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五祖菩萨应远不应近,这话在黄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这句话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通常是用来喻指说某人棒锤打鼓,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既有几分神秘,也有几分贬义。
作为十里三座庙,无处不逢僧的黄梅乡民们,年复一年地拜菩萨是必修课。求神拜佛讲究的是心诚则灵,广大信徒自然是心诚的,焚香祷告,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保佑家人平安。
不同的人心怀不同的诉求,去跪拜菩萨,有求学生升学,有求事业发达、有求官运亨通(升官、保官)、有求财、求生子女、求康复(祛疾)、求交好对象等等,各自暗表心迹求神保佑。还有很多人在菩萨面前郑重许愿,灵验后必来还愿。这也是“诚信走天下”“人在做,天在看”的另一种解释。
究竟菩萨让他们达成自己的期盼没有呢?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去还愿的人肯定都是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否则,还会让人有下一次吗?
五祖菩萨应远不应近的说法,很大一部分是岀自附近没有去还愿之人口中。经常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都会观察到一种现象,在那些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当中,大多数都是穷人,有许多人一次又一次的朝拜,抱着良好的愿望来五祖寺拜菩萨,都没有得到期盼的结果。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穷人越烧香越穷,富人越拜佛越富。因为烧香拜佛后,大多数穷人依然贫穷,富人依然富裕,似乎是因为富人往功德箱里塞的钱多,好像菩萨和贪官一样喜欢有人塞。看来,五祖菩萨也嫌贫爱富,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待来跪拜他的香客。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皆存在着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贫富,与烧香拜佛无关,其根本原因在他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之中。
五祖菩萨应远不应近,主要是让周边寺庙里的菩萨比下去的。黄梅有句俗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附近庙里菩萨显灵普渡众生的事迹口口相传,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
如东晋时朗公禅师过马鞍山遇土人祈雨,他插芦于山麓小阜,云:花开即雨,后果然。自从朗公禅师在马鞍山降雨之后,便名闻州县,百姓们称朗公为“活佛”。故至今有望花冲,即土人望芦花处。为了纪念朗公植芦而降雨,人们在马鞍山上建一庙宇,名曰“芦泉古刹”。
在四祖寺传法洞上边不远处,有一个观音跳涧救难民的古迹。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观音娘娘跳涧留下的脚印,和一只小木桶桶底印。民间传说是晋武帝时代,乱军大肆烧杀抢掠,附近山民尽奔避难,乱军头目下令围困。在这紧急关头,忽见东山岩石上,一美妇人,手提木桶,纵身一跃,从天上飘然飞到。乱兵头目见此,只得引兵而退。人们知道是观音显圣救苦救难,于是这个山头被当地人叫观音寨。
在观音寨还有个观音菩萨与放牛娃打成一片,帮放牛娃看牛的故事,你看这菩薩多么亲民。说的是一些调皮的放牛娃,把牛抛在山上,摘草为香,请观音菩萨帮他们看牛。当他们玩疯回原处没有找不到牛时,就来观音显像处砸石头咒骂,骂观音菩萨没有看好牛。但放斗娃们骂完菩萨后,回去就肚子痛,父母问其故,再来山上敬个香,马上就好了。如此反复多次,再后来,人们就在岩石显像处雕了个现在所见的观音像。
在黄梅黄龄洞隐修成仙的福主菩萨,久旱不雨时,去祈雨就降雨,贼寇围城时,福主菩萨显圣解围,既应远又应近,屡受皇封。唐武德九年,皇上诏天下庙祀其德,初封显应侯。宋真宗时寇围城,侯显圣解围,诏封显佑侯。景德五年诏封灵济侯,嘉祐四年改封善济侯。元皇庆二年中书省奏封惠荫侯。明永乐以后,俗称昭德王福主,清嘉庆期间立昭王庙。
在黄梅和广济乡间至今仍然传颂着四祖菩萨许多传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四祖菩萨除瘟疫的故事深得民心。
隋开皇十九年,蔪黄一带发生春瘟,黄广周边民众感染很多。大医禅师道信走村串户,指导百姓用艾草,青蒿混合菖蒲扎成草绳,家家户户铺在地上烟熏,大户则熏两至三根。有染者配合用艾叶洗澡,严重者每天艾叶煮水熏蒸全身,每天三次,效果显著。
一场灾难性瘟疫,被大医道信简单的艾香遏制,人们对大医道信赐福消灾,为民治病顶礼膜拜。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当地村民还拿艾草,青蒿和菖蒲,用四祖菩萨传下的古法做艾香来驱蚊灭虫。四祖菩萨还教乡民吃芥菜以防春瘟,又用芥菜汁涂身以治疗疥疮,用芥菜粑治愈疥疮。后来还以此法治好了唐太宗的疥疮,因此得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
在黄梅民间有许许多多关于菩萨显灵,救苦救难的传说,却少有五祖菩萨在这方面的功德业绩。在五祖寺附近的人或黄梅县人的眼里,看到最显眼的是五祖寺的富有。唐宋年间五祖寺有殿堂楼阁2500余间。占有大量土地,最多时高达44000亩,山林面积7500亩。这些田地山林,都是无偿取得,绝大部分包租给庄农看管或耕种。
据五祖寺志慈善活动部分的记载,在历史上赈灾有三次,第一次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冬月历时六昼夜大雪,平地雪深四至六尺,五祖寺方丈拿出五千串钱救济灾民。第二次是民国二十年大水灾,五祖寺捐献一百银元救济灾民。第三次是民国二十三年发生特大旱灾,五祖寺对佃农实行全部免课,以示救济。以五祖寺的富有与其赈灾之微相比较,可见其小家子气,慈悲为怀之说也是口惠而实未至。
五祖菩萨应远不应近之说,很大一部分表达的是五祖寺附近人的怨言。这附近人,一般指五祖寺周边十里八乡,再扩大一点就是黄梅上半县或全县,这远就是黄梅以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士养一方神。五祖寺不是皇家供养的寺庙,其兴盛与财富的积累很大一部分是取之于黄梅这一方水土。这一方百姓虽然有菩萨在身旁,但近水楼台没有先得月,反而越来越穷。于是有见识的附近人慨叹,是五祖寺占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导致小地主小富人的田地被兼并,乡民才成了向寺庙缴租完课的奴隶,穷了乡邦富了庙堂,穷了和尚富了方丈。
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村农民最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五祖寺占有土地四万余亩,相当于如今黄梅县五祖镇、苦竹乡、停前镇、柳林乡等四个乡镇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四川有名的豪绅大地主刘文彩刘氏庄园有180余间房屋,但其所建房屋不到五祖寺殿堂楼阁数十分之一。刘文彩顶峰时期拥有一万二千余亩土地,所占有田地也只有五祖寺三分之一。全国闻名大地主在五祖寺方丈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据五祖寺志资料反映,民国时期庙产仍相当富有。五祖寺周围十来个村庄的农民,包括一天门上下,绝大部分都是五祖寺的佃户。唐宋元明清时期,庄屋佃户更多。唐宋时期比民国时期多三四十倍,元民清时期等于民国时期的二十倍以上。鉴于此,五祖寺附近人对五祖菩萨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对宗教的信仰是非常虔诚的。任何事物,存在就有道理,都值得我们尊重。很多人误将佛教视为迷信,认为烧香磕头做供养,就是与佛菩萨“交易”,搞“贿赂”,供养越多,佛菩萨就越喜欢。
这是大错特错的。佛菩萨是圆满觉悟的人,怎么会贪恋世俗之物?又怎么会对谁有偏袒?佛菩萨不需要你的那炷香,佛菩萨需要一个因觉悟而解脱的你。一切功德在心,心中有佛,即是功德利益。心中无佛,供养再多也是徒劳。
其实,无论是信徒还是普通民众,去寺庙里烧香拜佛,最重要的是感受那庄严的氛围,还有那种无欲无求的肃穆,是让浮躁的心灵有个休憩,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追求。
到底佛祖有没有显灵呢?其实灵不灵验不要去问别人,也不要去问佛菩萨,而应当问自己。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悠悠南风里
朱镕基关于台湾问题的答问
春雨滋润的土地上,禾苗正在拔节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