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从民族解放到新中国建立再到如今的繁荣富强。这一路走来,历尽坎坷。有数不尽的辛酸苦楚,也有道不尽的温暖感动。
在战争年代,硝烟弥漫,战火连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挺身而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英雄”。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毛岸英”就是其中一位。
“民族英雄”毛岸英
1922年,我党建立的第二年。就是在这一年,毛岸英在湖南省长沙出生,出生在动荡年代的他,随着父母先后到过上海,武汉,广州。在1930年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当时才仅仅8岁的毛岸英也被抓进了狱中。
还是少儿般的年纪就经历了这些残酷的黑暗。母亲去世后,毛岸英和弟弟被送去了“大同幼稚园”。但是在战争年代,哪有平稳的生活可以过,不少百姓因战火纷争,离开自己的家为了躲避战乱,变得居无定所,甚至只能漂流在街头,在战争面前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百姓。
幼小的岸英,过的日子也是不得安稳,离开幼稚园后,毛岸英和弟弟暂住到了“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家中,本以为以后的日子可以过得安稳一些,但总是事与愿违,兄弟俩过得并不好,董健吾的原配妻子对这两个孩子十分苛刻。
在那样的年代,战火纷扰,物资,食物紧缺,各家各户的日子都不好过。面对突然多出的毛岸英两兄弟,原本紧缺的食物本来就根本不够,怎会舍得给别人吃呢。两兄弟日子过得可以说是如同流浪街头一般。食不饱,穿不暖。
正是因为见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见过倒在血泊中无辜的百姓,见过漫天硝烟弥漫,战火肆虐。在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上战场,争取早日结束这场战争。早日还这世间盛世太平,长大后的岸英也为此一直所奋斗着。
长大后,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毛岸英,终于和已经阔别18年的父亲毛主席相聚。
在苏联的十年,毛岸英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还参加了苏德战争,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战争。这十年时间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蜕变,成长。褪去青涩,满怀赤诚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这位毛主席的公子,在回国后的日子里,学种地,搞土改,下基层,去机关食堂里吃饭。
从没有因自己父亲是毛主席,便在外面打着旗号耀武扬威过纨绔子弟的生活,反而因为此而觉得身上的使命感更加地重,为此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朴实踏实,吃苦能干是他身上美好的品质。
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毛主席对他十分地喜爱。或许在他眼里,在这位父亲眼里,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而毛岸英也从未让父亲失望过。他虚心细致地听从父亲的每一句教诲。
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少年,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站了出来,奔赴战场,最终不幸逝去。但是他为民族所付出的,民族都看在眼里,他永远,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抗美援朝”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刚刚进入稳定时期。当美国越过北纬38°,多次将战火烧至鸭绿江,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我党零容忍,面对这样的侵略,我们决不退缩,而是奋勇抵抗。
尽管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还未完全恢复,国家各个方面都需要时间来转缓,此时不宜开战。而美国也是自认为拿捏住中国的现状,料定中国绝不敢与自己开战。但是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我党绝不容忍任何国家的侵犯。
1950年10月8日,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中国出兵援助,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场。但是这支军队组建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抗美援朝决策下达后,那时中国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百姓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过上安稳的生活。突然又要爆发战争,还是在朝鲜。要打仗就必须有军队,有兵。
兵,年轻的兵。这时候毛岸英就对毛主席说:“父亲,我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去朝鲜,去将美军打离我国边境,打出朝鲜,打回美国去。”毛主席在听完儿子的话后犹豫了,他问毛岸英:“真的要去吗。”毛岸英:“一定要去。”那你让我想一下。
第二天毛主席同意了儿子的请求,毛岸英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当时担任中华人民志愿军司令的彭德怀在知道毛岸英要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消息后,匆匆跑来问毛主席,真的要让儿子去参加抗美援朝吗?
毛主席这样说:“我的儿子是儿子,百姓的儿子也是儿子,打战争需要人,我自己有儿子,为什么不派而要别人的儿子去战场。”
彭德怀说:“您放心,我一定尽力保护好岸英。”就这样毛岸英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兼司令彭德怀秘书,奔赴朝鲜,同美军开始了抗争。
在毛岸英心里,为什么一定要去参加抗美援朝?意义是什么?或许正如《觉醒年代》里说的那样是因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民族之巅繁荣昌盛,百盛不衰”。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他夺走了这位少年的生命。夺走了那位父亲的儿子。
2020年,公开的那份绝密战报
在那场战争中,无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生命。当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连夜给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里面详细记述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
在电报中是这样说的“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这短短的几行字,彭德怀想了好久不知如何开口,写了改,写了改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整理好这短短的几行字。
就这样毛岸英永远地沉睡在了那间屋子里,这位英雄少年再也回不到她最爱的祖国,再也见不到那个他一直崇敬的父亲。
当那位父亲听到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后,他平淡地说“打仗总是要有人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主席说的话很平淡,为了宽慰彭德怀的心,为了宽慰远在朝鲜的每一个中华人民志愿军的心。可是那个死去的可是他的儿子,这位父亲又怎会不心痛呢!
据当时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道:“主席在听到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猛地怔在那里,拿出一根烟,又放了回去,又拿了出来,想点着烟。手不停的在口袋里翻找,我知道他是在找打火机,拿打火机就在他的口袋里,但他翻了好久。你仔细看就能发现他的眼眶湿漉漉的,有点红,眼中有泪水,但就是不愿让它掉出来。”
没有人能比主席更心痛,死去的是她最爱的儿子,他还是失去了他,永永远远地失去了他。这一切让原本57岁,身子骨健朗的主席一下子变得更加的苍老,好像一夜之间老了十来岁。
为什么总有人愿意扑在危险的面前,他们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为正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为了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百姓们都能当家做主,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有所教、劳有所依,为了中华民族复兴,我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好一句我愿意奋斗终生,这里面蕴涵了多少的热血啊!正是这些先辈们,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历史应当被铭记,而英雄更不应被遗忘,他们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缅怀。
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结束,中国也终于胜利,不再像从前那般被迫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屈辱条约,在国际上,再也没有国家敢像从前那样轻视,瞧不起中国,认为中国还是原来那个任人可欺的中国。这一仗打出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后世人再提起这场伟大的战争时,无不眼含热泪,胸腔中的热血不断沸腾。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中国和美国在军事实力上相差十分悬殊,美军的武器装备不知道要先进我们多少。他们吃的是午餐肉罐头,而我们吃的却是冻得像砖头一样的土豆。
在电影长津湖中,美军开着轰炸机对我们的军队进行扫射,在那个零下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下,美军穿的是军用棉袄大衣,穿的是皮革军靴,而我们的士兵们冬衣都做不到人手一件,那可是零下负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天气啊!
一边要时刻提防美军的袭击,一边要跟严寒的天气作斗争,每当敌军的扫射飞机到来,士兵们都要立刻寻找掩体,趴在平雪地里一动不能动,一旦有动静被敌军发现,死的不仅仅是一个士兵而是成百个鲜活的生命。
那时的美军还有心情过感恩节,吃火鸡。而我们的士兵只能吃冻得发青,硬得跟砖头一样的硬土豆。这场仗背后的辛酸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很多年后人们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了被毛主席藏了整整二十三年,视为宝贝的两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纱袜、一条毛巾。
毛主席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来的衣物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6年,直到毛主席1976年9月9日逝世。这位父亲一直怀念着他的儿子。
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里,这位父亲或许总将儿子的衣物拿出来看,将手掌放在衣物之上,或许只有这样做的话,才能感受到儿子残留的气息。才能纾解对儿子无尽的思念。
要知道,从小这对父子就不经常见面,这一辈子,父子俩相处的日子也就只有仅仅几年。好不容易新中国成立,不用再打仗了,父子二人团聚,终于可以在一起安稳的生活,未来的美好都充满憧憬。可是这样的梦还是破灭了。
总结
每一个革命者,在他们心中民族高于一切,他们都是有理想的,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
革命一定是要流血的,牺牲在所难免,在先辈们心里,他们希望自己的牺牲可以为后代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环境。不再像他们一样,每天活在战争所带来的痛苦里面。这样的觉悟只有懂得大义的人才能拥有。
“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观念的觉悟,这是最后的觉悟”。
毛岸英就是这样一个心怀大义,民族意识“觉醒”的英雄,他的牺牲,带给我们的除了悲痛,更有强烈的爱国使命精神,“唤醒”我们的民族觉醒意识。
他是民族的英雄,是吾辈的楷模。对英烈,我们能做的是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国家做的一切,将他们记在我们的心里。绝不允许有人诋毁侮辱他们。
望吾辈当自强,肩负使命,为中华之复兴,大国之崛起奋斗终生。祖国的未来就都担在我们的身上。有你,有我,有大家,中国之梦,实现之期指日可待。
【链接👇】黄梅过年习俗
彭德怀晚年跟主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凄惨?
胡耀邦的六个春节
黄梅的年味:辣酱蒸鱼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