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尊友:安徽辽宁病例病毒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本轮疫情规模不会太大
钟南山说未来可能要定期打新冠疫苗:全球疫情还远远没结束
研究:2020年,29个高收入国家跟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增加近百万
一亿剂强生新冠疫苗或被污染而面临报废风险
研究人员开发纳米纤维过滤器 几乎100%捕获冠状病毒气溶胶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不希望个人数据被用来控制COVID-19传播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吴尊友:安徽辽宁病例病毒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本轮疫情规模不会太大
5月20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目前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我国近期没有本土传播病例,也就是说,出现聚集性疫情的病毒一定是来自境外感染的人,或者是污染的物品,溯源工作正在调查当中。
安徽的病例、辽宁的病例,从病毒的基因序列来看,是完全相同,是同一个传播链上。
吴尊友介绍,在社会层面不会长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比较小,无症状感染者通常是有长时间频繁接触,才可以造成传播,通常是家庭的共同生活,或者一起共同劳动。
无症状感染者也不会连续传播一代、二代。如果即使传播一代二代,没有临床病例的话,它就会自动终止了,如果出现临床的病例,可能引发局部的疫情。从5月14日安徽通报的10个病例的双抗体检查来看,抗体都是阴性的,也就是说感染的时间不长,从发现病例到最早的传播,大概有一个最长潜伏期。
这样的规模,结合安徽和辽宁两轮筛查的结果来看,这起疫情规模不会太大,不会出现像今年年初那样的规模。
这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警钟要常鸣,防控措施不能松懈,我们每个老百姓还得坚持常态化防控的各项措施。
02
钟南山说未来可能要定期打新冠疫苗:全球疫情还远远没结束
至于新冠疫情什么时候能够过去,目前还不清楚,不过接种疫苗可能是个常态了。近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
不过鉴于现在多国都出现了病毒变异,具体发展还是要持续观望。
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防范和应对独立小组”发布报告,对全球新冠疫情应对工作进行评估。作为该独立小组的专家成员之一,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报告总体客观、公正,对预防类似的疫情大流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下一步的疫情防控重点提出了看法。
对于中国下一步对疫情防控的重点,钟南山院士认为全球疫情反反复复,还远远没结束,未来抗疫的关键,是要留意病毒的变异问题,以及尽快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
为应对未来疫情大流行,钟南山院士表示,病毒是人类的敌人,各国之间应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合作机构来共同努力应对。
03
研究:2020年,29个高收入国家跟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增加近百万
根据今日发表在《The BMJ》上的一项研究发现,2020年,29个高收入国家跟COVID-19大流行相关的死亡增加了近100万人。除挪威、丹麦和新西兰外,所有其他接受调查的国家在2020年的死亡人数都超过了预期,尤其是男性。超额死亡绝对数字最高的五个国家是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
衡量超额死亡--在特定时期内超过预期死亡人数--是评估大流行对不同人群死亡影响的一种方法。然而,以前的研究并没有解释时间和季节趋势及不同国家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牛津大学Dr. Nazrul Islam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始评估COVID-19大流行对29个高收入国家2020年死亡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他们使用数学模型计算出2020年每个国家每周的超额死亡人数并考虑了国家之间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以及前5年死亡率的季节性和年度趋势。
据估计,在分析的29个国家中,2020年发生的额外死亡总数为97.9万。2020年,除新西兰、挪威和丹麦外,所有国家都经历了额外的死亡。
超额死亡绝对数字最高的五个国家是美国(45.8万人)、英国(9.44万人)、意大利(8.91万人)、西班牙(8.41万人)和波兰(6.01万人)。新西兰的总死亡人数则低于预期。
超额死亡死亡总人数主要集中在75岁或以上的人群中,然后是65-74岁的人群,而1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在大多数国家跟预期水平相似,在一些国家甚至低于预期水平。
在大多数国家,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超过了报告的COVID-19死亡人数。比如在美国和英国,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比报告的COVID-19死亡人数高出30%以上。
然而,以色列和法国等其他国家报告的COVID-19死亡人数却高于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于检测的可及性及各国定义和记录COVID-19死亡的方式不同所致。
在大多数国家,按年龄分列的男性超额死亡率高于女性,而且男女死亡率的绝对差异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然而在美国85岁及以上人群中,女性的超额死亡率却高于男性。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诸如缺乏来自中低收入国家的数据以及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数据。他们承认,一场大流行的许多间接影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对死亡率产生可衡量的影响。
然而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项大型研究、采用的是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的是详细的年龄和性别死亡率数据,所以还是为COVID-19大流行对总死亡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可靠和及时地监测超额死亡将有助于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信息,从而有助于调查人口超额死亡率的来源并有发现大流行影响中重要的社会不平等,进而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信息,”他们补充道。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称,未来的工作还需要了解国家疫苗接种项目对2021年死亡率的影响。
04
一亿剂强生新冠疫苗或被污染而面临报废风险
强生新冠疫苗实在是太难了,继因原料被生产工厂弄混导致报废了1500万剂疫苗后,又因为生产环境堪忧导致疫苗面临被污染的风险。据外媒报道,制药公司Emergent BioSolutions的CEO罗伯特·克雷默(Robert G. Kramer)在周三表示,超过1亿剂强生疫苗可能存在被污染的问题,这也是其首次承认可能被污染的疫苗数量。
据悉,Emergent BioSolutions位于美国巴尔的摩工厂,同时为阿斯利康和强生生产新冠疫苗。此前,该工厂曾因意外将两种疫苗的生产原料弄混,导致约1500万剂强生新冠疫苗被损毁。
受此次事故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该工厂进行了检查,并表示在全面的评估和监管报告完成之前,工厂应该停止疫苗的生产工作。
不过,据监管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工厂内部生产环境堪忧,甚至存在发霉的情况。除了因原料混装导致报废的1500万剂疫苗,可能还有高达6200万剂疫苗面临被污染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周三,克雷默在众议院表示,据监管机构调查的情况来看,被污染的疫苗可能将上升至1亿剂以上,这也意味着这些疫苗将被搁置并进行检查,或面临报废风险。
05
研究人员开发纳米纤维过滤器 几乎100%捕获冠状病毒气溶胶
一种由聚合物纳米纤维制成的过滤器在一次实验中捕获了99.9%的冠状病毒气溶胶,从而击败三种商业口罩的过滤性能。研究者的工作是首次使用冠状病毒气溶胶来评估口罩和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以前的研究使用的是生理盐水、聚苯乙烯珠和噬菌体,它们一组感染细菌病毒的代用品。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工程师领导,比较了外科和棉质口罩、颈部护套和电纺纳米纤维膜在去除冠状病毒气溶胶以防止空气传播方面的效果。棉质口罩和颈部护套只能去除约45%-73%的气溶胶。手术口罩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去除98%的冠状病毒气溶胶。但纳米纤维过滤器几乎能去除所有的冠状病毒气溶胶。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都承认气溶胶是COVID-19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机制。气溶胶是水或其他物质的微小颗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统。人们在呼吸、咳嗽、说话、喊叫或唱歌时都会释放气溶胶。如果他们感染了COVID-19,这些气溶胶也可能含有病毒。吸入足够数量带有冠状病毒的气溶胶可以使人生病。遏制COVID-19气溶胶传播努力主要是通过要求人们戴口罩和改善室内通风和空气过滤系统,尽量减少个人接触和减少环境中气溶胶的总量。
研究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新病毒是很危险的,要在具有最高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里进行,而这种实验室相对来说比较少。迄今为止,大流行期间关于口罩或过滤器效率的所有研究都使用了其他被认为可以模仿冠状病毒气溶胶大小和行为的材料。新的研究通过测试气溶胶生理盐水和含有冠状病毒的气溶胶对此进行了改进,这种冠状病毒与引起COVID-19的病毒属于同一家族,但只感染小鼠。
研究人员通过向一滴液态聚偏氟乙烯发送高电压,使直径约为300纳米的丝线旋转,产生了一个纳米纤维过滤器,大约比人类头发细167倍。这一过程在纳米纤维的表面形成了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孔隙,这有助于它们捕获99.9%的冠状病毒气溶胶。
这种生产技术被称为电纺,具有成本效益,可用于大规模生产个人防护设备和空气过滤系统的纳米纤维过滤器。电纺还使纳米纤维带有静电荷,增强了它们捕获气溶胶的能力,而且它们的高孔隙率使穿着电纺纳米纤维过滤器更容易呼吸。
电纺技术可以推进口罩和空气过滤器的设计和制造。通过电纺技术开发新的口罩和空气过滤器是很有前途的,因为它在过滤方面有很高的性能,经济上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满足现场口罩和空气过滤器需要。
06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不希望个人数据被用来控制COVID-19传播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他们个人数据被用来控制COVID-19传播。研究中超过一半美国人对在不同情况下分享他们的数据保持警惕,包括一家智能温度计公司与公共卫生官员分享的信息,或使用谷歌和苹果曝光通知应用程序来跟踪感染情况。
研究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医学副教授大卫格兰德和他的团队在2020年7月期间收集了3547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回复,了解他们对使用数字信息应对大流行病的态度。该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同意使用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汇总数据来制定卫生政策或联系人们进行COVID-19测试。
调查问他们是否同意将智能体温计的数据用于卫生政策或追踪联系人。它询问了被调查者对谷歌和苹果曝光通知应用程序三个版本的态度:一个版本当中,使用该应用程序和与卫生官员分享任何数据是可选的;第二个版本是使用该应用程序是可选的,但它自动与卫生官员分享数据;第三个版本是该应用程序是强制性的。最后,它询问人们是否赞同使用手机数据来执行检疫和识别COVID-19高风险人群。
支持率最低的是监测社交媒体来制定卫生政策,只有28%的人赞同或强烈赞同这种情况。支持度最高的是谷歌和苹果曝光通知应用程序的版本,其中使用是可选的,但信息会与卫生官员共享,43%的人赞同或强烈赞同。
调查显示,人们可能对暴露通知应用程序比官方使用社交媒体数据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得到了更直接的好处,尽管这是一个更具侵入性的工具。研究发现,有COVID-19个人经历,比如家庭成员得了这种病,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工具的认可,住在COVID-19高发区也没有影响。不过,政治上保守的人比自由派的人更不可能支持使用数字数据来抵御COVID-19。
一般来说,当人们开始听到收集和使用健康数据时,往往会感到担忧。他们的个人数字数据可能已经被公司收集并用于广告等方面,但可能并不那么明显,而且他们也没有被直接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几乎所有公司收集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分析来推断有关健康的事情,比如他们的情绪或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他们想让人们使用数字工具,公共卫生官员将不得不强调隐私保护已经到位,并指出用户的直接好处。回复调查的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他们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数据,这表明他们可以被说服。如果该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支持像曝光通知应用程序这样的东西,官员们这方面的政策将获得接近三分之二的支持率。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