阴性,随后开始了前往尼泊尔珠峰大本营的行程。
值得一提的是,厄兰德·内斯为这次的攀登准备了近3年时间,在出发前还研究了尼泊尔和加德满都的感染情况,他表示尼泊尔的新冠感染率非常低,所以便决定按原计划登山。
厄兰德·内斯认为,其感染时间线应该是在南崎巴札或法克定被感染的。
据了解,当地时间7日晚间,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发表新闻公报,要求媒体采用官方消息源,不要发表关于珠峰等地区被疫情波及的不实报道。
公报称,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关于疫情已经在尼泊尔高山地区的登山者当中扩散的消息连日来被有些媒体大肆报道,已经引起了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的关注。
2021年尼泊尔春季登山季,来自79个国家的86支队伍中745位登山者获得了不同山峰的攀登许可。
据介绍,必须持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才能申请尼泊尔旅游局的登山许可证。
公报表示,确认截止到目前,各支登山团队中并没有出现媒体报道的健康危机。
11
持续不运动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被送进医院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源自美国的研究发现,不运动与重症COVID-19感染和死于该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大流行之前的两年里,持续不运动的COVID-19患者比持续符合体育活动指南的患者更有可能被送入医院,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并且死亡。作为严重疾病的风险因素,不运动的风险仅次于高龄和器官移植史。
CDC已经确定的COVID-19严重感染的几个风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和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但不运动并不是其中之一,尽管它是几个长期疾病的一个众所周知的促成风险因素,包括那些与严重COVID-19相关的疾病。
为了探索其对感染严重程度的潜在影响,包括入院率、对重症监护的需求和死亡,研究人员在2020年1月至10月期间对48440名确诊为COVID-19感染的成年人的这些结果进行了比较。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近三分之二是女性(62%)。他们的平均体重(BMI)为31,被列为肥胖症。约有一半的人没有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癌症;近五分之一的人(18%)只有一种疾病;近三分之一的人(32%)有两种或更多。
所有这些人在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都在门诊报告了他们的定期身体活动水平,至少有三次。这被分为持续不活动(0-10分钟/周);一些活动(11-149分钟/周);或持续符合身体活动指南(150分钟以上/周)。
约有7%的人一直符合身体活动指南;15%的人一直不活动,其余的人报告有一些活动。白人患者最有可能持续满足身体活动指南(10%),其次是亚洲患者(7%),西班牙裔患者(6%)和非裔美国人患者(5%)。
总数中约有9%的人被送入医院;约有3%的人需要重症监护;2%的人死亡。始终符合体育活动指南与这些结果的风险降低密切相关。
考虑到潜在的影响因素,如种族、年龄和潜在的医疗条件,持续不参加体育活动的COVID-19患者入院的可能性是那些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体育活动的患者的两倍以上。他们需要重症监护的可能性也高出73%,死于感染的可能性高出2.5倍。而持续不活动的病人与经常做一些体育活动的病人相比,入院的可能性要高20%,需要重症监护的可能性高10%,死于感染的可能性高32%。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不能确定原因。该研究还依赖于病人自己对其身体活动的评估。也没有任何超出 "中度至剧烈运动"(如快步走)门槛的运动强度测量。
但这项研究规模很大,而且种族多样化。而且研究人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年龄和器官移植史之外,持续不运动是严重的COVID-19结果的一个更强的风险因素,而不是由CDC确定的任何基本医疗条件和风险因素。
他们得出结论。"我们建议公共卫生部门告知所有人群,除了接种疫苗和遵循公共卫生安全准则(如社交疏远和使用口罩)外,定期进行体育活动可能是个人能够采取的预防严重的COVID-19及其并发症(包括死亡)的最重要行为。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