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最新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故事,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经过两个多月的坚守,上海疫情防控终于迎来重大阶段性转折:6月1日零时起,上海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
抗疫成果来之不易,接下来要打的就是经济保卫战了。为了让久违的烟火气重回街头巷尾,“亿级”消费券迈开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步!
01
多地发券促消费
5月以来,为应对经济承压,扩内需、促消费,各地因地制宜、积极灵活施策。这之中,发放政府消费券备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广东、山西、贵州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覆盖多个重点领域。
比如:
5月26日,《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提出,对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手机、电脑(含平板电脑)、耳机、音响等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
此前,广东省表示,鼓励各地发放消费券,用于零售、餐饮、文旅、住宿、体育领域消费,活跃消费市场。其中,粤东西北各市发放消费券不得少于500万元,鼓励粤东西北各市加大消费券发放额度,超出基础部分按70%比例补贴。
贵州也于5月30日启动发放1.4亿元零售文体和餐饮消费券,主要分为“零售文体消费券”“餐饮消费券”两大类。
吉林长春发布政策称,将面向在该市购车的个人消费者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持续至9月21日。
浙江宁波也推出了汽车消费券,共分为满10万元减3000元、满15万元减5000元两种,适用线下购置新车消费场景。
目前多个城市今年以来已经发放数十亿的消费券,进一步撬动消费动能。
消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指出,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全面创新提质,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
02
消费券能救经济吗?
消费券能带动消费吗?能救经济吗?会不会只是杯水车薪吗?
很显然,短期内是立竿见影的。比如,5月16日至5月24日,在“羊城欢乐购”促消费活动带动下,广州全市消费金额环比前一周增幅为17.35%。
同时,不少省份和城市也针对汽车、家电、房产等耐用品的消费券和补贴也带来了消费刺激,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份新车销售环比上涨幅度大概在65%以上”,真金白银的补贴对汽车销量无疑是有提升的。
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发现金?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国人用钱比较保守,如果直接发钱,大家可能直接就把钱存到银行去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消费,发放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比直接发现金效果更明显。
有专家表示,4月份市场销售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此外,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明显放缓,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
而消费券具备定向性和可调控性。目前,各地发放消费券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补贴与企业自身让利相结合,提振消费的同时,助力企业以少量资金拉动终端客流、客单增长。
“其实发放消费券的重点不是乘数效应。”有分析师表示,“而是短期被打断的经济循环、实体消费循环,通过消费券的方式,能够快速拉动消费意愿,打通循环。”
经济下滑,企业降薪裁员,收入水平越低,对物价的变化就越敏感。
消费券能缓解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四两拨千斤”的政府消费券最为一个短期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毋庸置疑,将拉动数倍于消费券面额的消费增加。
03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但要想救经济,“刺激消费”还远远不够!
首先,消费券本身的槽点就比较多:金额有限、发放总量太少,折扣太少、消费门槛高、指定区域,时间和交通成本高……
其次,刺激消费只能在于一时,在于一方区域,毕竟,能够被刺激到的只有“消费意愿”而不是“消费能力”。
从微观上来看,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经营和普通人的生活难免受到影响。
——兜里没钱,没处赚钱,才是当下问题的根源。
今年我们见到了太多企业倒闭、公司裁员、大学生失业的新闻。
尽管先后出台的各种纾困政策,但落到具体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人身上,作用还未明显传导。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先不谈什么“薪酬增长”了,连降薪留岗都是好的,更多都是裁员保命。
而对于个人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失业和收入的突然中断。
所以说白了,兜里没钱,消费必然会降级,刺激消费,更要刺激企业复工复产;刺激消费,更要刺激稳岗就业。
当然了,稳经济大盘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只是众多政策举措中的一项,此前鸟哥也说过,目前政策上已经从6个方面入手部署了33项稳经济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短期措施、长期展望相结合,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双促进,围绕消费端、生产端同发力,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相信在一系列保障支撑下,经济大盘将企稳回升!
-END-
今日话题
消费券,你怎么看?
扫码关注 进群聊聊▼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今后15年,中国即将发生的5个战略变化
●稳经济33项来了!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疫情短期内不会结束”!接下来,中国经济怎么办?
●未来5年,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