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2%的“超级传播者”携带90%的COVID-19病毒
印度为10万人建疫苗中心:遗憾无人接种
研究发现男性的低睾丸激素水平与更严重的COVID-19病情有关
美医护人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调查中报告了不安全的工作环境
CDC数据显示:50%的美国成年人已经“完全接种”COVID-19疫苗
研究人员首次报告年轻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血栓导致中风的病例
真实数据显示:尽管有COVID-19疫苗仍需要进行社会疏导
马来西亚新增确诊病例比例大幅增加 已超越印度
新成像技术可帮助发现长期新冠患者的隐性肺损伤
研究称气味嗅探犬能准确识别感染COVID-19病毒的人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74亿例,5月26日全国新冠疫苗接种量达2000.9万剂次 创世界纪录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研究称2%的“超级传播者”携带90%的COVID-19病毒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对7.2万多份测试样本进行的一项新分析表明,少数具有超标病毒负荷的 “超级携带者”可能是大部分COVID-19病毒传播的原因,而大约一半的感染者在诊断时根本不具有传染性。
第二项相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病毒载量,即一个人携带的病毒颗粒的数量,驱动着传染的想法。该研究发现,在住在宿舍的大学生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检测结果呈阳性,并感染了他们的室友。而他们携带的病毒量比那些没有传播病毒的人高出近七倍。
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第一项研究的资深作者Sara Sawyer说:“这些研究的启示是,大多数COVID患者不会让其他人生病,但少数人却让很多人生病。如果你在晚餐时没有一个病毒的超级携带者坐在你附近,你可能会没事。但如果你碰到了,你就不走运了。这是一个轮盘游戏,所以你必须继续小心。”
对于这些研究(迄今为止最大的研究无症状人的趋势的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8月17日至11月25日期间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学生和一些教职员工那里收集的唾液样本。
宿舍楼的无症状学生被要求每周进行检测,使用一种免费的、基于唾液的高敏感度筛查测试,称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它可以检测和量化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遗传物质。
秋季,在从无症状人群中采集的72500份样本中,发现了1405个COVID-19病例。Sawyer表示:“这些样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来自没有症状的受感染者--所有这些看似健康的人的快照,你认为它是安全的。”
超级携带者=超级传播
Sawyer和她的团队量化了这些样本中每个样本所包含的病毒颗粒或病毒体的数量,将其绘制出来,并与住院病人的样本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模式。首先,无症状样本中的病毒负荷分布与有高度症状的病人的病毒负荷分布没有区别。
Sawyer表示:“这意味着症状很少能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其中一些无症状的人携带的病毒量与在医院病床上插着COVID的人一样高。”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所有COVID阳性者中仅有2%携带90%的循环病毒。一个携带量最高的学生携带了5%。
同时,大约一半的阳性者的病毒量非常低(低于每毫米106个病毒),他们可能不再携带活病毒--相反,他们可能只是从正在修复的组织中脱落的病毒碎片。因此,他们可能没有传染性。
“这提供了另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你不一定需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处理的超级敏感测试,”研究共同作者、生物前沿研究所主任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调查员Roy Parker说。“即使是更快但不太敏感的测试也能发现所有有传染性的人。”
有预防措施的宿舍生活仍然安全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相同的样本来探索一个室友感染另一个室友的频率。总共有1058名住在宿舍的学生测试呈阳性,占人口的16.5%。
单人房的学生被感染的可能性约为一半。但这并不是因为病毒在室友之间传播。以前的研究表明,独居的学生往往有较少的社会接触。
事实上,只有20%的受感染学生--那些病毒负荷明显较高的学生--将病毒传染给了他们的室友。值得注意的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在允许学生在秋季有室友的同时,要求被诊断出患有COVID-19的学生搬到专门的隔离宿舍住10天。但是,通过筛查被标记的学生可能需要时间来获得后续诊断,得到通知并搬出。
“人们可能会认为,在隔离前与另一名学生同住较长时间的学生会更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们的室友,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影响,”研究主要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COVID科学主任Kristen Bjorkman说。
她说,这并不意味着隔离对病毒的传播完全没有影响,但它确实为那些想和其他人一起生活但担心安全的人提供了一线乐观的消息。她表示:“这对我们和其他大学来说都很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可以继续提供校内住房和室友合住。”
这些发现也可能为那些收到COVID-19阳性测试并对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人感到担忧的人提供安慰。Bjorkman表示:“人们对此感到很内疚,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得到一个阳性测试并不保证你会感染你的亲人或室友。”
这两篇论文都还没有在同行评议的杂志上发表。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快速联系那些高病毒载量的人可能是谨慎的,并鼓励他们迅速进行隔离。Bjorkman表示:“这对防止大规模爆发可能有很大帮助。”
02
印度为10万人建疫苗中心:遗憾无人接种
5月26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在印度西部城镇帕尔加尔,一座为当地10万村民建立的疫苗接种中心,没有一个人来打疫苗。关于疫苗的谣言在印度农村地区散布,许多人认为不打疫苗反而更安全。有村民告诉记者:打了疫苗会手脚发痒,身体疼痛,还是不打比较好。还有村民说:许多人害怕打疫苗,他们觉得打了可能会死。
由于印度国内疫苗接种率不高,新冠疫情呈现了蔓延趋势。
在印度中央邦苏斯内尔镇,许多新冠肺炎患者不得不在大树下的空地上接受治疗;在北方邦一些村落,由于信息闭塞,许多人误把感染新冠当作流感。一位官员称那里新冠感染率可能是印度全国最高的,最近几周几乎每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人确诊感染。
医疗专家表示,由于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不足,加之民众对于新冠肺炎的感染症状缺乏认识,印度的新冠肺炎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比官方报告的数字高出五到十倍。
此外,印度的公共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而在印度总计13亿人口当中,有近三分之一严重依赖公共医疗系统,这让印度的抗疫形势雪上加霜。
03
研究发现男性的低睾丸激素水平与更严重的COVID-19病情有关
一项追踪住院的COVID-19患者的睾丸激素水平的新研究发现,男性的低水平激素与严重的疾病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这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说明为什么与女性相比,男性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
在这一流行病的早期,中国最先出现的流行病学观察结果之一是,男性似乎比女性遭受更严重的疾病。2020年年底发表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证实了这些早期的猜测。虽然男性和女性在COVID-19的一般感染率上没有差异,但男性需要重症监护治疗的可能性几乎是女性的三倍,而且死亡的风险更大。
解释这种疾病严重程度的奇怪性别偏见的一个早期假设是,睾丸激素会增加一个人的住院和死亡风险。这是基于睾丸激素可以抑制一个人的免疫反应的知识,所以怀疑高睾丸激素水平是导致男性疾病结果恶化的原因似乎是合理的。甚至有临床试验测试降低睾丸激素的药物作为COVID-19患者的治疗方法。
现在一项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有力的见解,研究了142名COVID-19患者的循环睾丸激素水平,并报告说低睾丸激素水平与男性疾病结果的恶化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测量了患者入院时的睾酮水平,以及住院期间的其他几个点。随着男性患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们的睾丸激素水平持续下降。事实上,低睾酮水平可以有效地预测哪些病人会在随后的日子里病情恶化。
这项新研究的高级作者Abhinav Diwan说:“在大流行期间,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睾丸激素是不好的。但我们发现男性的情况正好相反。如果一个男性在第一次来到医院时睾丸激素水平较低,那么他患严重COVID-19的风险--意味着他需要重症监护或面临死亡的风险--与拥有更多循环睾丸激素的男人相比要高得多。而如果在住院期间睾酮水平进一步下降,风险就会增加。”
迄今为止,研究的一个主要局限性是,这些将低睾酮和COVID-19严重程度联系起来的研究都是在入院时初步测量激素水平。因此,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男性在病毒感染之前是否有低睾酮水平,或者这些浓度是否随着疾病的发展而迅速下降。
Diwan呼吁对这一主题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帮助回答这一问题和其他问题,包括睾丸激素替代疗法是否能帮助男性在急性疾病后的恢复过程。在短期内,研究人员敦促接受涉及降低睾丸激素水平的荷尔蒙治疗的受试者谨慎行事。
“我们现在正在调查性激素和Long COVID-19的心血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当症状持续多月时,”Diwan补充说。“我们还对从COVID-19康复的男性,包括那些Long COVID-19患者,是否可能从睾丸激素治疗中获益感兴趣。这种疗法已被用于性激素水平低的男性,因此可能值得研究类似的方法是否能帮助男性COVID-19幸存者康复。”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0135
04
美医护人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调查中报告了不安全的工作环境
一份新的报告总结了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对全美一线医护人员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的结果,发现许多人报告了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因向雇主表达他们的关切而遭到报复。这项调查由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工作人员和学生研究人员于2020年5月发起,提供了在大流行期间为数百万美国人提供护理的一线医护人员的经验。
乔治·华盛顿大学环境和职业健康教授、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前局长David Michaels说:“这项调查让一直在COVID-19前线的美国医护人员发出了声音。医护人员拥有关于这种大流行病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份报告提供的建议可以帮助美国在现在和将来保持稳定的发展。”
美国有1800多万名卫生保健工作者,那些处于大流行病前线的人对应该如何防止未来接触病毒和其他问题有很多话要说。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在线调查,以更好地了解医护人员的经验,包括有关工作条件和安全相关问题。
来自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大约1200名医护人员参加了调查,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从2020年5月初到2020年6月底的两个月期间收集的数据。
在调查答复中反复提到以下问题:
对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感到沮丧,特别是未能获得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
因向雇主表达他们的安全问题而遭到报复,有时甚至被欺负。
认为雇主将医院的利润置于员工的安全之上,创造了一个不健康的工作环境,使工人感到被贬低和被威胁。
许多调查对象是护士,大多数人在医院环境中工作。对于安全问题,许多医护人员提到在大流行病的早期缺乏个人防护设备。受访者还说,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如果他们说出自己的担忧,就会失去工作,他们还对不断变化的雇主和国家指导方针表示沮丧。
报告的主要作者Nathan L. McCray说:“对调查的回应包含了重要的见解,这些见解不能仅仅从统计数据中收集。员工们表达了在大流行的头几个月里的一系列经历,包括那些积极的和其他令人痛苦的经历。”McCray在担任乔治·华盛顿大学米尔肯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助理时参与了该报告。
例如,一些员工报告说,他们的雇主已经采取措施为他们提供了保持安全所需的保护性设备,而其他人则描述了他们被贬低或被视为可有可无。还有人说他们害怕生病或把病毒带回家给脆弱的家庭成员。
“这项调查是匿名的,医护人员说他们很感谢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分享他们的担忧,”乔治·华盛顿大学米尔肯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的副研究员和博士生以及主要作者Brenda M. Trejo Rosas说。"我们的报告揭露了工作环境中权力动态的影响。"
该调查还向一线医护人员询问了他们在调查中描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医护人员强调需要改善沟通和基于科学证据的工人保护政策。
他们还建议联邦政府加强并增加国家个人防护设备的储备。他们说,这样的储备将帮助国家更好地准备应对下一波的大流行或未来的大流行。
此外,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呼吁雇主尊重他们,并要求获得劳动权利,如休息时间、心理健康护理和对欺凌或报复的零容忍。
05
CDC数据显示:50%的美国成年人已经“完全接种”COVID-19疫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25日,美国18岁以上的人中有50%已经“完全接种”了COVID-19疫苗。CDC的数据还显示,近62%的成年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CNN报道称,美国25个州及华盛顿特区,已经有50%的成年人完全接种了疫苗。
CDC指出,其COVID数据追踪器中的数据 “如果显示人们在不同的日子里接种了两剂”Moderna或辉瑞疫苗或单剂强生公司的一针疫苗,就被算作“完全接种”。
重要的是要指出,该机构还表示,民众需要在最后一剂后等待两周才能得到充分保护。CDC还强调,有健康问题的人或正在服用免疫力减弱药物的人在这时可能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应该咨询他们的医生。
CDC在一份声明中说,数据追踪器对完全接种的定义“是指接种最后一剂疫苗的时间,而不是指个人在接种最后一剂疫苗后达到两周的时间”。
这50%的里程碑是在Moderna宣布其疫苗对12岁及以上儿童有效,并预计在6月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申请紧急使用批准的同一天发生的。辉瑞公司的疫苗已获批准,并被CDC推荐用于12岁的孩子。
CDC此前发布了针对接种疫苗的人群的新口罩指南,大约两周后,许多州和城市放松了COVID-19防疫限制措施。
06
研究人员首次报告年轻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血栓导致中风的病例
动脉中的血块(动脉血栓)是导致中风(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神经病学神经外科与精神病学杂志》在线发表的英国中风专家的一封信中,首次详细报告了接受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的年轻成年人的情况。
虽然以前曾报道过接种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后出现血凝块的罕见病例,但这些都影响了静脉,最具体的是脑部静脉(脑静脉窦)。经历过这种不寻常形式的中风(脑静脉窦血栓)的人也有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体--有助于形成血栓的蛋白质。
最常见的中风形式,即血凝块发生在向大脑供血的动脉中(缺血性中风),以前在接种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血栓形成的表现特征中没有被描述过,但这封信的作者详细报告了三个案例。
在所有病例中,缺血性中风都与大动脉(包括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阻塞有关,两名患者还有涉及门静脉和脑静脉系统的静脉血栓。所有三个人都有极低的血小板计数,确认有抗PF4抗体,以及D-二聚体升高(也与凝血有关)。
第一位患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在接种疫苗6天后,她的右侧和眼睛周围出现了间歇性的头痛。五天后,她醒来时感到昏昏欲睡,左脸、胳膊和腿都很无力。影像学检查显示,右脑中动脉堵塞并有脑梗塞,右门静脉血栓形成。她接受了脑部手术以降低颅内压力,进行了血浆清除和置换,并接受了抗凝血药物磺达肝癸钠治疗,但不幸去世。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在接种疫苗12天后出现了头痛、意识模糊、左臂无力和左侧视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几条血管堵塞,包括两条颈动脉(大脑半球的主要血液供应)、供应心脏和肺部的动脉(肺栓塞)和左横窦(脑静脉窦之一)。在清除和置换血浆以及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后,她的血小板计数增加。随后,她被给予磺达肝癸钠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第三位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男子,在接种疫苗3周后出现了说话和理解语言的问题(失语)。影像学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有血块,但没有证据表明脑静脉窦有血块。他接受了血小板和血浆输注,以及磺达肝癸钠治疗,目前情况仍然稳定。
研究主要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皇后广场神经病学研究所中风研究中心的David Werring教授说,所描述的病例表明,除了脑静脉血栓外,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TT)也能导致血块堵塞供应大脑的动脉,引起缺血性中风。
“接种(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缺血性中风的年轻患者应紧急评估VITT,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抗PF4抗体),并由多学科团队(血液科、神经科、中风科、神经外科)管理,以便快速获得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网络甲泼尼龙、血浆注射和非肝素抗凝剂,例如磺达肝癸钠、阿加曲班或直接口服抗凝剂,” 作者说。
剑桥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Hugh Markus教授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这份报告强调,免疫介导的凝血病也可以引起动脉血栓,包括缺血性中风,尽管静脉血栓,特别是脑静脉窦血栓似乎更频繁。”
他补充说:“在目前的COVID-19疫苗接种期间,需要有高度的怀疑指数来识别疫苗接种后的血栓发作。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副作用是罕见的,比与COVID-19感染本身相关的脑静脉血栓和缺血性中风都要少得多。”
07
真实数据显示:尽管有COVID-19疫苗仍需要进行社会疏导
来自雷克雅未克大学、里昂大学、南丹麦大学和那不勒斯联邦第二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仅靠目前的疫苗接种计划对阻止美国第二波COVID-19疫情的效果有限,该研究今天(2021年5月24日)发表在自然集团杂志《科学报告》上。
研究结果表明,严格的社会疏导和其他非药物方法仍然是必要的,这可以结束美国正在进行的第二波疫情并防止新的问题产生。
该研究将现实世界中的人类流动数据输入到一个数学模型中,该模型曾被用来预测美国的第二波COVID-19疫情。作为美国地区间一般人类流动性的代理,作者使用了来自OpenSky网络的数据,这是一个非营利性协会,为研究目的提供真实世界的空中交通管制数据的开放访问。作者之前开发的数学模型,首先使用第一波大流行的进展数据进行了测试和校准。在这里,他们将该模型部署在飞行控制数据上,结果表明鉴于美国目前的流动率和疫苗接种率,仅靠疫苗接种运动是无法阻止正在进行的感染浪潮的。
雷克雅未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Anna Sigridur Islind博士和Maria Oskarsdottir博士领导了OpenSky数据的工作。"我们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在美国需要对社会疏导和其他非药物方法继续保持警惕,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性接种疫苗,而且从接种疫苗到产生免疫力有相当长的时间差,"Islind博士说。
"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使用与大流行病有关的人类流动性的真实世界数据的重要性,并为公共卫生战略提供信息。这在像COVID这样复杂的大流行病中尤其重要,而且这种大流行病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是不均衡的,在疫苗接种率、社会疏远条例和其他措施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Oskarsdottir博士补充说:"飞行控制数据非常有用,因为它包括关于州际旅行率的真实世界信息,因此对大规模的人类流动提供了宝贵的更广泛的看法。
08
马来西亚新增确诊病例比例大幅增加 已超越印度
近期,随着印度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到来,让其成为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同样,马来西亚近日疫情也开始失控,新增确诊病例正在呈指数级上升。据外媒报道,来自“Our World in Data”的数据显示,随着近日马来西亚每日确诊新增病例的快速增加,其单日每百万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已经超过印度。
自今年4月以来,印度迎来了第二波新冠疫情,这也导致新增确诊病例大幅增加,每天有数十万人病毒检测呈阳性。虽然与印度的相比,马来西亚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仅有数千人,但是如果按照比例计算,已经超过印度。
来自“Our World in Data”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周二公布的7天滚动报告显示,每百万人中有205.1例病例,而印度为150.4例。马来西亚的人口约为3200万,远小于印度的近14亿人口。
不过,这并不是马来西亚第一次在这一指标上超过印度。数据显示,去年11月15日至今年3月27日期间,马来西亚每百万人的每日新增病例也高于印度。
马来西亚卫生部数据显示,该国周三报告的冠状病毒病例创下历史新高,新增7478例,累计感染人数超过533300人。截止周二,已经有超过2300人死亡,700名重症患者。
随着马来西亚疫情持续恶化,5月24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官网将马来西亚列入疫情最严重的第4级警戒国家,并建议美国公民避免到访马来西亚。
09
新成像技术可帮助发现长期新冠患者的隐性肺损伤
一种新型影像技术能够检测到长期新冠对患者的肺损伤情况。由于这种损伤在标准的MRI或CT扫描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检测出这种肺功能减弱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在长期新冠患者中所看到的持续呼吸障碍。
长期新冠现象现在仍旧是一个谜,研究人员才刚刚开始掌握这种新冠病毒感染的长期影响。疲劳和呼吸困难是COVID-19患者出院后最常见的两种长期症状。然而,标准的MRI和CT扫描往往提供的都是正常的健康结果,这使得许多临床医生无法从经验上解释这些患者的症状。
英国正在进行的一项名为PHOSP-COVID的研正在密切跟踪大量住院后数月的患者,该研究的一个小部门正在调查该队列中的长期肺部问题。
这项研究使用了一种叫做超极化氙MRI (129Xe MRI)的新型成像技术。这项技术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肺功能和气体进入血液的详细信息。
谢菲尔德大学影像部主任Jim Wild表示:“尽管肺部在CT扫描上通常看起来正常,但由于COVID-19对肺部的长期影响,129Xe MRI能够精确定位肺部的吸氧生理受损部位。”
这项研究规模较小,只有9名长期新冠患者的扫描,平均在住院后6个月左右。不过所有9名受试者均报告持续呼吸困难,但他们的肺部CT扫描均表现正常。
从事这项新研究的放射科Fergus Gleeson表示:“我们使用超极化氙气磁共振成像进行的后续扫描发现,正常扫描中看不到的异常确实存在,这些异常阻止氧气进入血液,而氧气本来应该进入肺的所有部位。”
这项革命性的成像技术为长期新冠患者提供了一些肺部损伤的初步经验迹象,其证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疑病症。这些发现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监测肺损伤的有用方法。
另外Gleeson还补充道:“在充分理解新冠感染后肺部损伤的本质之前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些发现是牛津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临床-学术合作的成果,是了解长期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的重要一步,这反过来将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10
研究称气味嗅探犬能准确识别感染COVID-19病毒的人
在最近发表在《骨科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收集了以前发表的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使用气味嗅探犬来筛查COVID-19病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想法。研究人员报告说,犬类气味检测研究报告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体成功率与标准RT-PCR和抗原检测程序相当或更好。
这些发现表明,气味嗅探犬很可能被用来有效地筛查和识别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学校、大学、机场,甚至体育赛事和音乐会等大型公众集会中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Tommy Dickey博士说:“这对可能是COVID-19病毒携带者、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个人进行准确和快速的筛查,对于减缓和限制感染的传播仍然非常重要。这些初步研究表明,使用医疗气味嗅探犬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
已被记录的成功检测疾病案例
狗可以感知广泛的分子,这种能力被用于搜索和识别具有个别化学成分和气味的疾病。利用吸入的空气分子和微粒,狗可以检测到来自剥落的皮肤或毛发细胞、血液、呼吸、唾液、汗液、眼泪、鼻粘液、尿液、精液或粪便的人类气味分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VOCs)。由于气味挥之不去,狗可以保持一个复杂分子的气味的“历史图书馆”。
“使用狗来检测癌症、糖尿病、疟疾、帕金森病等医疗条件和疾病的背后科学和功效已经被记录下来,”Heather Junqueira说。“这些新的研究为额外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以确定它们大规模检测COVID-19的能力。”
合格的研究
对于他们的评论,作者评估了四项最近的研究,分析了气味嗅探犬在识别与COVID-19相关的VOC方面的成功。首先,他们描述了一个来自法国和黎巴嫩的合作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用8只狗进行了测试,这些狗以前接受过检测爆炸物和结肠癌的训练。
这些狗独立地接受了棉质或羊毛纱布样本,这些样本被来自不同医院的198名人类腋下的汗水浸泡过。虽然COVID-19病毒本身没有气味,但研究人员假设由此产生的感染会产生新陈代谢的变化,从而导致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汗味,可以被狗检测出来。
这些狗被训练成只坐在一个装有样品罐的盒子里的COVID-19阳性样品前。经过四天使用COVID-19样本的训练,狗的成功率在83%和100%之间。
唾液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
在作者描述的另一项研究中,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研究,以确定先前训练的嗅探犬是否能成功地检测出COVID-19病毒的存在。研究人员对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训练,以检测从受感染病人身上采集的唾液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样本中的COVID-19病毒。
每条狗、其驯养者和观察研究的人都被蒙住眼睛。每只狗在气味孔中“嗅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阳性和阴性样本的位置,都被自动记录下来,并通过时间戳视频分析进行验证,这使整个过程自动化,减少了训练员的干扰。
从1012个自动样品展示中得出的结果显示,总体平均检测率为94%。157个正确的阳性指示,792个正确的阴性拒绝,33个假阳性指示,30个假阴性指示。有趣的是,该团队报告说,在使用唾液样本和气管分泌物样本之间,检测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
虽然该试点研究有局限性--特别是阳性样本仅来自受严重影响的住院COVID-19患者,而阴性样本来自没有呼吸道感染迹象的健康人,但本研究的作者认为这些结果令人鼓舞。
对其他研究的支持
哥伦比亚的一个团队所做的第三项研究测试了6只训练有素的不同品种和混合品种的嗅探犬,以开发一种筛查方法,在可能没有症状、有症状前或有症状的人身上检测COVID-19。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装置,使经过气味训练的狗安全地接触从COVID-19阳性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收集的VOC样本,他们的详细研究分3个阶段进行,第三阶段正在进行。
“在6000个样本中,狗的表现(在该研究中)导致了95.5%的敏感性和99.6%的选择性,"Dickey说。“不同类型的狗的高成功率表明,一系列的品种或混合品种可能被训练来有效地筛查COVID-19。”
挑战依然存在
Junqueira表示:“最近报道的和正在进行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然而,在广泛实施气味嗅探犬来识别和筛查COVID-19之前,仍有一些挑战需要考虑。尽管如此,该研究支持在机场和体育赛事等场所使用气味嗅探犬进行COVID-19筛查试点研究。”
作者希望,他们的研究综述提出了关于广泛运用训练有素的嗅探犬对COVID-19感染者进行筛查的潜力的最新信息和观点,可以用来协助未来研究的发展和筛查计划的实施,以有利于预防医学研究。
11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74亿例,5月26日全国新冠疫苗接种量达2000.9万剂次 创世界纪录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5月26日16时48分(北京时间5月26日22时48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7492769例,累计死亡病例3482907例。26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461347例,死亡病例新增10628例。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截至2021年5月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6672.3万剂次。5月26日,全国新冠疫苗单日接种量达2000.9万剂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一数字已经创造了世界疫苗接种史上单日接种量最高纪录。
5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召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全球疫情仍在大流行阶段,近期辽宁、安徽等地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防控之弦必须时刻紧绷。会议提出“要实行挂图作战,全面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能力,做好接种组织实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为了早日搭建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不少省份已按照国家指导组的要求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做到日调度、日计划,统筹疫苗分配。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