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黄梅白门楼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老乡群文学自媒体群免费信息群
群英血染石湖岸 青史永载白门楼
--血战白门楼纪事
在峰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黄梅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武汉保卫战,在黄广战役中,浴血奋战,树立了一座光芒四射的丰碑。
 
在日寇占领黄梅以后,党领导黄梅人民在极其复杂,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一次次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扫荡,一次次痛击了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用鲜血和生命筑起钢铁长城。建立了黄(梅)宿(松)边区,黄(梅)广(济)边区和黄梅北部山区等多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三省交界的特殊地段坚持作战,对于打开新四军五师与军部,五师与七师的联系通道,配合华中新四军正规部队作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3年7月,黄广黄宿两个边区合并为黄广宿边区,成立联合办事处。本月,国民党第五战区调动其正规军和鄂东挺进军第十六、十八纵队共一万二千余人,围攻蕲黄广之沿江地区的五师主力和鄂东地方武装。
1943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夜,在距黄梅县濯港镇白湖渡四公里处的白门楼,发生了一起日伪军联合围剿我新四军黄广边区大队,致整个村子大半房屋被烧毁,新四军全连官兵阵亡,无辜百姓被折磨和凌辱的惨案。
五十六年后,血战白门楼惨案幸存者,当时任新四军连长的干鹄(离休老干,原黄冈军分区正师级顾问),来到战场遗址白门楼,凭吊昔日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看望白门楼的乡亲,他和乡亲们深情地讲述着当年所发生的战事。
他说,他们是奉鄂东抗联支队之命令,从广济出发到黄梅下新,支援鄂皖边界抗日战斗。记得是一九四三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队伍从蔡山白神墩出发,经过蒋家咀,大雨滂沱,泥深路滑,天又黑又冷,很多同志滚一身泥巴,走了一夜,才四十里路程,到达濯港白门楼宿营地。
谁知住下不久,驻白湖渡曰伪军得到消息。未近拂晓,白门楼村被三百多人的日伪军包围了。日本县中队也闻讯而来,在焦墩方向用小钢炮轰炸白门楼,引起大火,整个村子大半房屋都被炸塌和烧毁。日伪军还在村头两边架起机关枪疯狂扫射,躲也无处躲,跑也无处跑。我们只有五十人,四十条枪,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怎能对付这些日伪军呢?
我们立刻织突围,没几分钟,牺牲的牺牲,被俘的被浮,只有几个人冲出去了。我是连长,看着等死不如拼命一战,就继续组织力量准备冲出去。就在这时,日伪军一下子冲进了我们住地。副连长干火炎,通讯员陈细白都牺牲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抵抗。
这时,敌人进了屋,我连忙跳进大灶里,把大锅盖在头上,大锅被打破了好多洞,我也中了枪。日军看我满身是血,以为我死了,他们就走了,我算是死里逃生活到今天。回忆过去,我感慨万千,昔日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看到我们国家今天的繁荣昌盛,他们将会含笑九泉!
亲身经历过这一惨案的乡亲们回忆,日伪军这次扫荡非常惨烈,在打退新四军突围后,他们挨家挨户搜查,然后集中在河滩,搜查出新四军当场屠杀,最后还抓走几个外来客和本村的年轻人记春,冬记,才郎等一起押到县码号,关在乱石塔里,不给饭吃,喝马尿,唤狼狗咬,做劳役。
当天村子一片狼藉,鬼哭狼嚎,血流河滩。日后,村里人清理村庄,把牺牲的新四军官兵遗体,踏地埋在朝门塘岸边,跑出来的沒有几个。队伍里有个女新四军,是躲在吉高家,说一口黄梅话,他妈说是她女儿,躲过一劫。
我有一位同学叫黄爱华,是白门楼人,他父亲就是那天一起被押到县码号,关在乱石塔,不给饭吃,唤狼狗咬当中的一人。他父亲肩膀上被狼狗咬去了一块肉,一直到他病逝,还留下伤疤。黄爱华同学参加了干鹄与乡亲们的叙谈活动,为缅怀在白门楼殉难的新四军官兵,赋有律诗一首:
日倭扫荡白门楼,血染河滩赤水流。
烧杀屠村天日暗,辱刑苦役石湖羞。
鄂东壮士垂千古,义勇浩歌震九州。
大道沧桑华夏梦,国家公祭勿忘仇。
干鹄,在血战白门楼惨案中死里逃生后,在蕲广边、黄广边,打击日顽中神出鬼没,声名远播,威震敌胆,是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干鹄,号长生,(1924—2002),广济干仕上屋垸人。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间,他先后任蕲广边县委委员,黄广边县工委委员、副书记,蕲广边独立团连长、连党支部书记,营长、营党委书记;黄广边抗日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党委副书记。
解放后历任区委书记、工委委员副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常委、县核心领导小组长。鄂皖总队副总大队长、团级工委武装部长、县武装部长、鄂城通用机械厂革委会主任、黄冈军分区司令员。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负伤,享受二等乙等残废军人待遇。抗日战争时期,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时期,又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再次荣获国家及中央军授予的“独立荣誉勋章”。
白门楼,原称黄家大墩,在石湖岸上,因古有高大白色大理石门楼而得名。 白门楼,因有革命先烈的血染风采,而青史留名,永载史册,在后世心目中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红门楼。门前石湖,东连龙感湖抵九江北岸,抬头可见庐山。村后有百里长堤绕村而过,护东,北,西三方。

登上大堤堤顶是大路,高且宽广。人行其上,自觉身轻,极目四望,近看芭茅山青松叠翠,远观大别山脉如万马奔腾。长堤之下,是无边的稻田,草籽花开时,似红似紫一片花海。秧苗生长时,蓝天之下,碧波荡漾。最喜稻谷成熟时,无边无际一派金黄。村前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大家都叫它前头稻场,是儿童着迷的地方。稻场之下是蒿塘,与石湖相连,波光粼粼,一碧万顷。
入夏后,莲花出水,渐露朱笔,荷叶满湖,随风翻飞,蜓立花上,鱼游水中,时闻水鸟声声。这片湖,这片水,多少人喻白门楼为天堂。
长眠于此的先烈们,看到白门楼由昔日血腥的战场,变成今天这般模样,当会含笑于九泉!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太白湖
蕲黄自古以来就文昌学盛
陈爸爸和他的孩子们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