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定国 | 当年我买那本书--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



▲李正阳题
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是我至今自以为得意的事。只要一有点空,我会找到手头但凡能找到的有字的东西看得津津有味。比如说我在某一处闲坐,而这时恰恰能找到一张报纸,我可以把那上面的每个字从头看到尾。现在资讯发达,在手机上就能读到很多书报文章,我更是乐此不疲,工余时间眼睛基本上就是盯在手机上,以至于人家总觉得我有些“书腐”气。
但是读书并未对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个时代看一个人,首先是看他在社会上“混”得怎样,而我实在是混得不怎么样。读书并未打开我的上升通道,相反读了书事事处处都讲原则底线反而限制了我的发展,倒是很多写自己名字都别别扭扭的人他做事不讲底线反而很混得开。但是我并不后悔,毕竟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
读书首先是能丰富你的知识,正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曾有人从厦门旅游回来,大谈厦门如何如何,海中还有一个岛风景很好,他却不知那是什么岛,于是我跟他聊起了鼓浪屿,聊起了陈嘉庚和聚美学校等等,那人差点惊掉了下巴,问我到过厦门几回?我说我从未去过,从此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多次别人聊起旅游经历,我没有去过却能比人家了解的更多,常常能让人刮目相看。
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言行举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虽然只是个灰头土脸的农民工,但是在日常自带不俗之气,只要与我打过交道,自然让人感觉到底层人物未必就是粗鄙无知。我曾经有几次同工友讨薪,面对嚣张的老赖,我只是心平气和的几句话,立马能让人家哑口无言气焰顿失,不得不乖乖掏钱。是诗书让我有了不怒而威的凛然正气足以震慑对方。
读书还能让人领悟人生哲理,使我在平淡的生活中不急不躁乐观向上。在家里我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而争执,一家人能把清贫的生活过得笑声不断。在外面遇到人家发生矛盾,我总能三言两语化解开来。
读书能使人变得儒雅,正是因为读了些书,我就有了一点文学功底。今天五十多岁的我还能提得起笔写点杂七杂八的文字,进而与许多本土的文学大家和文艺爱好者为友。人伴贤良品自高,这也是平时爱读书的结果啊。
我喜欢读书,但是又不可能经常有钱去买书,一般都是碰到一本书便向人家借来读。如果上街,也喜欢逛书店,感觉那也是一种享受,碰到实在喜欢的书也会买下来。有一次的买书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时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我在老家侍弄着几亩责任田。平时又没什么工可打,空闲的时候很多。有一天我上镇街买点东西,又不知不觉地逛进了书店,其实也不是书店,只是供销社的文具柜,同时摆了两节书架,卖一些连环画小说及农技书之类,我这一逛却有了新发现,书架上除了我平时已见惯的′书之外,赫然摆着一本《古文观止》。这部书我以前曾在别处读过,不过没有读完,里面荟萃了我国古代历朝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有些篇章我在学校的课本中学到过,可谓字字珠玑脍炙人口,我当时想如果我碰到了这本书一定要买下来,今天总算是让我碰见了。
我让营业员把那本书拿来我看一下,本来是不用看的,但是我不知书的价格,怕我兜里的钱不够,所以就让她把书给我看下,只是想看看书价。营业员是位三十来岁的大姐,她当时正坐在柜台内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跟旁边柜台的营业员聊天,二人谈到兴浓之处,那真叫一个眉飞色舞。大姐对有人打扰她聊天很不高兴,所以我说了几次她老人家都没理会。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你到人家店里买东西,不应该受到笑面相迎热情服务吗?怎么人家还爱理不理的呢?但是过来人都知道那时就是这样。供销社成立于五十年代初,其实它的成立农民都是交了钱入股的,按理说农民应该是它的股东和主人,就算退一万步,农民总是客户吧,根据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它也不能把一个买东西的顾客不当回事。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及它的职工都是牛逼哄哄的存在,而农民买点东西都要看人脸色,是真真切切的孙子。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个体商业户,供销社也只是想办法对人家实施打压,而从来不愿意改善服务同人家竞争,所以供销社的没落是有理由的。
见我一直坚持让她拿书,那位营业员大姐不耐烦了:这是古文,你看得懂吗?我说你拿给我看看吧。她挪了挪屁股,侧过身取下书向我扔了过来,也可以说是砸了过来,那书一下砸在我的鼻尖上,一时我眼冒金星。我没顾得上这些,简单地瞟了一眼书后的定价,我的钱够买,于是付了钱兴冲冲地离开了。
这实在是一本好书,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印刷精美的硬皮书面,而且是线装的。大约是三四块钱吧,也就是三四斤肉的价钱,但我觉得完全物超所值。营业员大姐不知道的是,我其实读这本书没什么障碍,那些精彩篇章我更是读过好多遍的,以至于到现在还能信手拈来。可惜的是这本《古文观止》后来被弄丢了,我又去买了一本,只不过是地摊货,比原来那本差远了。
多年来我买过的书,应该也有几百本,可惜大多是同那本《古文观止》一样的不知所踪,保留下来的真没几本。二〇一六年,我在县城当上了房奴,在选房和装修的时候,留出了一间小书房,打了一个书柜。我没什么财产可以留给后代的,但我一定要为他们留下一柜书。不管他们能不能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升,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的身上,应该有书卷气。
作者简介
程定国,六〇后农民工。
【链接】童年看戏          童年趣事-钓蛤蟆
本平台受热捧                   寻找杉木乡外公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