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灭活疫苗对变异毒株也有效 专家: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群体免疫屏障
张文宏:未来可能无法彻底消除新冠病毒 疫苗是目前最好的应对手段
超快的便携式COVID-19测试方法能在一秒钟内得到结果
研究:外来昆虫和动物入侵可以让我们更了解COVID-19
医疗设施不足 印度一男子新冠检测呈阳性:在树上隔离11天
欧洲大型科技展IFA因“COVID-19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取消2021年的展会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国产灭活疫苗对变异毒株也有效 专家: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群体免疫屏障
据法新社的一项统计,在各国相继开始接种疫苗的6个月后,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已经超过15亿剂次,其中近六成集中在中国、美国和印度。根据官方消息来源的统计,截至格林尼治时间18日15时30分(北京时间18日23时30分),全球210个国家或地区至少接种了1500017337剂疫苗。
其中,接种疫苗近六成集中在三个国家,依次是中国(4.219亿剂)、美国(2.744亿剂)和印度(1.844亿剂)。
现有疫苗,包括我国疫苗、美国疫苗对世卫组织提示需要特别关注的变异毒株仍然有效,但是面对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我国疫苗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疫苗是否依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交代一个概念,病毒变异我们提的是基因水平。基因水平它的变异是持续发生的,而且会越来越多,但是基因水平的微小的变异不一定会造成我们叫表型,就是病毒的流行特征,病毒致病的严重程度,还有病毒是否逃逸疫苗的监控,这些表型的变化它是相对缓慢的”。
所以专家从现有的这些主要的高度关注的毒株来看,英国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有疫苗的保护力一点影响都没有,而南非、巴西它会比英国株的影响要大一些,但是从现有的,无论是美国的MR疫苗,还是我们国家的灭活疫苗来看,在真实世界大规模、大人群的研究当中它都是有效的。
邵一鸣还表示,印度的毒株出现比较晚,但是从它变异的数量来看,它并没有超过巴西和南非株。
所以说印度科学家也做了一些测试,认为印度现在用的灭活和病毒载体苗还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监控是要持续进行的,我们百姓也可以放心,国家有关部门和防控系统都在密切跟踪这些信息,一旦有的话我们是有能力来应对变异株的。
值得一提的是,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不同种类的疫苗由于研发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不同,所需接种剂次也就不同。与之前上海使用的三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相比,康希诺公司生产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采用的生产技术完全不同。
这个疫苗的腺病毒载体,是剔除了腺病毒中与复制相关的基因,这样病毒就不会在人体中复制,再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插入进去,这个新插入基因让重新组装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在体内复制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人们的免疫系统发现刺突蛋白后会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记住它的样子,下次碰到真的新冠病毒就会马上做出反应清除它们。
如果我国按现在一天1400万剂次的速度推进疫苗接种,能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实现?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速度上分两类地区,一类是重点防治地区,全国陆陆续续,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接近实现;另外,防疫压力不是很大的,也在有序的推进。随着到年中,特别是下半年,产能巨大增加后,相应速度也增加上去,相信在年内一定可以实现我们制定的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目标。
02
张文宏:未来可能无法彻底消除新冠病毒 疫苗是目前最好的应对手段
自5月13日以来,我国辽宁、安徽出现多例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且国外多国疫情呈持续恶化趋势。对此,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就目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以及疫苗接种的速度来看,疫情停止下来的概率基本上是越来越小。
未来可能无法彻底消除新冠病毒,但是可以从容地应对它,而疫苗就是目前最好的应对手段,要实现群体免疫,人群接种比例最好达到75%以上。
因此,张文宏呼吁广大市民一起努力,尽快接种疫苗,而现在疫苗接种主力军的成年人,作为整个人群的中坚力量,也要通过自己的疫苗接种来保护好家里的老人和儿童,到全人群疫苗接种的完成。
针对市民关心的18岁以下青少年疫苗接种,张文宏透露,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相关数据,目前临床数据正在收集,明年可能提上日程,未来会在适当的时机开放该年龄段的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专家目前已经确认,国产灭活疫苗对于在全球蔓延的多数变异毒株也依然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透露,目前我国上市的灭活疫苗对英国、南非、巴西等地出现的变异毒株依然有效。
而印度毒株出现的较晚一些,但是根据印度科学家做出的测试结果来看,印度现在用的灭活和病毒载体苗还是有效的。
03
超快的便携式COVID-19测试方法能在一秒钟内得到结果
一种全新的便携式COVID-19检测方法检测病毒感染的速度比目前可用的方法快得多。COVID-19大流行使得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迫切需要技术创新来检测、治疗和预防SARS-CoV-2病毒。这一流行病已经过去一年半了,一波又一波的连续爆发和对新的医疗解决方案--尤其是检测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
在《真空科学与技术杂志B》中,来自佛罗里达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快速而敏感的COVID-19生物标志物的测试方法。
这些研究人员之前展示了对流行病和紧急情况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如寨卡病毒、心脏病发作和脑脊液泄漏,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了一个传感器系统,在一秒钟内可以完成检测,这比目前的COVID-19检测方法快得多。
检测病毒的存在需要放大生物标志物的数量,如用于COVID-19检测的常见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中的病毒核糖核酸拷贝,或放大目标生物标志物的结合信号。该小组的方法则是放大目标生物标记物的结合信号。
这种生物传感器条在形状上类似于市面上的葡萄糖试纸,在顶端有一个小的微流体通道,用来引入测试液。在微流控通道内,有几个电极暴露在液体中,其中一个涂有黄金,COVID相关的抗体通过一种化学方法附着在黄金表面。
在测量过程中,传感器条通过一个连接器连接到一个电路板上,一个短暂的电测试信号在粘有COVID抗体的金电极和另一个辅助电极之间传递,然后这个信号被返回到电路板上进行分析。
传感器系统使用一个晶体管来放大电信号,然后被转换成屏幕上的一个数字,数字的大小取决于抗原的浓度,即存在于我们的测试溶液中的病毒蛋白。
该设备的传感器条在使用后必须被丢弃,但测试电路板是可重复使用的,这意味着测试的成本可能会大大降低,且这项技术的多功能性远远超出了检测COIVD-19。
通过改变附着在金表面的抗体类型,可以重新利用该系统来检测其他疾病,该系统可以作为模块化、廉价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传感器的原型,在临床应用、手术室或家庭中实现快速实时反馈。
04
研究:外来昆虫和动物入侵可以让我们更了解COVID-19
根据今天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外来昆虫和动物物种的入侵跟传染病的爆发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或许可以告诉我们流行病是如何传播的。生物入侵即动物、昆虫、植物和微生物通过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其每年造成全球至少1180亿英镑的损失。
由利兹大学生物学院等国际科学家团队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人类疾病的出现跟物种入侵有着许多相同的挑战,共同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这份报告的作者之一Alison M. Dunn指出:“将人类健康和动物、植物和环境健康考虑在内的集成办法亟待需要,它们可以来帮助防止未来的流行病和入侵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改善入侵物种和传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等大流行病爆发的预测、预防、治疗和缓解。
这篇今天发表在《BioScience》上的论文指出,防止物种入侵需要分析其使如何到达一个新地区(初级传播)和如何传播到周围地区(次级传播)。
但这种双途径分类很少被用于研究人类中新出现的传染性生物体--尽管众所周知,行为、收入、旅游和贸易等因素会影响传播。
入侵的昆虫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体最常见的传播者。虎蚊通过贸易传播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从而导致了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疾病的传播。
科学家指出,虽然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跟入侵物种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但它们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进而促成了大流行的发生。
即使是重新出现的“本土”疾病的传播模式如西非的埃博拉也跟入侵物种的传播模式相似。
这篇论文的结论是,生物安全是防止入侵物种和传染病在人类中传播的关键,另外它还呼吁医学科学家和生态学家共同努力以更多地去了解这两者。
该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Estación Biológica de Doñana研究人员Montserrat Vilà教授表示:“像COVID-19这样的流行病和生物入侵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它们往往被相同的全球变化驱动因素联系在一起并且呈现出相似的特征......鉴于全球新出现的传染性病原体和生物入侵的比率不断上升以及新冠病毒导致的持续全球健康危机,对综合和跨学科方法来实现生物安全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05
医疗设施不足 印度一男子新冠检测呈阳性:在树上隔离11天
虽然近几日印度疫情有所好转,新增确诊并列不断下降,但是医疗系统仍然压力巨大,而在偏远的农村,情况更是糟糕。据媒体报道,由于印度医疗系统压力巨大,医疗设施不足,一些偏远地区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因无法找到隔离场所,被迫选择在树上进行隔离。
日前,印度媒体《The Print》报道称,特伦甘纳邦一名18岁男子在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后,因无法找到合适的隔离设施,最终无奈选择在家旁边的一棵树上隔离了11天。
据悉,该男子名叫希瓦,在5月4日病毒检测后呈阳性,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按照规定应该进行隔离。
遗憾的是,希瓦所居住的村庄附近并没有合适的医疗机构,该村庄周围最近的一处卫生中心还在5公里外,而最近的医院也相距有大约30公里之远。
此外,希瓦家里只有一间屋子里,并没有多余的屋子让其进行隔离,无奈只能选择在家旁边的一颗树上进行隔离。而希瓦的家人则每天用绳索和水桶给他运送食物等生活物品。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厕所,希瓦上厕所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他只能选择在日落后村子里的人都回家了,独自前往野外进行方便。
庆幸的是,希瓦在树上隔离了11天后,被转移至一处距家7公里的隔离中心。随后再次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时,结果已经呈阴性。
值得一提的是,希瓦并非个例,此前已经有数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需要自己寻找隔离设施。为此,一些村民不得不自己搭建临时小屋,甚至在家中厕所进行隔离。
由于不断收到村民的投诉,当地政府已将一处旅行社临时改为了隔离中心。
06
欧洲大型科技展IFA因“COVID-19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取消2021年的展会
欧洲科技展IFA将不会按计划在9月举行,组织者周三表示,由于 "全球健康的不确定性",今年的展会被迫取消,该展会在正常情况下每年9月在柏林举行,目前仍计划在2022年按计划举行。IFA是欧洲人对美国CES展会的回应,经常被世界上最大的消费技术公司,包括三星、索尼和LG,用作新产品的发布平台。
尽管全球发生了COVID-19大流行,但该展会去年还是以线上线下混合形式举行,一些参展商亲自参加,其他参展商则选择以虚拟方式参加。今年主办方则没有制定这样的计划,展会根本不会进行。
"不幸的是,最新的公共卫生状况发展给每个人的活动计划带来了太多的风险,"Gfu Consumer & Home Electronics GmbH的监事会主席Kai Hillebrandt在一份声明中说。"现在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现在任何人都几乎不可能负责任地计划参加任何贸易展。"
柏林展览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埃克尼格(Martin Ecknig)补充说,取消展会的决定并不是轻率的,但最终是 "不可避免的"。选择不举办IFA 2021展会是因为疫苗的推出和国际旅行的恢复并没有按照组织者希望的速度进行。
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的移动行业展会MWC仍计划于下个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