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于北宋神宗时期利用新法革新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后因宋神宗冒进贪功,征伐西夏大败,致使王安石变法的成果损失殆尽。在神宗死后,与王安石敌对的保守派上台执政,其变法内容被全部废止。变法被废止后仅仅一年,王安石郁郁而终。
一,权臣怪癖
作为叱咤朝堂近二十年的权臣,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朝廷的颜面,故而保持一尘不染的个人仪表是特别重要的。
王安石对此却不以为然,经常一连几个月都不洗澡,每日上朝都是蓬头垢面,与同僚聊天时,旁人甚至都能闻到他身上的异味。回到家中,妻子对他嫌弃异常,甚至都不愿意与他同房。
那么,王安石为何不喜洗澡呢?
《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王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大体的意思是说,王安石心理上有些问题,认为洗澡浪费水。既不洗衣服,也不洗脸,整个人都是一副邋遢模样。但,由于王安石盛名在外,又掌握大权,故而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王安石洒脱的象征,甚至还争相模仿。
二,坊间趣事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讲有一次,王安石的家人看王安石面色发黑,担心王安石日夜操劳,得了重病却不自知,于是请了郎中来为王安石诊断。郎中把脉后,见其脉象平整有力,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在仔细打量王安石面相后,郎中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王安石太久不洗澡,导致脸上的灰尘太多,显得脸黑了。
待郎中走后,王安石的家人为他打了水,要给王安石洗脸。王安石却摆了摆手,拒绝道:“我本来就这么黑,怎么洗都没法变白,我还有很多公务要处理,不要耽误时间了!”
据说,王安石在第一次被任命为相时,宋神宗召他入宫谈话。说的兴起,宋神宗让他坐到自己的身旁。王安石受宠若惊,连忙坐到了宋神宗的身侧。
王安石连忙拱手道:“您将变法大业交托于我,我不敢怠慢丝毫。上要对的起苍天,中要对的起您,下要对的起百姓。多重压力之下,臣觉得洗澡都是在浪费时间。”
宋神宗听后哈哈一笑,没有怪罪。
王安石出来后,被自己的政敌—昔日的学生吕惠卿看到了。吕惠卿讥讽王安石不修边幅,王安石想要碾掉跳蚤,却被嘲讽的更加厉害:“这可是圣上亲自鉴赏过的,你怎能如此轻易的就抓走?”
实际上,王安石的邋遢并非是由于从政之后事务繁忙导致的。早在他少年时期,便是如此。
宋朝朱弈撰所编写的《曲洧旧闻》之中,就曾提过王安石的邋遢:“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此文当中的王荆公,说的便是王安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安石平日里不修边幅,也不讲究吃喝。而这两个习惯,都是年少的时候养成的。
在王安石还未走上政途时,曾在扬州做太守幕府。由于其读书极为刻苦,经常在亭子里读着书就睡着了。再加上他经常不洗澡,身上都是污垢。
时任太守韩琦见此,还以为王安石仗着自己有名气,四处沾花惹草,纵情声色,导致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就劝他趁着年轻,多读点书。王安石淡淡一笑,连声称是。之后不久,王安石便高中进士,入朝为官了。
关于王安石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一个故事,讲其只吃“眼前菜”。
王安石很是奇怪,自己又不是很喜欢吃猪肉脯,提着这东西来干嘛?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朋友昨天看他一直吃自己饭碗前的猪肉脯,便以为他很是喜欢这道菜,于是专门去找肉店买了一大捆。
王安石对此哭笑不得,连忙解释。可朋友却以为他是推脱,扔下猪肉脯就笑着离开了。
只吃眼前菜,反应了王安石这在生活上的不拘小节。对个人物质的欲望追求很低,一心都将心思铺在为人民服务身上。
有次,宋仁宗(宋神宗的父亲)邀请一众臣子钓鱼。一群臣子在宋仁宗身旁前呼后拥,只有王安石在一旁沉思。甚至,王安石还将宋仁宗钓上来的鱼吃了,弄得仁宗皇帝很是恼火。可,又不能当众发作。恨得拂袖而去,之后不久,王安石就被外放为官了。
到了外地后,王安石依旧我行我素,邋里邋遢的。在其门下供职的管家实在看不下去,就趁其洗澡的时候,将他的脏衣服偷了出来,换上了干净的衣服。而王安石对此毫无察觉,甚至不知道衣服被换了。
三,难吞苦果
王安石在第一次参加科考时,便取得了进士第一的成绩,理应为新科状元。然而,王安石却被取消了状元的资格!这是为何?
王安石年少成名,跟随了不少儒学大家,在整个宋朝都颇有文名。因此,其在试卷上也是锋芒毕露,针砭时弊。将心中对王朝的美好希冀,寄托在试卷之上。
但,当宋仁宗看到王安石的考卷时,却被其中的四个字触怒了,这四个字便是“孺子其朋”。
那么,王安石又是如何得罪宋仁宗的呢?
说起此事,与当时的宰相晏殊脱不开关系。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与宰相晏殊乃是同乡,中国古代乡党情节极重,按照常理来说,晏殊不仅不会为难他,甚至还会帮他一把。可,王安石从状元到第四,就是主考官晏殊一手主导的。因为,与王安石一同参加科考的,还有晏殊的侄子,杨寘。
杨寘此人,也算的上是才华出众,在乡试与会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解元与会元的名头。如果能够再拿到状元,就可以连中三元。对他的仕途大有裨益。所以,晏殊为了帮助杨寘,费了很大的心思。
但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的完善,作弊是不可能的:
在考生考完试之后,监考官就会把卷子封存,然后将卷子上的内容重新誊抄,再送给阅卷官去评判。
在阅卷期间,所有的阅卷官均不允许外出,连上茅厕都要被御林军跟随,根本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
阅卷官结束阅卷之后,将所有的评判结果整合,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核对后,递交给宋仁宗审阅。按照当时的规矩,状元,探花,解元三个人的名次,都是要经由皇帝审阅才能定夺的。
在阅卷结束之后,晏殊的侄子杨寘只得了第四名,而其同乡王安石得了第一名。王珪和韩绛这两个早已在朝廷当差的人分获第二名与第三名。
宋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已经入朝为官的,是不能被钦点为状元的。于是晏殊为了让杨寘能够连中三元,只能在王安石身上做文章。
晏殊在反复对看两人的试卷之后,觉得王安石的确天资纵横,是个难得的人才。杨寘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比王安石要差上一个层次。如果直接将名次调换,很可有可能被言官弹劾,难以服众。
晏殊回家给杨察说了情况,眼见自己的弟弟失去了连中三元的机会,心中很是恼火。杨寘知道后,也是大为不快,郁郁不欢的去酒楼喝酒,喝酒到兴起,站在桌子上大喊:“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
此时,晏殊却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在考卷上呈宋仁宗之前,晏殊在王安石的卷子上,悄悄画了两笔,导致宋仁宗看到后异常愤怒。当场免掉了王安石的状元,而这一头衔也顺延到了杨寘的身上,王安石只得了个第四名。
前文中笔者曾说,王安石的卷子中,有孺子其朋四个字,本来出现这四个字没什么,可晏殊偷偷地给这四个字加上了引号。“孺子其朋”出于《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他的意思是:你这个小孩啊,要学会与群臣相处。
通俗一点说,就是皇帝与大臣和睦相处,国家才能治理好。当时的宋仁宗已经三十多岁了。理论上说,这个典故并不会触犯什么忌讳。
可,晏殊却从中进行曲解,强行制造了一个忌讳。
太祖赵匡胤原本是柴荣手下的一个将军,当时后周横扫天下,就连幽云十六州都被夺下了三州。若是柴荣活的更久一些,可能就没有大宋的建立了。可惜的是,柴荣英年早逝,临死前将赵匡胤叫到床前,希望他能好好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
赵匡胤在柴荣身前发下毒誓:一定会好好辅佐小陛下,绝对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否则子孙断绝。
谁知不到一年,赵匡胤篡夺了属于柴家的天下。对于这件事,对于大宋皇室而言,是一件讳莫若深的事情。
晏殊在批注考卷的时候,就抓住了“孺子其朋”的问题,于是有了“此语忌,不可魁天下”的判定。
就这样,王安石失去了状元的位置,只能含冤来到第四名。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科举制不过是家天下的遮羞布罢了。再完善的制度,终究敌不过皇帝的一句话。
四,后人评说
政敌司马光评价王安石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自幼时饱读诗书,到新科进士,再到位极人臣,最终罢相归隐。一也许他为人邋遢,衣冠不整。但在执政期间,的确为国家,为百姓殚精竭虑。无论是作为政客,还是作为文学大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链接👇】悠悠南风里
朱镕基关于台湾问题的答问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