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新/初出茅庐--《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廿六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前文:《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廿五)
廿六、初出茅庐
                      怀抱琵琶犹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了两年的观望等待和阵痛,承包到户终于取代了包工包产、联产计酬。人勤春早,以前在集体敷衍、混点的事,现在自然而然的成了大伙儿极为关心的事,几十年吃大锅饭的格局彻底改变,不需要动员,也不需要督促,人们的积极性一夜之间,也激情迸发,效率也出奇的高。从初八开始,仅仅半个月时间,田地就已经规划、分配到了各家各户,包括边角地带、湖荒、自留地连同正田正地,去除了大哥上大学后吃皇粮、户口迁出以外,我们家七口人,分到家里的田地接近二十亩,父亲依然在大队部里忙碌,他全年的靠工,折算的工分值还是可以充抵部分公粮水费的,也可以抵去公差外派。除此以外,其他的上交,就只有靠在田地里出产了,田地也就成了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回旋的余地,一家多口就只有日日夜夜在田地里刨食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及到如今 ,又在筹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到五十年的光景,田地又都收归集体所有了,许多农民也都脱脚上岸,成了没有工作的工人,没有土地的农民,世事真的难料。
        那时爷爷还是要在集体管理牛群,兼管生产队仓库,因为还有不少集体没有完全分配的农具、设施、备料等,闲时并不是很多,而父亲对于农事,知之也少,又要值班坐诊,还要出诊,虽然早晚也积极参与、谋划,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真正掌管家里的大事,还是母亲在运筹帷幄。母亲就象个大将军,安营扎寨,排兵布阵,甚至父亲也得听从号令,不得不说,母亲在集体劳动多年,经验丰富,处理独到,到最后母亲的指令在我们家极具权威,我们都是在母亲的指挥下,从事农情物事的。
        在母亲的经营打理下,农业生产竟然有了很大的起色,庄稼长势也和其他村民家的不相上下,收成也比在集体要高产许多。这年九月,夏粮和秋收就基本上上缴清了,原来的超支部分,也渐渐的减少抹平了,只是和其他家庭比较,手头紧了些,存粮也还是很紧张,顺利过渡的话,还是要向宽裕的家庭腾挪些。还有来年的农药化肥和生产资料的投资,也亟待解决。趁着农闲,我就想出处闯一闯,或者做个学徒工,多多少少挣点收入。但是我们的年龄还属于童工,在左近的村镇,根本就没有人敢聘用,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当年就彻底灰心了。
        早春二月,春暖花开,离活秧田的日子还有段时日,远方的大姑妈回娘家时带来了好消息,自从大姑父抗美援朝归来后,就落户去了临近的安徽省,大姑妈也就夫唱妇随,随大姑父去了宿松落户。安徽是最早落实承包到户的省份,大姑父可能是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比较怯水,湖北黄梅是水乡,水稻田远多于旱地,而临近安徽宿松恰恰都是旱地,水稻田极少。这也许就是大姑父一家子当年选择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的缘故吧。总之,大姑父一家,所有的正地,统一种上了棉花,初期虽然是承包到户,但还是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框架,种植什么还是政策说了算,而不象后期的市场经济,自由种植。除了极少边角地带,或者自留地里 ,可以种植些花生、蚕豆等杂粮。宿松和黄梅一样,都是产棉大户,即使承包到户,也不敢违背大的原则。而大姑父的一家就都是吃的定销粮,或者粜米吃。但是安徽也有山区和丘陵地带,因势利导,大面积的种植了茶叶,规模大的形成了茶场。我们那时刚刚解决温饱,对于茶叶其实兴趣也不算很大,而且我们家即使是过年,也从来没有奢侈过,买点茶叶待客,简单处理就是炒点成麦子,加上沸水,充当茶叶。但是当大姑妈说到茶场要大量招收采茶工时,我却顿时来了兴致,嚷嚷着让大姑妈给我拿个主意,争取也去茶场锻炼锻炼。
         事实上那时但凡有一点好事,基本上都是互通有无的,尤其是外嫁的老少姑娘,总是为了娘家人着想。大姑妈千里迢迢赶过来告诉我们,也是为了和娘家人、本村人资源共享。可是,我们村的人说不出来的味道,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很多人都不大相信,甚至还有人打破锣、泼凉水。生产队里竟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信息的闭塞,造成乡亲们的扭曲怀疑,麻木观望,真的让人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母亲就是个直性子,既然没有人相信,那就自家人先去尝试一下,反正时下也不是很忙,别人家在附近搞副业,挑鱼池,上毛山头垒屋基,挣的钱虽然也让人眼红,但是那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辛苦钱、血汗钱。我们家因为我们还小,不具备那样的实力,也脱离了实际。至于采茶,相对轻松多了,所以母亲也心动了,于是委托大姑妈,一定把我给带过去,让我出出远门,去外面闯荡闯荡,不希望挣多少钱,长长见识也是进步。围着房门几百米,始终没有多大出息的。
         那时人口流动不大,身份证也没有,更不要说规范化了。虽然我一脸稚气,却也在家里磨炼了一年,肌肉疙瘩还是有点,个子也不是很矮,虚报个一、两岁应该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况且有大姑妈村里的熟人领着罩着,母亲还是很放心的让我跟着大姑妈去了安徽。
         湖北和安徽交界处,省里的粮票基本上是通用的,家里为我准备了八十斤省票,五十元钱,计划我个把月的工期返家的。因为清明前的一伐茶叶,正是抢季的时候,所以我在大姑妈家仅仅住了一个晚上。大姑妈家的孩子都是适龄学生,而大姑妈又是个家庭主妇,根本就离不开家。大姑妈给我虚报了两岁,交代给了带班的工头,我便和他们村里几十人一道,坐上班车,越望江、过太湖、去了安徽天柱山山区的茶场。
         我们黄梅下乡,都是一马平川,就连小山丘都没有,天气晴朗,视野好时,也只能看见四、五十里开外,庐山的轮廓,山对于我来说,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当我们来到“二乔故里”的潜山县,果真是七山一水两分地,山丘随处可见。安徽单干的早,虽然时下接近阳春三月,但是满山的茶树青翠欲滴,一望无际,就像我们家乡种植棉花一样普遍。几乎家家都分有山地,又都统一种植了茶树。现在全国十大名茶,安徽就占了四种,那是与他们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最早培植有关。说是茶场,其实也都是大户人家种植的面积多,都是私人承包的山丘,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我们不懂采摘,必须有人带着,手把手的教学,因而不是计件取酬,而是十五元钱一天,吃自己的,直到自己能独立采摘为止,才开始计件算钱。来的几十个人,也都安排到了各家各户,吃饭都是工头处理,到了饭点统一就餐。伙食费用在拿了工薪后再行扣除。标准都是早餐八毛,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块五,全是些季节性的农家小菜,或者比较便宜的豆制品,咸萝卜,雪里蕻腌菜,酸芥菜菜心。没有挑选的余地。
        来的时候,工头信誓旦旦,说的是保底至少五百一个月,现在又降低了标准,几十个人满怀希望而来,结果打了折扣,有几个人只做了几天,赚够来回盘缠钱,就决定打道回府,我虽然也有怨言和抵触,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为了给大姑妈争口气,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希望自己早点学会采茶技能,争取早日计件,拿到更多的薪酬,我必须帮助家里缓解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所需要的投资。
       初出茅庐的我,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家庭,远离故乡,竟然是从采茶开始接触社会的,从来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开局,但是我暗暗发誓,无论做什么工作,哪怕再苦再难,也一定要善始善终,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作者简介:余建新,微信名野渡舟横 ,湖北黄梅小池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文学爱好者。

链接:黄梅往事 那段激情岁月
黄梅文史哲2020年年会暨创作基地挂牌
桂兵哥口述三线故事
汪晓洋│“三线”走笔
汪晓洋│夜“三线”
黄梅昨晚下雪了
黄梅游子想家了
可叹!这对黄梅男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