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新冠病毒】科学家们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致命弱点”;科学家推算出累计感染1.7亿多人的新冠病毒的总重量:0.22到22磅之间




科学家们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致命弱点”
科学家推算出累计感染1.7亿多人的新冠病毒的总重量:0.22到22磅之间
旅客自称是新冠患者致飞机返航:核酸检测阴性 或涉人为制造恐慌
Google将很快向美国卫生官员展示区域性疫苗接种相关搜索趋势
印度报告单日有超过6000人死于新冠 创下历史新高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科学家们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致命弱点”
近日科学家们发现,SARS-CoV-2基因组的一个独特特征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是COVID-19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病毒需要被感染细胞的资源来复制,然后感染更多的细胞,并转移到其他个体。病毒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病毒RNA基因组中的“指令”生产新的病毒蛋白。按照这些构建计划,细胞自身的蛋白质“合成机器”——核糖体,生产病毒蛋白质。

在没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核糖体以严格规定的步骤沿着RNA移动,每次读取RNA的三个字母。这三个字母的代码定义了正在连接到成长中的蛋白质的相应氨基酸。几乎从未发生过核糖体向前或向后滑动一个或两个RNA字母,而不是按照常规的三字母步骤进行。当核糖体发生这种滑动时,它被称为 "帧移",并导致对遗传密码的不正确解读。
在我们的细胞中几乎从未发生过“移码”现象。它将导致细胞蛋白功能失调;然而,某些病毒,如冠状病毒和艾滋病毒,依赖于“移码”事件来调节病毒蛋白的水平。例如,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严重依赖由病毒RNA中一个不寻常的、复杂的折叠所促进的“移码”。

因此,由于“移码”对病毒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几乎从未在我们的生物体内发生过,任何通过靶向这种RNA折叠来抑制“移码”的化合物都有可能成为抗感染的药物。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病毒RNA如何与核糖体相互作用以促进“移码”的信息,这对药物开发很重要。
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伯尔尼大学、洛桑大学(瑞士)和科克大学(爱尔兰)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揭示了病毒基因组和核糖体在框架转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们的成果刚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利用复杂的生化实验,研究人员成功地在SARS-CoV-2 RNA基因组的“移码”部位捕获了核糖体。然后他们可以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研究这个分子复合物。
研究结果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子描述,并揭示了一些未曾预料到的新特征。“移码”事件导致通常动态的核糖体机器采取紧张的构象,这有助于提供哺乳动物核糖体的最清晰和最准确的图像之一,在读取病毒基因组信息的“移码”过程中被可视化。研究人员随后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对他们的结构性发现进行了跟踪,包括探索如何用化学化合物锁定这一过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教授、该研究的共同作者Nenad Ban强调说:“这里提出的关于SARS-CoV-2的结果也将有助于理解其他RNA病毒的移码机制。”

SARS-CoV-2对这种核糖体“移码”事件的依赖可以用来开发抗病毒药物。以前的研究报告说,有几种化合物能够抑制冠状病毒的“移码”,然而,这项研究现在提供了关于这些化合物对感染细胞中SARS-CoV-2水平的影响。
在他们的实验中,两种化合物都将病毒复制大量减少,并且对被处理的细胞没有毒性。然而,这两种化合物中的一种是通过抑制核糖体移架来减少病毒复制的,而另一种则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
尽管这些化合物目前不足以用作治疗药物,但这项研究表明,抑制核糖体“移码”对病毒复制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为开发更好的化合物铺平了道路。由于所有冠状病毒都依赖于这种保守的“移码”机制,针对这一过程的药物甚至可能有助于治疗更多的冠状病毒感染。“我们未来的工作将侧重于了解抑制病毒移码的细胞防御机制,因为这可能有助于开发具有类似活性的小化合物,”Ban 说。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5/12/science.abf3546
02
科学家推算出累计感染1.7亿多人的新冠病毒的总重量:0.22到22磅之间
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7亿人,死亡人数超过370万人。如此多的感染者,那么如果将所有新冠病毒集中在一起重量是多少呢?有科学家进行了计算。据外媒报道,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计算了全球新冠病毒的重量,大约在0.22到22磅(约0.1到10千克)之间。

想要计算出新冠病毒的总重量,首先需要确定每个感染者身上能够携带多少病毒。为此,研究人员在恒河猴上进行了试验,从而计算出新冠病毒在高峰期时,在肺、扁桃体、淋巴结等器官中的数量。
在得出恒河猴每克组织中的病毒粒子数量后,乘以人体组织的数量,最终计算得出了人体组织中病毒粒子的数量。再利用每个粒子的质量和估计的粒子数,他们计算出每个人在感染高峰期大约携带1微克到10微克的病毒粒子。
研究人员表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任何时期都有大约100万到1000万名的确诊患者,而每个感染者高峰期的病毒粒子大约为100亿到1000亿个,照此计算,全球所有新冠病毒粒子的总重量大约在0.22到22磅之间。
此外,通过计算出的这些数据,研究人员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在人体内感染过程,比如有多少细胞被感染,以及人体内产生的病毒颗粒数量与病毒进化速度的比较。
03
旅客自称是新冠患者致飞机返航:核酸检测阴性 或涉人为制造恐慌
6月9日,网传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旅客声称自己是新冠患者,造成飞机滑出后返航。9日晚,极目新闻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确有此事,但该乘客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浦东人民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证实,该旅客核酸检测结果的确是阴性,但仍处于隔离中,还将作进一步检查。
有律师表示,若该乘客明知自己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并未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为造成恐慌或者达成其他目,谎称自己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之规定,该乘客面临拘留及罚款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话或涉嫌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罪。如造成他人、航司或机场的经济损失,还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最后,机场方面也表示,该乘客核酸检测阴性,为保险起见其仍在浦东人民医院隔离,其他情况还在调查中,目前机场运营正常。
04
Google将很快向美国卫生官员展示区域性疫苗接种相关搜索趋势
科技公司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更新他们的工具和技术,以帮助疫苗的分发,并向公众提供方便的相关信息。Google周三宣布,它将很快发布新的工具来进一步加强这一过程。

Google将首先为美国公共卫生官员提供COVID-19疫苗接种搜索洞察工具。这是为了回应卫生当局希望获得有关他们当地社区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的数据,以加快和简化疫苗接种过程。这个工具通过显示三个类别的搜索趋势来满足这一需求:所有的疫苗信息,表示打算接种疫苗的搜索,以及关于安全和副作用的搜索。这些趋势将以县或邮政编码为单位,每周更新一次。
Google强调,用户的隐私不会受到侵犯,因为该工具将利用不同的隐私来增加数据的噪音,而不会明显影响其整体质量。因此,所有数据都将在用户层面上进行匿名处理,并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汇总,即使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是可能的,但单个地区的搜索查询数量却不是。
其次,Google将与Ariadne实验室合作,为其提供数据以开发Vaccine Equity Planner工具,该工具将结合各种来源的数据,以显示人们难以获得疫苗的地区。Google的COVID-19疫苗接种机会数据集,从地图相关的API中收集数据,正被用于这个工具中。Google再次强调,这个数据集不包含用户数据。人们可以在GitHub上查看这个公共数据集。
该公司表示,尽管这两个工具目前只在美国提供英文版本,但在咨询了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官员的反馈后,它将决定是否将其扩展到全球。
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health/new-tools-support-vaccine-access-and-distribution/
05
印度报告单日有超过6000人死于新冠 创下历史新高
周四,印度报告的单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有超过6000人死于该疾病。这超过了美国今年报告的单日新冠死亡人数的记录。

印度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在24小时内该国有6148例与Covid-19有关的死亡病例(包括比哈尔邦此前未统计的3951例),同时单日报告的新增病例连续第三天保持在10万例以下。
据路透社报道,在印度最贫穷的邦之一——比哈尔邦周三将其与Covid-19有关的总死亡人数从约5400人修改为超过9400人后,死亡人数上升,其中包括在家中或私人医院死亡的人。
印度正在与始于2月并在4月和5月初加速的破坏性第二波疫情作斗争,这使该国的医疗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患者家属在病床、氧气和药物短缺的情况下挣扎求助,而许多医生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者则屈服于该疾病。虽然病例在5月初达到顶峰,但政府官员对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袭击该国的第三波疫情敲响了警钟。

专家们说,加强疫苗接种计划是印度的未来之路,既能使其经济摆脱Covid-19危机,又能减轻第三波疫情的影响。但1月份开始的疫苗推广工作面临着包括疫苗短缺在内的问题,导致印度迄今为止只有不到5%的人口接种了两剂疫苗。
印度政府估计,由于更多候选疫苗有望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到12月可能会有超过20亿剂的疫苗。印度总理莫迪本周表示,印度将向所有成年人免费提供Covid-19疫苗。
自去年大流行开始以来,印度已经报告了超过2900万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超过35.3万例。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