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生意变好了吗?6位老板给出了答案


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前沿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干货,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时间很快,距离疫情放开已将近一个月了。
放开之后,生意变好了吗?大家的收入感受到改善了吗?
为此我们观察了6大行业的老板,看看放开之后他们迎来了怎样的发展。

我们首先看看,那些以疫情为中心的生意,比如核酸检测试剂、抗原试剂、新冠相关药物,到目前为止经历过什么?现状又是什么?
01
核酸检测公司
随着各地公共场所核酸点消失,核酸检测公司在破产路上。
不少检测机构躺着入账的日子已然过去,却至今还没拿到现金。
现在,核酸检测企业到底应该找谁要钱?这是个难题。
在这个年末突然踩下刹车的行业里,“应收帐款”成了核酸检测行业的关键词。

从目前已经出现的诉讼情况看,漏洞一般集中在两个环节:
一是核酸检测产品价格波动大,部分买家在付款环节以“嫌贵”为由拒绝付款;
二是因疫情影响交通物流,超过合同约定时限或供应量后继续供货的,未能及时签定新的协议。
这些公司的员工,后来怎么样了?
此前鸟哥有披露过,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提交报告,“指控朴石医学欠薪62600元”却得到了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回复,“公司目前已经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企查查APP上,朴石医学公司状态是“吊销”。证明该公司已被取缔,成了核酸检测公司破产第一家。
其实在绝大部分人看来,核酸产业注定没有未来,这样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自始至终,核酸产业乱象丛生。在这个产业链上不仅有生产核酸检测盒子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还有生产检测仪器设备的厂家,原本不起眼的生意变成了“造福神话”,为此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
现在社会放开,核酸检测行业回归冷静,再加上越来越严格的市场监管,“一夜暴富”的梦想几乎不可能了。
02
抗原试剂公司
短短一个月,抗原试剂的价格波动就像走一圈过山车。
半个月前全网断货、一度曾被炒到8000元一盒抗原检测试剂,如今到了“甩卖”的地步。

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的情况来看,药店目前抗原储备充足,每支单价4到6元不等。在网络平台,每支单价更是不到2元。
业内人士介绍,抗原生产技术并不复杂,随着厂家生产力度加大和疫情趋势发生变化,市场上抗原供应充足,囤货者自然急于出售。
去年12月中旬,多家抗原生产龙头企业,如明德生物、丽珠集团等,均表示在加班加点生产以保证抗原供应。不少供应商趁此前抗原试剂盒价格上涨的风口,期待能在一段时间内大捞一笔,因此大量生产。
截至2022年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50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抗原试剂盒的需求急增,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不少地方甚至出现几倍、十几倍的增幅,抗原检测试剂盒一度曾被炒到8000元一盒。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抗原检测试剂盒的行情便由热转冷。
有网友坦言,“反正抗原检测出来,不管阳没阳,都得吃药,没有必要浪费那个钱特地去做个抗原检测。”
大量商家看到抗原试剂盒大势已去,纷纷抛售商品,价格战一触即发。
可见,抗原试剂行业,尽管需求大爆发,产量大幅提升,但最终并没有带来营收的急剧增长。
03
新冠相关药企
这一产业可谓是赚麻了。
政策大转弯之后仅仅几天,线下门店、线上平台各种治疗头疼脑热的药品几乎被一扫而空。
布洛芬、连花清瘟、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等堪称医药市场的“顶流”……

特别是之前发了扔、扔了又来抢的连花清瘟,因疫情温温火火了三年,高峰期更是一药难求。
不过,最高兴的估计莫过于背后的制药公司、供应商以及线上线下药店。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新华制药营收、净利双增,其中实现营业收入约为54.53亿元,同比增长10.39%;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93亿元,同比上涨2.84%。
以岭药业的股价更是顺势冲击涨停,更多详情回看→断货的连花清瘟,飞涨的以岭药业。
04
旅游产业
放开之后,实体生意如何?
一些人说经济更加崩溃了,客人都不见了。
但实际上当不少人被奥密克戎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整个社会复苏的希望,也在绝望中悄悄萌发!

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产业。
比如元旦期间的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广州热雪奇迹(融创雪世界)再度重现“人山人海”。
这两天杨康们涌上三亚更是一度被刷屏,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工作人员说,近几天入驻人数一直在增长,每天接近满房,甚至于12万一晚的酒店房间都卖完了。
外出旅游的人说,机舱里全是人,不需要任何防疫检查,仿佛回到了三年前。据了解,三亚机场进港旅客更是达到日客量25066人次。
数据表明,目的地为西双版纳的搜索环比增长309%;三亚搜索环比增长139%;长白山搜索环比增长约66%;大理搜索环比增长40%;厦门搜索环比增长20%。
虽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热门景点或一线城市一样,杨康之后、活力回归,但是那些走在前面的城市,让旅游产业看到了希望!
05
影院行业
电影市场复苏,正在缓慢进行中。
诸多电影人所说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等待《阿凡达2》。”
诚然,整个电影市场有复苏迹象,但还没有回归到正常状态。
疫情是重要原因。政策放开后电影市场的恢复速度被高估,影片不但没能享受到“报复性观影”的红利,还遭遇了感染人数最高峰的一周。
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全程戴口罩确实会影响观影。而故事不及预期出彩、票价又偏高的时候,《阿凡达2》的票房增速也就降下来了。
欣慰的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度过感染高峰期,疫情正在过峰。
距离2023年春节档正式启动还有两周,电影市场开始有了热闹的迹象。
截至目前,已有7部电影确认定档2023年大年初一,其中包括5部真人电影《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交换人生》《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及2部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和《深海》。
中原证券发布研报表示,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国内电影市场已具备复苏条件:
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使未来影院面临政策性经营限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在影院快速响应下,目前国内影院营业率已回升至80%以上。
另一方面2022年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期上映的影片为2023年及以后的电影市场形成内容储备,未来上映后有望带动观众需求。
在寒冬中挣扎了3年的电影行业,看到了曙光。
06
餐饮行业
全国调整了针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大部分餐饮老板也都松了一口气,摩拳擦掌积极准备复工,准备迎接即将而来的春节档生意。
但遗憾的是,餐饮消费市场并没有如预期的快速回暖,很多已经营业的餐厅都表示,客流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对此,各类媒体也接连发表文章,探讨防控措施调整前后餐饮业的局势变化。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
全面优化疫情防控后,餐饮消费市场可能需要一个恢复周期,短则六个月,长则九个月。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现实情况。
虽然全国上下都不再强行要求做核酸了,但疫情本身并没有结束,感染的速度和范围可能会迅猛扩大,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实。
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
因为前面的现实情况,担心自己被感染,心理上多少会有些担惊受怕,可能会主动放弃吃饭等需要摘掉口罩的团聚活动。
所以目前对以餐饮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不过现在流行的高峰时基本过去了。
有的餐厅甚至出现订不到座位的情况。
比如元旦期间,北京各个饭馆都饱满,提前几个小时订座都订不到。

生活的烟火气,正在迅速回归。
餐饮人的春天,也不远了。
由此可见:
放开后,有的生意没落,有的生意暴涨,有的生意艰难复苏。
放开后,压抑了三年的消费欲望虽然没有大爆发,但实体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相信热气腾腾的经济,稳定收入的工作、快乐宁静的日子,终将回归!
-END-
商业观察/职场干货
经营管理/思维提升
添加鸟哥小助理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都说2022年很难,却没想到这么难……
●未来三年,请置顶你的免疫力!
●2023年,我们都要面对的5个真相
●腾讯一年关闭超40个项目,马化腾内部会放狠话

↑过年用酒,选中颂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