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公元1863年,李鸿章见攻打太平军的守城苏州不成,便想着从内部突破。经过精心安排与物色人选,他布局了一场“鸿门宴”。
投降的八大将前去参加了宴会,但是他们保住性命、尽享荣华富贵的幻想还没有开始,便陷入了重重危险之中……
一、难以攻克转招降
1863年,当时在江苏任巡抚的李鸿章,兵分三路从上海出发,以图收复苏州城。而在当时,还有英国的军官戈登,也率领了他的“常胜军”,从旁配合清军。
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它的前身其实是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他们与清军配合的首要目的,是拿下江苏的当时省会苏州城。
这时的苏州城,是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它标志着太平军对江苏南部一带的占领。除了天京的天王府,就属苏州的忠王府最富丽堂皇了。
按理说,李秀成需要坐镇苏州,拼死抵抗的,可这时,天京也面临着最大的危机。因此,他不得不回过头去照应天京,而把苏州城交给了他的部下——慕王谭绍光。
谭绍光是金田乡人,十六岁起他便参加了金田起义。这时,除了谭绍光,一同在苏州城里的还有郜永宽、汪安钧、伍贵文、周文嘉、范起发、张大洲、汪有为、汪花班这八个将领。
他们都是湖北、湖南一带的人,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当中的四个。
这时,洋人戈登占领了浒墅关,之后又乘胜拔除了太平军周边的一些据点。就这样,除了一条山间小路,戈登切断了所有通向苏州的要道,他想要苏州城内的太平军孤立无援。
清军和戈登希望不伤一兵一卒,来获得苏州城。当时的副将郜永宽已经有归降之意,于是他把劝降的重点放在了谭绍光身上。
然而,谭绍光并没有接受劝降,反而更加积极的整肃军队,投入备战。见劝降无望,戈登决定另辟蹊径,趁夜偷袭。11月27日,戈登准备趁着夜色,向楼门外的石磊发起攻击。
然而,这一行动被谭绍光提前侦探得知,于是他率领精兵进行抵抗。苏州之战,就此开始。
作战期间,谭绍光光脚赤膊,指挥作战,而他的部下也个个英勇。戈登所率领的常胜军战败,死伤超过了200多人,这也是戈登任常胜军统领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而作为主力的清军,攻城之举也进展不顺。眼见苏州城难以攻克,李鸿章又想到了招降。他得知自己的部下郑国魁与天平军的副将郜永宽拜过把兄弟时,便命令郑国魁抓紧前去劝降郜永宽。
这郑国魁,原来在巢湖一带贩私盐的,又是识字的商人。他曾经加入过太平军,后来又投归到了李鸿章的淮军部下。在加入太平军期间,他结识了李秀成的不少部下。于是,他奉李鸿章之命,潜入苏州城,劝降这些副将。
实际上,控制着苏州城内的八个副将,他们与谭绍光并不是一条心的,他们早有投降清军之意。
于是,在一天深夜,苏州城东北的阳澄湖上飘来了一只小船。李鸿章的另一个部下程学启,在洋人戈登的陪同下,秘密与苏州城中的副将郜永宽、汪安钧等人接头,商量投降之计。
而程学启这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权力和胆量,居然向他们二人提出,如果杀死谭绍光,让出苏州城,便封二人为“二品武官”。
没想到,这二人官迷心窍,居然相信了。要知道,这程学启还没李鸿章官大呢,他关么能够有权力封他们为二品官呢?真的是弥天大谎。
众人歃箭为盟,由戈登作证,誓不反悔。其中,程学启还和副将郜永宽交换了生辰八字,结为“兄弟”,以示生死不渝。
二、叛将献城反被杀
原本,郜永宽提出,引诱慕王谭绍光到苏州的城墙上,然后将他活捉,押送到清军大本营。但李鸿章非常狡猾,他表示,只要死人,不要活人。于是,两个副将又重新拟定了刺杀慕王谭绍光的计划。
谭绍光此时已经风闻投降的消息,但却不知道,为首的就是这一群副将们。他决定召集众副将召开会议,商讨反投降的对策。
在苏州王府内,慕王谭绍光召开了高层军事会议。然而,在开会的过程当中,高层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而康王汪安钧突然站了起来,他在众人面前激动地脱去了朝服,谭绍光见到之后,惊讶又疑惑的问:“你要干什么?”只见汪安钧一言不发,猛地抽出匕首,刺向了谭绍光的脖子。由于事发突然,谭绍光来不及地防卫,便立即倒地了。
这时候,其他副将一起上前,将谭绍光抓住并立即将他的头部割了下来。
当天晚上,副将郜永宽就将谭绍光的头颅献给了李鸿章,同时大开苏州城门,接受投降。谭绍光的直属将士则进行了拼死抵抗,他们将妻子、儿女围在中间,向苏州西门突围。
然而,突围过程当中,他们受到了很大损失,只有几千将士冲出了重围。
副将郜永宽等人投降之后,自以为功劳很大,居功自傲,一没有剃发,二也没有立即交出兵权,而是向李鸿章的部下程学启提出了诸多条件。
郜永宽提出,自己要当总兵,还要江苏州城一分为二,自己管理一半的城池,用于安插自己的部下;还并索要两个月的军饷。
当初,程学启“封”二品官都说得有权有胆,这回对方索要一点实惠,程学启反而没权没胆了,他说还要回去请示李鸿章。谁知,他在当晚出城来到李鸿章的帐下之后,劈头就说这八个副将不靠谱,应当早点斩杀。
李鸿章毕竟是一个文官,而且比程学启的官要大很多,他有些犹豫不决。他认为,杀降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在信誉和人格上的损失太大。
可程学启哪会想到这些?他也听不进去这些话,他怒目圆瞪,对李鸿章吼道:“他们的人比我们多几倍,你知道他们是真降还是假降?他们和我们同住一城,万一发生兵变,到时候你脑袋怎么掉了,怕你还不知道呢!”
说完,程学启猛甩了一下袖子,就走了。李鸿章被程学启这么一激,脑子也转过来了,连忙奔出去拉住程学启。
二人达成了杀降的一致意见之后,这时的李鸿章又计上心来。他决定在第二天上午设宴,亲自接见这八位副将,并当面封赏郜永宽为总兵。
这八位副将,不知道这是李鸿章的计谋,更加没有做任何提防,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前来参加酒宴。这期间,李鸿章有模有样地念起了封赏的名单,还邀请他们入席,共同举杯庆祝。
席间,一个小兵突然进来,呈上了一封急信。李鸿章就趁机说,暂时离开一会儿,随后他很快便出去了。这个时候,八位副将正享受着杯中的美酒,全然没有发觉。
只见八个士兵走了进来,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套制作精美的清朝官府,并跪到酒席前,齐声说,“请大人更换官服!”
八位将领正值酒酣耳热之际,他们开始脱去太平军的朝服。就在这时,这八个士兵迅速从官服底下抽出匕首,朝八位副将的要害之处刺去。正如他们当初刺杀谭绍光一样突发,很快,八人便身首异处了,连筷子都没有动。
八位副将被杀了之后,他们的部下发现被骗了。顿时作困兽斗,与清军决一死战,但是由于众将士群龙无首,只能混战,而清军已经做好了准备。
因此,守在苏州城内的10万精锐部队,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干没了。
三、戈登怒斥李鸿章
这是一次惨烈的大屠杀,仅仅在苏州城内的双塔下的广场上,就出现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的惨象。
而苏州城附近的河中,也堆满了被斩首的太平军的尸体,清军不得不雇用船夫,把他们的尸体推到了城外的大河里去,以疏通被尸体堵塞的河道。
而有些妇女虽然侥幸活命,但却沦为了清军凌辱的对象。一时,清军纪律全无。手中搂着的不是妇女,就是百姓家中的财物。
在苏州城杀降之后,李鸿章被清廷封赏为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得到这一个荣誉之后,李鸿章得意洋洋地在信中对曾国荃说,“我能攻下苏州城。都是事在人为……承蒙朝廷对我的厚赏。”
然而,八位副将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洋人戈登的耳朵里。洋人向来是有着契约精神的,因此,戈登既震惊又愤怒。
原来,戈登先是从马格里那里得知了八位副将被杀的消息,紧接着,郜永宽的叔父也在慌乱当中急忙求见戈登。他是太平天国当中的官员,只不过地位要比郜永宽低。
他表示,自己的族人郜永宽已经被李鸿章所杀,请求戈登保护郜永宽的家属到自己加避难。
原本,戈登就对李鸿章不满,现在,他对李鸿章更加愤怒了。因此,他立即作出安排,亲自率领纳王郜永宽的家属穿过大街,并派兵将他们保护了起来。
然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戈登决定前去一探究竟。他在苏州大运河的对岸看到了躺下的几具残骸和砍下的头颅,他认出了其中有一个就是郜永宽的脑袋。
这时的戈登,越想越生气,他可是“作证人”,没想到却被李鸿章搞得“出尔反尔”。于是,他立即带着头颅,想要找李鸿章问个清楚,讨个说法。
戈登打算,第一步先直接乘轮船,抵达李鸿章的大本营,并武力逮捕他,然后逼他丢官弃印。第二步,他打算向清廷上书,控诉李鸿章犯下的滥杀无辜的奸诈罪行。
如果李鸿章拒绝,戈登打算将自己替清军打下的江苏各个城池送还给太平军,来抵偿李鸿章的罪孽。戈登的这些计划虽然不切实际,但他满脑子里充满了对李鸿章的愤怒,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荣誉和大英帝国的荣誉都将扫地而尽。
然而,李鸿章却对戈登避而不见。他请出了马格里从中调停。李鸿章狡辩地声称,诛杀诸王也是情非得以。当时他本来打算从宽处理的,但是对方却提出了让他无法接受的条件。并且宣称,如果不能照办,就不归降。
当天晚上,马格里便快马加鞭,到了戈登的帐营内。然而。此时,戈登的案头上放着郜永宽的头颅。显然,戈登余怒未消。
经历了一个晚上,待邓戈登的情绪稍稍缓和之后,马格里便转达了李鸿章的话,并请求他不要对李鸿章实施最后通牒。这恐怕招致中国陷入更大的战乱,甚至可能会影响中英外交关系。
然而,戈登的脾气上来了,他仍然充耳不闻。马格里担心戈登对李鸿章的大本营予以报复。因此派人又快马加鞭地赶往李鸿章的大本营,去报告并做好戒备。
12月10日,李鸿章也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去拜访戈登,表达歉意。然而,戈登一方要求李鸿章“备文认错”。对此,李鸿章却说,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与外国没有关系,不能为你而认错。
可见,洋人与清军内部也是有矛盾的。
四、洋人终向利而行
然而,洋人戈登最终没有因为苏州杀降风波而闹情绪太久。
因为,他很快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利益。当时,李鸿章为了缓和与戈登的关系,一改之前对“常胜军”的态度,对其军需、响银、生活等方面,都作了非常周到而密切的安排。
李鸿章不但追加了响银,还发了一定数额的抚恤金,给那些在战斗中受伤或残废的士兵。经过种种“努力”,戈登对李鸿章的看法也稍有改观,同意缓和与李鸿章的关系。
因此,在第二年的2月1日,戈登与赫德在苏州的抚台衙门拜见了李鸿章。期间,三人进行了气氛相对温和的对话。而李鸿章则开诚布公地表示,处决八位副将的事情由他负责,完全卸载戈登的责任。
李鸿章表示,太平军叛将被杀,都是咎由自取。而在处死这些叛将时,戈登已经前往了昆山,即使李鸿章想要通知戈登,但时间紧急,也不允许这么做。对此,戈登感到满意,并表示不再追究此事。
而且,戈登感觉到,如果放弃与李鸿章的合作,那么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列强趁机而入。届时,大英帝国在此的利益可能会被夺取。此外,他也得到小道消息,自己的“常胜军”当中,有些有一些人想投靠太平军。
他知道,一旦自己与李鸿章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常胜军”当中可能会有很多人反戈投靠太平军。到时,形势可能会更加混乱,也不利于维护英国的利益。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戈登都感到有必要消除恩怨,配合李鸿章的行动。
当时,《香港日报》报道说,不过,英国政府拒绝与清政府进一步合作,那么法国无疑会大喜过望。戈登认为,法国可能会提供任何清军可能需要的物资,并按照清军所希望的方式去行动。
而且,戈登也非常清楚,不管他采取什么行动,他都有很可能受到官方的严厉指责;而无论李鸿章做什么,北京当局都会支持他。
随着戈登与李鸿章的关系缓和,清军和洋人在收复苏州之后,很快也收复了无锡。紧接着,李鸿章兵分两路,一路主要攻取常州;另一路主要攻取吴江北部的平望镇,并通过平望镇来攻取浙江的湖州。
但是,常州的城墙又高又厚,易守难攻,李鸿章的清军并没有重磅大炮,因此久攻不下。李鸿章思索再三,又想到了戈登。因为戈登那里有几门开花大炮,威力极大。于是,重返合作之后的戈登,立马把大炮拉了上去。
没多久,常州的城墙便被轰了一个几丈宽的大豁口。清军一哄而上,占领了城头,很快占据了上风。李鸿章和一众将士们个个都看直了眼,他们再次从枪利炮当中认识了西方。
【链接👇】悠悠南风里
朱镕基关于台湾问题的答问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