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万人被裁!硅谷裁员风暴下谁能幸免?



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前沿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干货,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自从马斯克接手推特大裁员后,一场席卷整个硅谷的腥风血雨降临了,各大硅谷的科技巨头纷纷加入了裁员的行列中。
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不安、无力、彷徨与自救……

01
这一波的硅谷裁员到底有多狠?
看看这些头部科技公司的名称,可能会惊掉你的下巴。
除推特外,涉及裁员的大公司主要包括:
Meta,扎克伯格将Facebook改名为Meta后,All in 元宇宙,如今Meta即将迎来大规模的裁员,人数超过1.1万人。Meta提供给员工的补偿计划是给4个月的带薪找工作时间,每多工作一年又再加两周的工资,就是4+0.5N。可想而知,大裁员之后,Meta的元宇宙计划也将步履维艰;
与Meta一样,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同样迎来了大规模的裁员。相传亚马逊计划裁员超1万人,补偿是提供60天的带薪找工作时间。如果找不到,再赔偿4周+每半年多一周工资;
拥有14万员工的谷歌(Alphabet)据说要裁掉大约1万名低效员工,这个比例大约在6%到7%之间。与Meta和亚马逊不同的是,谷歌的裁员更接近中文意思中的“炒鱿鱼”。也就是说,谷歌将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炒掉6%-7%绩效最低的员工,而这些被炒的员工将领不到失业金。

图片来源:每经制图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波科技公司的裁员信息还在路上:
开发海外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社交应用 Snapchat的Snap,将裁员约20%;网飞在夏天裁员450人后,正在计划新一轮的裁员;线上支付公司Stripe将会裁员1100人,约占总员工的14%;微软宣布裁员1000人,裁员波及微软各个层级、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包括Xbox、Strategic Missions、Technology Orgs和Edge团队;网约车Lyft裁员13%;区块链新创公司Dapper Labs裁员22%;英特尔传言裁员20%,涉及员工2.4万人……
据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数据显示,自 2019 年疫情开始至今,1373 家美国科技公司裁员超过23万人,仅2022年,就有836 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 13 万人。

在确定裁员数量的公司中,扎克伯格的Meta以裁员11000人排在首位。
不仅如此,裁员潮还蔓延至包括金融、地产在内的其他行业。11月9日,巴克莱银行和花旗银行等也加入最新的裁员企业名单中。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被曝也在研究裁员计划。
根据CNBC的统计,这些科技企业们都开启了两位数百分比的缩减人员计划。
分析师认为,经济周期的下行已经影响到消费者,而缩减开支以及调整员工结构,是坐享了多年快速增长的科技企业们如今不得不面临的决定了。
裁员潮蔓延后,硅谷大佬纷纷为过快扩张道歉。
扎克伯格说:“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增长很快,Meta 认定这种增长会一直持续,因此扩大了规模。现在证明,这种过度乐观是错的”,扎克伯格强调,“我对裁员决定负全部责任,这是 18 年来最艰难的决定。”
做二手车交易平台的 Carvana CEO Ernie Garcia 在内部信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今天是艰难的一天,但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难,为了做对业务最有利的事情,我们必须做出一些痛苦的选择来适应”。
有些员工因此被感动到,在网上传播这封信的内容。但也有冷静的网友提出了尖锐的反对声,“承认错误的是他们,承担错误的是我们。”
02
触目惊心的裁员规模之下,此番席卷硅谷的风暴还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快,员工都是最后一刻才知道要被裁了。
对于这种缺乏提前沟通的“突击式”裁员,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资本家的“冷血”。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员工被告知裁员,有人将此次裁员戏称为现实版的“鱿鱼游戏”。
11月的裁员风暴始于推特。当月初,推特一次性辞退了超过半数员工。
不少人在一觉醒来,突然登不上公司系统,查看邮件才得知自己被裁了,将近80%的推特合同工在马斯克的一声“响指”下“灰飞烟灭”。
有的人是因为疫情在家接到的通知,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公司好好道个别。

图片来源:推特
“但在硅谷,裁员就是要迅速,这已经是常规操作。免得有人搞破坏,把公司的代码或者把用户的信息给泄漏了。”谷歌在职工程师Sam说道。
有谷歌工程师说,美国HR(人力资源)的权力并不大,要裁哪些人,老板说了算。
“主要先是闭门会议,然后再告诉手下的Senior Vice President(高级副总裁),到最后关头才告诉HR(人力资源),HR再告诉(被裁的)那个人。Manager(经理)一般就是裁员当天或者前一天会知道,所以一线的Manager对于裁谁,裁多少,他也说不上话。”他说道。
Sam同时透露,本次硅谷裁员跟个人的业务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大裁员就是按业务线来,甚至副总裁可能都要第一批走。“这样的故事太多了,”Sam感叹道。
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不少人称,自己没被裁,领导却被裁了。对于这样的现象,他们解读为裁掉中层是大多数裁员公司的惯用伎俩,让更高一层直接领导下一层,可以为公司节省开支。
有人说,这就是时代的洪流,当大厦将倾时,每个普通的个体都是那么的渺小。
03
不过,降本增效的方法很多,第一刀砍在了员工身上,不是没有原因的。
过去十年里,硅谷五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Meta展现出了惊人的赚钱能力,其命运也跟美国经济周期更加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科技行业再次高歌猛进。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到2020年,科技行业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2%,来到2021年,硅谷五巨头的总利润达到1.4万亿美元。
今年3月,五大科技巨头年度总支出达到1万亿美元,扎克伯格还计划在元宇宙上投入20倍于苹果打造首款iPhone时的费用。
今年下半年,在美国通胀持续飙升,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启了近40年来最为疯狂的加息力度。
在美联储这场史诗级加息推动之下,成长股估值受到沉重打击,Twitter等科技股市值被打掉接近一半。
在五巨头中的四家交出了疲软的三季度报后,截止11月15日,五家在今年总市值蒸发了逾3万亿美元。
虽然巨头们将弱势业绩归给了五花八门的原因,但随着大公司体量日益增大,他们进入平台期不可避免。
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创新速度开始减缓,早前动辄50%的“暴发户式增长”也注定成为历史,互联网终于遇到了它的瓶颈。
前面提到,硅谷大佬虽然道歉了,但利润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扩张带来的规模是不是真的造成了臃肿?
大佬只给出了一半答案。另一半答案不在硅谷,在华尔街。
毕竟,在 8.3% 的通胀面前,工资可是涨得最慢的,仅在 3.8% 到 4.4% 之间。
基于这样的事实,《Insider》在评论文章中揭示了裁员的另一个原因:华尔街对科技巨头的运营方式越来越有发言权。
在上一个 10 年里,科技公司几乎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的薪水相应膨胀,华尔街通常敢怒不敢言,来自硅谷的创始人们也能在华尔街站着把钱揣兜里。
“但进入 2022 年,科技股暴跌,公司收入惨淡,华尔街突然有了影响力。
扎克伯格不停地在 metaverse 加倍支出,与华尔街的想法背道而驰,这时候任何机构投资者撤退,对公司股价都是重创。”

股价下跌又会刺激其他投资者抛售,这无疑给了华尔街股东制约巨头的筹码。
随着互联网增长见顶,硅谷和华尔街的天平逐渐倾斜。
所以,这轮裁员也不只是裁员,而是一次优化和“大重置”。
而华尔街向来是风声鹤唳的地方,有人开始担心,硅谷还能不能是“避风港”。
04
华尔街的试验归试验,对于打工人来说,被裁是一件具体的事情。
一位亲历了Snap 20%大裁员的员工说,“在我们公司的裁员中,让我印象深刻或者说是很意外的一点就是,我觉得很多完全不应该被裁掉的人这次也在名单之中。”
实际上,当裁员开始真实地发生,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击感:
只要你所在的业务组公司不想要了,那么无论你是副总裁级别、主管级别、经理级别还是普通员工,无论你的工作时间多长、绩效评价有多好,都无一能够幸免。
“这次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太多了。有刚知道自己怀孕的、有还在休产假的、有刚买房背着巨额贷款的、有刚结婚要让亲友来参加婚礼的……我们虽然留下来了,但没有任何决定权,也无法为他们多争取一些什么,那种无力感可能要真的经历过才深有体会。”
亲历者说,“到现在还是觉得挺恍惚的,一周多前大家还在公司群里一起工作、有说有笑,现在却连组都没了。”
还有人开始意识到,硅谷不再是唯一必须的选择。
但裁员潮里的故事,也并非只有悲观。
也有一部分人对于裁员并没有那么惧怕,反而还有些许“期待”。他们有些把裁员当成给自己放一个长假的机会,有些人则在逆境中跳出了舒适圈,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平台。

不过,人们可能必须要承认,一个时代的红利已经结束了。
如果美联储继续暗示美国陷入严重衰退,未来几个月,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裁员。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之下,行业有起伏,调整是必然的。
只有真实地经历了估值腰斩、大规模裁员的阵痛,整个行业才能从此前盲目的狂热中回归冷静和理性。
而在此之前,每一个普通人所需要的是:如果潮水不可避免,那就离潮水远一点,让自己任何时候都拥有能够上岸的竞争力。
素材参阅:LinkedIn(ID:LinkedIn-China)、界面新闻(ID:wowjiemian)、每经头条(ID:nbdtoutiao)、海外掘金(ID:gold1849)等
-END-
商业观察/职场干货
经营管理/思维提升
关注后添加小助理进群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世界杯“炸”出全球“最豪横”国家
●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100万个足球“踢进”卡塔尔世界杯
●未来3年:学会存钱,减少内耗,别失业

↑用华为终端,办公更安全高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