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最新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故事,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前段时间,很多美企业都对俄断供,这让很多网友想起了中国。国外的打压引发国人反思,在关键领域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外。
在我们的印象中,遭遇卡脖子的会是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等科技领域。可你想过没有,“吃鸡”也会被卡脖子:
就在几年前,国人餐桌上的白羽肉鸡100%靠进口种鸡繁育。
种业,就是农业的“芯片”。
作为世界最大的禽类消费国,中国白羽鸡育种长期被欧美企业死死捏在手上。
2019年之前,中国最大的养鸡大王圣农集团也逃不脱被遏制的命运。
2019年,咄咄逼人的国外供应商找到圣农说:“给你30分钟,圣农停止育种研发”。
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却说:“10分钟,请你离开圣农。”
半小时,傅光明的一个决定让中国种鸡不再受制于人,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把一块含金量十足的农业“芯片”拿下了,打破欧美企业对种源长期的技术垄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傅光明是如何解锁“卡脖子”难题的,希望我们都能既正视差距,又不妄自菲薄。
01
39年专注一只鸡
“我特别执着,特别专一。老婆讨一个,谈恋爱就谈一个。我只做鸡,鸡的上游下游。人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就好了。”
这句话是傅光明常说的,傅光明与白羽肉鸡的相遇,开始于1983年的“下海”。
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五年。年初,国务院刚发布允许个体经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只有中学文化却喜欢读书看报的傅光明已敏锐地嗅到先机。
告别7年部队生涯正在光泽县人武部工作的傅光明,当即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辞职,养鸡。
舍弃了“铁饭碗”,向银行贷款2万元,傅光明买下光泽县鸾凤乡的一个农场,又从湖南买回300枚种鸡蛋,不料出师不利——鸡蛋因为放置时间过长,只孵出一只小鸡,还是只公鸡。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他事先购买了相关书籍,边学边做。终于,有300只小鸡脱壳而出,这成了他最原始的积累。
80年代的鸡舍
1992年,傅光明贷款购买了欧洲的一条冻肉加工生产线。在当时,这是同行业中引进的最先进的一条生产线。也正是这条生产线,引起了世界餐饮巨头肯德基的注意。
当时肯德基准备在福州东街口开第一家分店,听说了圣农的这条生产线,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检测后,与其签下了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
2009年10月21日,圣农集团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当日发行价格为19.75元/股。2010年,其股票市值涨了60%,傅光明一家三口的股份市值合计近70亿人民币左右。201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傅光明家族以总资产132亿排名第127位。
“这就像是一条小船,搭上了航空母舰”,傅光明形容企业后来的飞速发展。
不过,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傅光明显然是个异类:
“我们有三不投资,首先就是离开了鸡的生意不谈,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多挣钱的行业,我就做好这头鸡的生意”。
02
绝不任人宰割
然而,即使规模问鼎亚洲,在2019年以前,一向强硬的傅光明仍旧有“英雄气短”之感,因为产业链的最顶端——白羽肉鸡种源,并不由自己掌控。
这成了傅光明心底的隐忧,从1982年开始, 我们就从国外进口白羽鸡的鸡苗。白羽肉鸡的核心种源长期掌握在两家美国企业的手中,大洋彼岸有点风吹草动,中国的白羽肉鸡产业就会感冒发烧。
“价格由他定,想定多少就是多少。一套种鸡苗,第一年是6美元,然后8美元,15美元,现在已经涨到37美元……他说多少就是多少,我们必须承受。”
““外国人从来不签合同,都凭口说。想卖多少鸡,我们就只能被动接受。”
在长期与国外供应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傅光明深深明白其中的无奈、不愤与憋屈。
作为行业龙头的创始人,傅光明用39年的从业经历明白一个道理,不掌握核心种源,就会任人宰割。
实际上从2011年起,傅光明就已经在开始着手白羽肉鸡的调查研究,2015年美国发生禽流感之后,中国白羽肉鸡差点断供,这更加坚定了傅光明对于种鸡研发的决心。
同年,傅光明决定用六年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国产白羽肉鸡原种鸡培育体系,让白羽肉鸡拥有一颗“中国芯”。
我不做谁做?当时的傅光明三次将此事提上董事会,都被否决。可他迎难而上的劲头来了,力排众议,下了命令:坚决推进自主育种。
但自主育种并非易事。国内种源先进素材缺少、专业人才极其稀缺、地理环境要求苛刻,资金投入量巨大。
但傅光明深深明白,没有自己的育种技术,即使规模再大的公司,也随时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整个产业更是牢牢地被外国人卡住了脖子,这种日子他过够了。
就这样,圣农集团正式启动了自主研发种源的项目。
没有人才怎么办?
傅光明便尽心思搜罗有白羽肉鸡育种经验的专家。从仅有的二三位之中,请到80年代中期曾就职于中、美、泰合资建立的北京家禽育种公司的郭怀顺。
没有场地怎么办?
傅光明寻求地方政府支持,在距离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的核心区约125公里光泽县大青村,居于山坳,远离人烟之处,征用了一块一千余亩的地,将五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合理迁离,并进行全封闭管理。进场的谷皮、饲料不能直接投用,而是专门成立一个消毒企业,做完消毒才放行。“即使在山里,也做到了一只老鼠都进不来,一只小鸟都落不下脚。”郭怀顺形容。
为了培育出自己的白羽鸡,那几年里,圣农光研发费用就砸进10多个亿……而当时企业每年的全部利润也就一个亿。
而且这件事还得偷偷地干,因为美国公司早就放出狠话:“谁要研发种源,就断谁的供!”
可四年之后,就在自主育种有了初步成果之时,一位育种公司的“不速之客”也闻风而至。
原来他在一篇媒体报道中,看到两会人大代表提及圣农的自主育种,便马不停蹄赶到圣农,威胁:如不停止研发,立马断供种鸡。他强硬地宣称,必须30分钟内做出决定。
傅光明冷静了片刻,出门打了两通电话,一通打给总裁,一通打给技术专家,他问了两个问题:
“我们的鸡种到底能不能达到他们的标准?十年、二十年不引进,我们自己还能不能培养出来?”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傅光明回到办公室,不卑不亢的对他们说道:
“这个事我们干定了,请你们回去,10分钟内离开圣农。”
就这样,2019年5月,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配套系和新世代原种鸡诞生了。自此,白羽肉鸡有了一颗“中国芯”,也填补了中国白羽肉鸡行业“无自主种鸡”的空白。
03
挺起中国脊梁
经此一役,傅光明深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一定要有高科技,才能长远发展下去”。
傅光明感慨:“把卡在我们脖子上的手指头一根一根掰开了,白羽肉鸡养殖的命脉真正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上了。”
这场种业翻身仗,我们终于赢了!
种源自主的回报,还不只这挣回来的一口气。
2020年尽管遭受了新冠疫情的打击,圣农出栏了5亿羽鸡,创下了20多个亿的利润。
目前,圣农发展已拥有全球完整配套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公司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食品企业。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圣农发展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3.5亿元至4亿元。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傅光明也在不断回馈社会、造福百姓。对于慈善,其毫不吝啬,这些年来他已经累计捐赠17亿元。
傅光明的口头禅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就够了。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企业家常常面临所谓“快钱”的诱惑。
赚来的钱,去搞房地产,去搞放贷,去搞搞关系拿下一个大项目,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可以躺赢的生意。相较之下,研发核心技术,很像一条“不归路”。
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要让不起眼的一粒米、一只鸡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唯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闯出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片天,才不会有被“卡脖子”的隐忧,才能高高挺起民族复兴伟业的“脊梁”。
-END-
一个聚焦企业办公/职场干货的商业圈
关注我们 邀请进群
▼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诺基亚:你以为它死了,其实它在闷声发大财
●公务员进村卖房,一堆城市懵了
●从今以后,我们只能靠一种办法赚钱了(深度)
●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
↑用华为终端,办公更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