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文学是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




12月4日-5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萌芽》杂志和《联合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2021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以沪台视频连线的形式,举行了两场“盲评会”。
在12月4日举行的营员专场盲评会上,营员们对20篇作品展开了自由讨论,结合文本细节对彼此的创作提出了诸多疑问与建议。比如,有营员指出,《成为潮沟的人》中部分对话不太契合人物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第二张脸》中男主人公的情感表达较为苍白,未能与女主人公形成充分的呼应,以及,作为一篇科幻小说,它似乎未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来更新读者们的认知。《天亮前的恋爱故事》《无形雨之夜》中的第二人称叙述也引起了营员们的普遍关注。这一大陆读者相对陌生的叙述方式,究竟会让读者距离文本更近还是更远?两岸营员们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而让多元化的文学审美经验发生碰撞,正是盲评会的目标所在。



次日,在导师专场盲评会上,文学营邀请导师高翊峰、项静、杨佳娴、张怡微,同《萌芽》编辑部主任桂传俍、《联合文学》副总编辑神小风一起,对营员的作品进行了专业的讨论和点评。


导师们首先对这批作品作出了总体评价。杨佳娴认为,它们反映了两岸青年创作者普遍的生存困境。神小风、高翊峰也表示,它们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体现了“80后”“90后”年轻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张怡微发现了作品中的常见问题:“一些作品中的观念太强,甚至强过叙述、抒情本身。还有一些作品中的感情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深受年轻人喜欢的‘远方’的概念也频频出现,比如冲绳、拉萨,当主人公遇到感情困扰,就会通过旅行来消化。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无论去哪里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这些所谓的‘远方’都是被浪漫化地建构出来的。”针对这些问题,张怡微建议作者们不要过度依赖网络或想象中的世界,而要多与生活中的人产生真实的连接;在创作中,尽量让人物之间建立起现实的关系、发生真正现实意义上的冲突。
项静发现,一些作品中的自我情绪过于浓烈,由此遮蔽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对此,她建议作者们在关注“私我”的同时,将视野扩展到他人与世界。
《萌芽》编辑部主任桂传俍也提出了他对于作者们的观察和期待。“现在许多写作者或是把网络上热议的社会议题直接植入到创作中,或是纯粹基于想象中的经验来写作,这两种创作方式都没有发挥出文学真正的功能。”事实上,“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散文作者,在创作时,都要去思考有什么事情是只有文学能够做到,而新闻报道、公众号、微博等文学以外的媒介都无法实现的。”
结合多年的编辑和审稿经验,他提出了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同于类型创作,小说讲究的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故事性,但这不等于可以完全交由情绪主导、以情绪作为主要的前进动力;同样的,散文的本质与核心虽说是抒情,但在技术层面、在处理细节时,我们反而一直在提醒大家尽量能有一点‘反抒情’的意识——简单来说,无论小说和散文,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比写出来的要多,以及陈词滥调的表述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判断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



盲评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文学的讨论不会止息。本次盲评会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已陆续发表于《萌芽》杂志2021年11月刊、12月刊的“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中,在读者们的一次次阅读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1年12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