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也许会让你多考三十分---王振宇



2022年4月30日 距离高考还有37天  |  树成林的第99期
 #写在前面 
为什么学霸考试几乎从不发挥失常呢?
考试失误人人都会有,但学霸和学渣的差别在于,学霸即使失误也不会考崩,但普通人动不动就比正常水平崩个二三十分。前者的稳定性让人羡慕,这篇文章希望在高考前让后者达到前者的状态。
先从抢分说起。
距离高考还有30多天,大家都很紧张,紧张到说“提分”都感觉速度慢了,更多人愿意将最后阶段的努力称之为“抢分”。
去哪抢分?
要么是把没学会抓紧时间学懂,将不该得的分抢回来一点;要么是用尽办法来保证凡是会做的在考试中都能得分,让能得的分一分不丢。
时间紧迫,抢分当然要有的放矢 —— 最确定能抢到分的,最容易能抢到分的,最快能抢到分的,我们就先做。
 #抢分方向 
如果把应考分成“不懂 - 学会 - 得分”三个递进的层级,在最后阶段,比起把不懂的学会(最后阶段留下来的漏洞都是你的硬骨头),保证让已经会的都能百分百拿到分(一分不丢的那种)事实上更值得优先考虑。毕竟反正都是抢分,你也别管我的分到底从哪里来的?只要我最后试卷的分数变高了,我就是爷。
再看看这句话 —— 把一张试卷里能得的分都得了,一分不落的那种。
如果你没有觉得这句话充满力量,而是觉得它有点无关痛痒,甚至认为它像是班主任经常挂在嘴上的正确的废话。
那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水有多深,同时这也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个很轻松就能让总分提高20分的机会。
回忆一下,你自己一张试卷考下来,其中原本能得到但没能拿到,以至于让你在试卷发下来之后大骂自己“傻X”的分数到底有多少?相信你觉得其实没多少。
你会觉得无非就是那些典型的因为粗心大意导致的计算错误、审题错误、题干理解错误等等问题,一张试卷丢个5分差不多了。
 #卡题事故 
因为粗心丢掉分数的确是问题的一方面。遗憾的是,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被大多数人系统性地忽略掉了 —— 考试中段解题卡壳,导致后半程考试时间紧缩、节奏崩盘,最终会做的题没时间做或者太过匆忙做不出来。
比如在你认为不该是难题的题号处遇到了解不出来的难题,然后用了很长时间死磕。最后不仅这道题目的分数没有拿到,大量白白浪费的时间也让这道题后面的题目全面崩盘,最终考试的结果惨不忍睹。
很显然,这样的考场重大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远小于时常发生的无谓小失误。但它一旦出现造成的大范围分数损失也同样不是小失误能比的,小失误可能会让你丢5分,而大事故则可能让你直接丢掉20分。
考虑到大事故的低频率和大损失,它真正的影响应该平均来看。如果平均下来你5次大考就会碰到一次痛心疾首的考场事故,并因此丢掉20分的话。那么这个潜在的定时炸弹平均下来一张试卷也会让你丢掉5分左右。
又,考场事故一旦发生总会对你后续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造成持续性的影响,诸如“既然那科都已经炸了,其他科爱咋咋地吧…”,这种负面情绪只要出现,其他科目的成绩发挥不如预期基本也就注定了。
更可怕的是,虽然考场事故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平均计算,但万一,它就恰好发生在你的高考上了呢?又万一中的万一,它就恰好发生在了高考的第二场(后面还有好几场考试)的数学考试上的呢?
你赌得起吗?
正因为这种考场事故一旦发生干脆直接就会让你过去一整年的努力完全白费的巨大风险,不管过去它在你考试中发生的频率多么低,只要发生过,你就有这个隐患。
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无疑是在毫无觉察中将自己暴露在可能满盘皆输的风险中;意识到不重视甚至抱着高考应该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那只是不负责任地自我逃避而已。
如果真的在乎最后的结果,这个问题你需要提前准备并且彻底解决 —— 只要事故发生的概率被降低成0,考试就不会再崩盘。一方面高考满盘皆输的最坏情况从此与你无关,另一方面从平均的角度来看,一张试卷你平均抢到的是5分,一整场考试多张试卷加和在一起,你抢回的总分就是20-30分。
 #该怎么做?
几乎所有人遭遇考场事故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做题被卡住,卡得太久,心态崩了,节奏毁了,后面的考试全完蛋了。”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建议是“平时多刷题,训练题目的熟练度”,这样在考场上遇到题目就能够更快地做出来,从而减少被卡住的概率。
这样的建议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它本质上是希望通过长期培养更强大的解题能力来规避意外。可能力的培养本身时间周期长,加上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都导致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显然不适合最后30天抢分的目的。
在我看来,通过培养解题能力去规避考场卡题事故是一条歧路。要想又快又准,一劳永逸,一步到位解决卡题卡到崩盘的问题,你首先要意识到“这事儿跟需要长时间培养的能力完全无关,而仅仅只是一个用3分钟就可以解决的跟认知有关的策略问题”。
具体说,这里的认知对应你对试卷和题目的认识,这里的策略对应做题顺序的选择 —— 大多数人对考试的认知其实不利于他正常发挥,大多数人考试顺序的选择看似个性化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核心。
想完成一次完美考试需要将两个核心认知 刻进大脑:
1
无论题号如何,从得分的角度来看,每道题是完全平等的;
2
考试的目的永远是且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分,你需要把这个状态和行为逻辑从一开始贯穿到结尾;
这两条认识重要到什么地步呢?重要到只要你能深入理解他们的含义,那么你任何考试崩盘的可能性一瞬间就降到了0(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地步。反过来,不管你觉得上面两条认识有多么简单,只要你在考试时还存在被题目卡到崩盘的风险,都说明你根本没看懂它。
 #核心逻辑 
高三整个过程中总有人问我:“学长,请问一场考试最合理的做题顺序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我总是非常无奈。因为客观地讲,每个人的做题习惯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所以单从解题顺序上看理应是因人而异的。说白了,只要你习惯了那个顺序,都可以。
不用多说,这个说了约等于没说的答案完全没有建设性。但真正让我无奈的其实是没有人问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 良好的考试策略中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因人而异的做题顺序是什么,而是决定合理考试顺序的核心逻辑到底是什么?
这个核心逻辑就是:
考试的目的永远是且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分,你需要把这个状态和行为逻辑从一开始贯穿到结尾。
你先把这句话完完整整看三遍。然后你会意识到,一旦明确了这个思路和要求,你过去很多关于考试的认知全部都要推倒了再重新建立。
只要你在考试全程都时刻提醒自己“正常考试我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分,并且我只有每时每刻都保持这个行为模式,一场两小时的考试才能完整达成这个目的”,那么你瞬间就能理解为什么具体的做题顺序如何其实根本不重要,甚至你自己每次考试的答题顺序存在希望差别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只要你的确用最快的速度把能拿的最高分全都拿到,然后有的放矢地把试卷里稍难的可能影响你前期得分效率的题目留下之后再思考就没有任何问题。
也因为理解了这个最核心的思路,你立刻就能理解事实上你对任何考卷里的题目进行先入为主的题型分类,或者跟他们的题号对题目本身进行难度预设都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给你的考试增添考试失败的风险,却不会带来任何回报。
拿数学举例,没有什么选择最后三问就一定难,更没有什么只有最后三问才能难;没有什么填空最后一问可以放弃,更没有什么填空最后一问才能放弃;不存在什么导数压轴不能碰,更没有什么其他大题一定简单所以一定要全部搞定等等。
记住!
任何先入为主的对题目进行的题型分类和基于题号和经验进行的题目难度预设都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不是出题人,你不能左右他到底按不按常理出牌,如果出题人这周打麻将输了钱,非要在数学第5个选择题出个难题恶心一下你,你也只能默默承受。
问题是,但凡你抱着“第5题很简单,我一定要做出来!”或者“过去20次考试的第5题我都能做出来,这次也不能有意外,要不然我还怎么上120呢?”之类的想法,请问这个专门用来恶心你的第5题你到底磕还是不磕呢?
磕吧,这题确实难啊。一旦磕不出来就是纯属浪费时间,而且还是在区区第5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次考试你多半就凶多吉少了。
不磕吧,“这才仅仅第5题哎~”“第5题原本应该是简单题哎~”“要是第5题都没分,这5分在后面哪里去找呢?”等等一系列自我怀疑同样也会影响你后续的发挥。
相信这就是大多数同学在考场上经常碰到的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的里外不是人的情景,犹豫徘徊之中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考试成功的概率也就那么跌落了下来。
又,这还只考虑了出题人抽风恶心你的情况。另外一个普遍情况是,即使出题人没有故意在简单题的位置出难题,由于每个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一样,就算只是出的简单题,那也完全可以是你个人的知识盲区。
这种情况下,对别人而言的简单题完全可以是让你束手无策的难题,但凡你心中还有“因为这个题号过去都简单,所以我一定要做出来”的执念,你当然还是会陷入上面磕与不磕的两难选择当中。
 #众题平等 
想想看,只要你落入“跳或不跳都不对”的尴尬境地,这在考场上就是一个死局。只要你还身处局中就无法解决。
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来,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整个局面,以找到破局的方法,这个更宏观的对考试的认识就是前面说的:
无论题号如何,从得分的角度来看,每道题是完全平等的。
拿数学举例,你要有一种格局去认定试卷上的21道题对你而言是完全平等和相同的,只不过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所谓的平等指的是,虽然每道题前有题号,但你要认为它们前面没有题号;虽然过去你的经验告诉你也许某些题号下的题目可能比较简单,某些比较难。
但现在当你看到一张全新试卷时,你心中要完全抛开对难度的猜想和假设,所有都一样,没有区别;虽然你此前解题的顺序常常给你一种越往后题目越重要的感觉,但现在你应该把21道题完全看做是一盘散沙,只不过恰好按照你眼前的顺序碰巧排在了一起而已…
 #改头换面 
既然全都平等以至于没有区别,那你按什么顺序做题呢?当然就是按照前面的要求 —— 永远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并把这个行为逻辑从考试开始贯穿到结尾。
反正每道题都完全平等,那不论是你从头做到尾还是跳着做挑着做(注意别漏题)事实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你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时候做到了每时每刻都处于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的状态。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的要求显然就是,不管你选择了哪种做题顺序,为了时刻保证足够高的得分效率,你在考试中前段中真正好的状态就是,遇到简单题直接搞定,遇到稍难的题出现,不管它题号多少(没有题号概念)根本不重要,只要我在自己规定的一定的时间里没有思路立刻就跳,并且是内心毫无波动的跳,然后继续解那种可以立刻上手的题目,直到你用最快的速度把可以顺畅解完的题目全部拿下。
做到这一点,你第一遍对试卷的高效扫荡其实已经保证这次考试不会出现让你追悔万分的结果,这次考试你已经保底成功。
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这样做你才满足了“永远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的要求。当试卷后面还有更多容易拿分的题目等着你,你却在分明更难的题目上死磕,你的考试策略显然就跟明智越走越远了。
做完第一遍再回头审视所有你第一遍留下的题目,你会发现你跳过的并不一定都是你不会做的题目,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你能力范围内但做起来相对吃力,所以如果在第一遍时就努力死磕效率并不高的题目。
所以第二遍审视剩余题目时,你同样应该按照用最短时间去的最高分的思路要求自己,逐个选择你要主攻的跟第一轮扫荡时相比难度稍高的题目。过程中如果遇到非常明显的投入产出比不高的题目,你当然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地跳过。第二遍走完,一张试卷里中难题中你能够拿到的分数基本也就被你收入囊中了。
最后再用同样的思路和要求审视最后剩下的难题,反正其他能拿的分数都应该拿到了,现在哪里能抠出一点分就抠一点分,每抠出一分都是惊喜,直到考试时间完全耗完。
同时为了辅助大家走顺整个流程,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太快地跳过题目会错过那些事实上得分效率可以很高的题目。
我强烈建议根据学科特点并参考过去解答各个类型题目的经验,在考试前提前设定好每个类型题目的如果不能即时解决,可以思考的时间限制(也可以称之为跳过标准)。
比如数学选择题除了压轴题可以思考3分钟找思路,其他题目就2分钟。如果规定的时间内对这个题目一点思路都没有,或者思绪完全不清晰,那么这道题于你而言就已经属于这次考试中得分效率不高的题目。
一旦完成这样的低效归类,你就大可以心静如水地跳过它,先去把后面的简单题拿完再后来处理它。
想想看,是不是只要你意识到题目之间众生平等,加上对“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的坚定执行,做题顺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讨论,同时由于你正常考试时刻都拿出了最高的得分效率,事实上你每次都可以轻松保证考出了最好的状态,而这也就意味着 —— 你的考试从此基本没有了因为被你认为不该难的难题拦住而崩盘的风险。
 #主动和被动 
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个思路乍一听和班主任之前告诉你的“考试要先易后难”“遇到难题要及时跳过”的思路差不多。事实上,差别很大。
之所以班主任跟我们讲的考试策略听着很有道理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是因为老师提出的策略底层是被动的。即我依然按照某个顺序做题,我也依然对每个类型的题目难度和不同题号背后的题目难度有个基于经验的心理预期。
这一切都导致一旦我遇到我认为我不能卡住的题目却被卡住时,我们心中的第一反应还是和它纠缠死磕。一直纠缠到时间不允许我再死磕的时候,才想起老师说过的遇到难题先跳过,然后才不得不选择跳过。
说白了,这种跳过本质上是不跳不行了所以才选择了跳过,整个过程中不仅时间已经被浪费了,而且被动与被迫的感觉会让你对考试的掌控感消失殆尽,进而在心中催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反过来,“永远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这个思路则是完全主动的。我们天然对考试就有不同于他人的大局观,并且我也不是被拦到不得已了才选择了跳过,而是我为了能让自己考试前半程的得分效率全程拉满,我主动选择了不被你拦住。
换句话说,之前老师给我们的叮嘱帮我们做到了: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做题,只不过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一个被动跳过的紧急预案。
但现在我们的思路却决定了:我本来就是为了效率挑题做,所以在我用最快的速度把我能得的分数全部得到之前,我,是不可能被卡住的。
毕竟,你,在下一盘大棋。
他们,又怎么能跟你比呢?
如此对比,相信你能体会到被动和主动之间细微但也巨大的区别。只要你开始理解为什么班主任老生常谈的唠叨没能解决你的问题,你其实也就开始相信为什么认知的彻底改变对考试的改良将会是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
至此,我终于可以把你心中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成型的所谓的考试最好状态摆出来了。
压根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顺序合理、心态稳定、细致入微,而仅仅就是一句具体又简单的话:
一个会考试的人可以做到在2小时的前1小时20分钟里,手不停地写,笔尖不离开试卷。
这次认知的更新和策略的改良已经让你有了靠近究极理想状态的可能,但你依然需要几次实践来习惯、来磨合。
从今天开始把接下来3次考试当成全新策略的实验机会,你的手在前80分钟因为未在高效拿分而停下来的次数就是你和真正学霸之间的差距。
但凡还有差距,请你再看看下面两句话:
1.  
无论题号如何,从得分的角度来看,每道题是完全平等的;
2.  
考试的目的永远是且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分,你需要把这个状态和行为逻辑从一开始贯穿到结尾;
然后再训练一次,不用几天,你终会自信到认定“无论我怎么考,卡题到崩盘都不再可能发生了。”
 END. 
特别推荐

最后冲刺课
专门给弱基础的同学准备的快速提分课程,
内容极致精简且课程密度极高,
用20小时的时间过完高考核心知识点,
以高质量高考题为导向,
完成高考高频内容快速掌握。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撰文 | 生活黑客王振宇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