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疾控专家马会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疫情存在冷链引入病毒可能
多地取消变相与国家规定自愿原则不符的强制接种新冠疫苗政策
南非科学家称已发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体,命名为“C.1.2”
研究发现Long COVID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COVID-19抗体研究强调接种第二剂疫苗的重要性
研究称用来对抗动物肿瘤的药物可能对治疗COVID-19有效
研究发现患过一次新冠人群获得的免疫力比疫苗大得多
被官方叫停后美国仍有医生建议用兽药治疗新冠肺炎
新的研究发现了COVID-19死亡的可能驱动因素 这推翻了以前的理论
国产mRNA疫苗获墨西哥、印尼临床III期临床试验批件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中疾控专家马会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疫情存在冷链引入病毒可能
长期以来,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和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发一样是各国研究的重中之重,追踪溯源,可以有效阻断病毒再次爆发,也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政治武器。位于中国武汉的P4生物实验室和美国马里兰州的德特里克堡军方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
长期以来,在中国,一些敏感的网友把疑点放在了武汉2019年军运会时美国选手不同往常的表现上。中国民众认为,这都可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投毒事件,病毒流行早期,新冠病毒更容易感染东亚人的报道层出不穷,同时病毒发生在九省通衢的中国板块中心武汉,发生在军运会后和春节前夕,一切太过巧合。随后,2019年12月8日,中国通报了第一个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后在进行的流行病溯源中,有证据显示2019年11月甚至更早到10月,新冠病毒就已经开始小范围的人际传播。
除投毒说外,在中国还有另一种推断,病毒在早前已在美国出现,并通过航空旅行从美国传入中国。不过这个假说存在很多漏洞,假设病毒存在于自然,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自然传入中国,那么在美国和全球各地必然已经出现了相当范围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而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应为早期爆发的城市。不过该推断也有人用西班牙流感做对比,一些人人认为西班牙流感时期美国人口密度,以及全球一体化远不如今天,所以在那个时代相对闭塞的平民交流环境下病毒是可能从美国出现而在另一个国家爆发。
最近几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表示,2020年发生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由冷链产品引入病毒的可能。
马会来说,2020年,中国迅速阻断以武汉为主战场的新冠疫情本土传播,在取得了武汉和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后,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到了去年的6月份和7月份,先后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大连海鲜公司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马会来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疫情分别是在北京市连续56天、大连市连续111天没有出现本土疫情的背景下发生的。
马会来指出,为了查清这两次本土疫情的源头,国家、省、市成立专班,联合开展深入的溯源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对可能的感染来源进行了系统排查,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流向也开展了系统追溯排查。同时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溯源,对确诊病例和检测阳性的冷链产品等开展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综合多项溯源调查证据,均证实了病毒都是从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冷链输入我国。”马会来说。
她还介绍说,在去年10月发生于青岛的新冠疫情,溯源调查不仅再次证明了疫情源头同样是通过境外冷链输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专家还首次从冷链产品的外包装上成功分离出新冠活病毒,成为新冠病毒冷链传播的直接证据。
此后,中国多地发生的数起本土疫情的溯源调查结果也反复证实,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冷链运输途径实现远距离传播,“而且一旦引入到海鲜销售市场或者水产品加工企业等特殊的场所,能够引起本土疫情的暴发”。
此外,2020年上半年,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至少30家大型肉联厂、屠宰场、海鲜加工厂等,发生过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病毒可能通过进口冷链运输、造成感染并导致扩散的共同特征。马会来表示,这些证据进一步表明,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病毒可以通过进口冷链食品等途径,被重新传入没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证据高度提示,2019年末发生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肺炎疫情,存在通过冷链引入病毒的可能。
02
多地取消变相与国家规定自愿原则不符的强制接种新冠疫苗政策
近期,各地时不时出现新冠疫苗强制接种政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贵松撰文认为,依据《疫苗管理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规定,新冠疫苗不属于免疫规划疫苗,而只是二类疫苗。故而,居民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法律义务。国家在接种新冠疫苗问题上,遵循着“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
8月15日,湖北鄂州市鄂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全区12至17岁未成年人和18岁以上无禁忌症人员,从即日起10日内做到“应接全接”。对无故不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纳入个人诚信记录。
8月26日,鄂州市12345称,这一文件已经删除,暂时没有发布新的规定。
8月23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文称:县教育系统要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小手拉大手”活动,中小学生开学报名时采取“1+6+N”形式,即每名学生入学报到时,需持有父母(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共同居住的近亲属新冠疫苗接种证明,否则,不予接收或暂缓入校。
8月26日,该指挥部发文称,叫停这一规定。该规定“与国家规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采取知情自愿原则不一致,我办立即叫停‘小手拉大手’活动,接种新冠疫苗坚持自愿原则。”
截止到8月30日,湖南长沙地铁取消对未接种疫苗人群强制等级措施,湖北鄂州市、十堰市,河南驻马店、吉林省四平等地已取消疫苗强制政策。
03
南非科学家称已发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体,命名为“C.1.2”
南非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体。据了解,新的变体被命名为“C.1.2”。科学家们在一份研究论文中表示,这种变体最早于今年5月在南非的普马兰加省和豪登省被发现,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就位于这两个省。此后,在非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的其他七个国家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病毒。
科学家们表示,病毒变异与病毒传染性增强有关,同时也与病毒逃避抗体的能力增强有关。“之所以强调这一谱系是因为它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突变。”
根据此项研究,变体C.1.2是由C.1演变而来的,后者在2020年中期南非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中占主导地位。
据了解,这项研究由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研究创新和测序平台(简称Krisp)和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发表。
南非科学家在2020年发现了β变体,但该国一直强调,尽管新的变异病毒可能在该国发现,但它们可能起源于其他地方。
04
研究发现Long COVID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牵头撰写的一篇新的评论文章称,日益突出的Long COVID病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明显的生理相似性。研究人员称,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重叠,可以为未来许多种病毒后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0年初,在大流行的几个月后,医生开始注意到一些COVID-19的症状在其他完全康复的病人身上挥之不去。这些症状多种多样,从性功能障碍到膀胱问题都有,但大多数患者都有几个共同特点--疲劳、脑雾和运动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被称为Long COVID,最近在临床上被标记为PASC(感染 SARS-CoV-2病毒的急性长期症状)。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10%至30%的轻度COVID-19患者会出现几个月的挥之不去的症状。高达四分之三的严重住院病人报告有持续的症状。
直到最近,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仍被一些人认为更像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身体疾病。它也被称为肌痛性脑脊髓炎(ME),通常在ME/CFS这个总称下被提及,现在它被普遍接受为一种真正的慢性疾病,然而,它的起源仍然不清楚。
在美国有多达250万人被认为患有ME/CFS。对许多患者来说,这种情况在某种急性病毒感染后迅速出现,出乎意料。
"......许多感染后疲劳的病例都是在急性感染之后出现的,而这些急性感染并不清楚会对心脏、肺部或肾脏造成永久性损害--而且是在没有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的人身上,"ME/CFS研究人员 Anthony Komaroff 和Lucinda Bateman在2021年初发表的一篇Long COVID论文中写道。“特别是在ME/CFS的典型病例中,诱发的‘类似感染性’疾病最常出现的是短暂的感染,或成为永久性的原发性感染,但通常不会产生慢性器官功能障碍(如发生在EB病毒感染者身上)。”
考虑到人们对ME/CFS知之甚少,声称该疾病与 long COVID相同肯定为时过早,但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新文章表明,有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有类似的生物异常。
这篇新文章的主要作者Bindu Paul解释说:“身体对感染和伤害的反应是复杂的,涵盖所有的身体系统。当这种反应处于混乱状态时--即使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会引起疲惫、脑雾、疼痛和其他症状。”
Paul及其同事在文章中指出,COVID-19的急性病例和ME/CFS的患者都显示出所谓的氧化还原失衡的迹象。这种情况涉及活性氧(可能包括自由基)和细胞内抗氧化剂防御机制之间的不平衡。过量的活性氧会损害细胞成分并诱发炎症分子的产生。
文章中提出的假设是,这种氧化还原的不平衡导致系统性炎症和神经炎症,这也是long COVID和ME/CFS中看到的许多症状的原因。研究人员谨慎地指出,这种氧化还原不平衡假说并不是作为两种病症的单一原因提出的,而是为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未来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方向。
“显然,COVID-19引起的对肺部(慢性缺氧)、心脏(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脏(液体和酸碱异常)的永久性损伤可能导致在长COVID-19中看到的一些持续的症状,” Paul和合著者在新文章中写道:“在long COVID和ME/CFS中,其他症状(如疲劳、脑雾)可能是由神经炎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脑灌注减少以及针对神经靶点的自身抗体产生的......”
Paul及其同事指出,目前有一些试图解决氧化还原不平衡的治疗方法。一些正在进行测试,以治疗急性住院的COVID-19患者,还有一些已经进行了试验,以改善ME/CFS患者的疲劳症状。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被证明是特别有效的,研究人员认为氧化还原不平衡的异质性可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治疗目标。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写道:“然而,一般来说,针对恢复氧化还原平衡的口服疗法并没有对与氧化还原失衡有关的情况产生显著的改善。没有任何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单独清除或中和各种各样的ROS和RNS。因此,上调对抗多种异常情况和加强抗氧化剂防御和平衡的途径可能更有益。干预的时机可能也很关键。”
总的来说,病毒性疾病后是一个明显研究不足的领域,而对long COVID的日益关注提供了几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最大研究推动。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学院的ME/CFS研究人员Mady Hornig对早该关注的问题表示欢迎,并表示从对long COVID的新研究中获得的见解有望为所有类型的病毒后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有趣的事情之一是,一些最初似乎在发展ME/CFS道路上的COVID-19患者实际上在四或五个月后开始感觉更好,"Hornig说。“我们认为,仔细观察这些人并将他们与其他最终被诊断为ME/CFS的人进行比较,可以产生有价值的见解。他们的免疫系统是否有一些独特之处,使他们更有弹性?这可能是为治疗开辟新的可能性的那种发现。”
05
COVID-19抗体研究强调接种第二剂疫苗的重要性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接种辉瑞/Moderna第二剂疫苗两个月后,有COVID-19既往病例的成年人的抗体反应下降了20%。该研究还测试了目前的疫苗对新出现的变体的抵抗力如何。美国西北大学的这项研究强调了接种第二剂疫苗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疫苗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且还因为新出现的变体所带来的风险,包括高度传染性的Delta变体。
该研究还表明,此前接触SARS-CoV-2并不能保证有高水平的抗体,也不能保证对第一剂疫苗有强大的抗体反应。这直接违背了感染COVID会自然使人对再次感染产生免疫力的假设。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接种疫苗(两剂),即使是以前感染过该病毒的人。
包括生物人类学家Thomas McDade和药理学家Alexis Demonbreun在内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对SARS-CoV-2检测呈阳性的成年人的血样进行了测试,以衡量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免疫优势能持续多久,以及它们对较新变体的有效性如何。
研究参与者是从大流行开始时招募的芝加哥地区成人的种族和民族多样性社区样本中选出的。使用实验室开发的家用抗体检测试剂盒,参与者在接种第一和第二剂疫苗后两到三周以及接种第二剂疫苗两个月后提交了血样。
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通过测量血样是否能抑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测试中和抗体--这种相互作用是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感染的方式。
温伯格文理学院人类学教授、大学政策研究所教员McDade说:“当我们测试了从参与者第二次接种疫苗后约三周采集的血样时,平均抑制水平为98%,表明中和抗体的水平非常高。”
科学家们测试了新出现的变体B.1.1351(南非)、B.1.1.7(英国)和P.1(巴西),发现对病毒变体的抑制水平明显降低,从67%到92%不等。
在测试接种第二剂疫苗两个月后收集的样本时,他们发现抗体反应下降了约20%。研究人员发现,对疫苗接种的抗体反应根据先前的感染史而有所不同。患有COVID-19临床确诊病例和多种症状的人比那些检测为阳性但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人有更高的反应水平。
“许多人和许多医生都在假设,任何以前接触过SARS-CoV-2的人都会对再次感染产生免疫力。基于这种逻辑,一些曾经接触过的人认为他们不需要接种疫苗。或者,如果他们确实接种了疫苗,他们认为他们只需要两剂辉瑞/Moderna疫苗的第一剂,”McDade说。
“我们的研究表明,此前接触SARS-CoV-2并不能保证有高水平的抗体,也不能保证对第一剂疫苗有强大的抗体反应。对于那些有轻度或无症状感染的人来说,他们对疫苗接种的抗体反应与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人基本相同。”
McDade补充说,尽管研究是在Delta变体出现之前进行的,但结论是相似的。
“就接种疫苗后的保护而言,包括Delta在内的所有变体的情况都是一样的--疫苗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但没有设计疫苗的原始版本的病毒那样好的保护。结合这一事实,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你会得到对突破性感染的更大脆弱性。”
"所以,现在是双重打击--Delta和第一波接种者的免疫力减弱,"McDade说。
06
研究称用来对抗动物肿瘤的药物可能对治疗COVID-19有效
使用先进光子源(APS)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用于对抗动物肿瘤的药物可能对许多类型的冠状病毒有效,包括SARS-CoV-2。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药物马赛替尼可能对治疗COVID-19有效。
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这种药物已经进行了几项治疗人类疾病的临床试验,但尚未获得治疗人类的批准,它在人类细胞培养物和小鼠模型中抑制了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毒)的复制,导致病毒负荷大大降低。
包括美国能源部(DOE)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小组还发现,这种药物可以对许多类型的冠状病毒和小RNA病毒有效。由于其抑制复制的方式,它也被证明在面对COVID-19变体时仍然有效。
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的Savas Tay说:“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的抑制剂,如马赛替尼,可能是治疗COVID患者的一种新的潜在方式,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COVID-19可能将伴随我们许多年,新型冠状病毒将继续出现。找到具有抗病毒特性的现有药物可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个重要部分。”
研究小组利用先进光子源(APS)的超亮X射线,即位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用户设施,确定了SARS-CoV-2病毒与药物的结构。该结果发表在《科学》上。
当COVID-19大流行开始时,Tay和芝加哥大学专门研究病毒学的博士后Nir Drayman开始思考他们可以如何帮助。为了寻找一种更好的疾病治疗方法,他们首先筛选了一个由1900种临床安全药物组成的药库,以对抗OC43(一种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可以在常规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研究。他们使用细胞培养物来确定药物对感染的影响。
然后他们将排名前30位的候选药物交给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学教授Glenn Randall,他在霍华德-泰勒-里基茨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物中对SARS-CoV-2病毒进行测试。实验室的测量结果显示有近20种药物可以抑制SARS-CoV-2。
他们还将候选药物送到其他合作者那里,对3CL蛋白酶进行测试,这是冠状病毒内允许它们在细胞内复制的一种酶。他们发现,在候选药物中,马赛替尼完全抑制了细胞内的3CL病毒酶,这一事实被APS结构生物学中心(SBC)的Andrzej Joachimiak及其同事通过X射线晶体学证实。该药物特异性地与3CL蛋白酶活性位点结合,抑制了病毒的进一步复制。
“这让我们对这种药物的工作原理有了强烈的认识,我们开始相信它有机会在人类身上发挥作用,”Drayman说。
尽管马赛替尼目前只被批准用于治疗狗的肥大细胞肿瘤,但它已经对几种疾病进行了人体临床试验,包括黑色素瘤、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哮喘。它已被证明对人类是安全的,但确实会引起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紊乱和水肿,并有可能提高病人患心脏病的风险。
接下来,研究人员与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同行合作,在一个小鼠模型中测试该药物。他们发现,该药物将SARS-CoV-2的病毒量减少了99%以上,并降低了小鼠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开始在细胞培养物中测试该药物对其他病毒的作用,并发现它对小RNA病毒也很有效,这些病毒包括甲肝、脊髓灰质炎和导致普通感冒的鼻病毒。
他们还在细胞培养物中测试了它对三种SARS-CoV-2变体,即Alpha、Beta和Gamma,并发现它对它们同样有效,因为它与蛋白酶结合而不是与病毒的表面结合。
现在,该团队正在与开发马赛替尼的制药公司(AB Science)合作,对该药物进行调整,使其成为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马赛替尼本身在未来可能会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以测试它作为COVID-19的治疗。
“马赛替尼现在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当某人第一次被感染时,该药物的抗病毒特性将产生最大的效果,”Drayman说。“这不是第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除了疫苗之外,我们还需要有新的治疗方法来帮助那些已经感染的人。”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3/6557/931
07
研究发现患过一次新冠人群获得的免疫力比疫苗大得多
根据以色列的一项大型研究,新冠感染后形成的自然免疫保护比两剂辉瑞疫苗更能抵御新冠Delta变种。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和未感染过新冠且打过疫苗的人群相比,曾经感染过新冠的人群感染Delta、出现症状或因严重症状而住院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这项研究显示了人类免疫系统的力量,但传染病专家强调,这种疫苗和其他新冠疫苗仍然对严重疾病和死亡具有高度保护作用。而且他们警告说,未接种疫苗的人中故意感染新冠将是非常危险的。
研究人员还发现,以前感染过新冠并接受过一剂辉瑞mRNA疫苗的人比那些曾经感染过该病毒但仍未接种的人对再次感染的保护程度更高。这项新工作可以为讨论以前被感染的人是否需要接受辉瑞两剂疫苗或Moderna公司的类似mRNA疫苗提供信息。
疫苗规定不一定能豁免那些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目前美国的建议是让他们完全接种。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一剂mRNA剂量可能就足够了。而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以色列在内的其他国家只对以前感染过的人进行一剂疫苗接种。
以色列目前是在世界上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项研究了查看了数万名以色列人的医疗记录,记录了他们在6月1日至8月14日期间的感染、症状和住院情况,当时Delta变种在以色列占主导地位。据研究负责人称,这是迄今为止比较新冠自然免疫和疫苗诱导免疫最大最真实的观察研究。
08
被官方叫停后美国仍有医生建议用兽药治疗新冠肺炎
近日,美国出现了多起因服用兽药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中毒案例,为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直言称,“你不是马和牛,应该停止使用该药物”。不过,有些医生仍不顾官方警告,推荐使用伊维菌素来治疗新冠肺炎。
据外媒报道,日前,尽管官方已经警告不要使用伊维菌素来治疗新冠肺炎,但精神病学家马克·麦克唐纳 (Mark McDonald)对此吃反对意见,表示这是一种“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法”。
报道中指出,麦克唐纳于今年7月接受德桑蒂斯的邀请,作为其学生是否佩戴口罩的调查小组人员之一,德桑蒂斯一直反对学校要求学生佩戴口罩的建议。
麦克唐纳表示,伊维菌素是一种针对新冠肺炎“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法,怀疑该疗法在人类中使用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而在上周四,美国疾控中心还特意发布了一项健康咨询,详细说明了伊维菌素会导致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不过,麦克唐纳却表示,疾控中心的文章并不能说明问题,这只是为了迎合FDA出于政治目的反对该药物用于新冠肺炎,就像之前的羟氯喹一样。
麦克唐纳指出,FDA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为民众大规模接种疫苗,因此而无视了这种有效的药物。此外,他还批评了新冠疫苗,并建议官员们应该关注自然免疫。
据了解,伊维菌素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但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
广泛用于牛、羊、马、猪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寄生节肢动物,犬的肠道线虫,耳螨、疥螨、心丝虫和微丝蚴,以及家禽胃肠线虫和体外寄生虫。
09
新的研究发现了COVID-19死亡的可能驱动因素 这推翻了以前的理论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冠状病毒在肺部的积聚可能是大流行病中出现的急剧死亡率的背后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与之前的怀疑形成了鲜明对比,即此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同时发生的感染,如细菌性肺炎或身体免疫防御系统的过度反应,在提高死亡风险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由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新研究显示,死于COVID-19的人在他们的下呼吸道中的病毒量(或被称为病毒载荷),平均是那些幸存下来的重病患者的10倍。同时,调查人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继发性细菌感染是死亡的原因,尽管他们提醒说这可能是由于给重症患者频繁使用抗生素造成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无法应对感染肺部的大量病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COVID-19大流行病死亡的原因,"研究主要作者、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学院医学系副教授Sulaiman博士说。
他指出,目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指导方针不鼓励对机械通风的重症患者使用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但是Sulaiman说,纽约大学朗贡分校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可能仍然是治疗这些病人的宝贵工具。
尽管之前有人担心这种病毒可能会促使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的肺部组织并导致危险的炎症水平,但调查人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这是研究组中COVID-19死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Sulaiman指出,免疫反应的强度似乎与肺部的病毒量成正比。
研究人员说,到目前为止,冠状病毒已经在全世界造成了400多万人死亡。那些为了呼吸而被安置在机械呼吸机上的人情况尤其糟糕,全美有70%的人死于这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将在其他病毒性大流行病中看到的高死亡率归因于继发性细菌感染,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和2009年的猪流感。然而,目前仍不清楚COVID-19的患者是否受到类似问题的困扰。
据Sulaiman称,今天(2021年8月3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旨在澄清继发性感染、病毒负荷和免疫细胞群在COVID-19死亡率中的作用。他说,这项调查提供了对冠状病毒患者下呼吸道环境的最详细调查。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从589名在曼哈顿和长岛的纽约大学朗格尼医院住院的男性和女性的肺部收集了细菌和真菌样本,上述所有人都需要机械通气。对于142名同时接受支气管镜检查以清除其空气通道的患者,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下呼吸道内的病毒量,并通过研究病菌的小块基因代码来确定存在的微生物,研究作者还调查了位于下呼吸道中的免疫细胞和化合物的类型。
研究显示,与那些在疾病中幸存下来的COVID-19患者相比,那些死亡者的一种针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化学物质的产量平均低50%。这些定制的蛋白质是身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细胞和化学物质的子集,它们"记住"入侵的新遇到的微生物,使身体对未来的接触有更好的准备。
"这些结果表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一个问题正在阻止它有效地对抗冠状病毒,"研究的高级作者Leopoldo Segal博士说。"如果我们能够确定这个问题的来源,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增强身体自身的防御能力来发挥作用。"
他提醒说,调查人员只研究了在住院的头两个星期幸存下来的冠状病毒患者。他说,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可能在更早发生的COVID-19死亡率中发挥更大作用。
Segal说,研究小组接下来计划观察冠状病毒患者肺部的微生物群落和免疫反应如何随时间变化。
10
国产mRNA疫苗获墨西哥、印尼临床III期临床试验批件
8月31日晚,云南沃森生物发表公告,称公司与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于近日分别获得了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药监部门颁发的Ⅲ期临床试验批件,标志着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在上述两个国家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沃森表示,本疫苗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疫苗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支持,为科技部部署的新冠疫苗5条技术路线中的“核酸疫苗”技术路线。
公司于2020年5月11日与艾博生物签署了《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mRNA 疫苗的研发以及实施商业化生产。
此前,艾博生物创始人英博博士表示,“不管是动物体内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从我们拿到的结果来看,国产ARCoV疫苗产品与海外两个mRNA疫苗完全可比。”
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全年有1.2亿支产能,对外出口多人份产能可达到数亿剂,实现中国mRNA疫苗“零”的突破。
目前全球已经有两款mRNA疫苗获批,分别为德国BioNTech公司与辉瑞合作研发的BNT162b2与美国Moderna公司研发的mRNA-1273,二者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保护率均超过90%,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率数据最高的新冠疫苗。
不过这两家的mRNA疫苗需要苛刻的储存条件,分别需要摄氏零下-70度(BNT162b2)和-20度(mRNA-1273)。
相比之下,国产mRNA疫苗ARCoV可在2-8摄氏度环境下保存,此前的试验显示在常温中保存7天之后依然有效,所以对冷链运输的要求更低,成本上占优。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