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半个月,分数最大化的复习策略



2022年5月21日 距离高考还有16天  |  树成林的第101期
正如标题所说,这篇节选自《高三突围》的文章(如果已经看过,现在就是你好好复习一遍的时候,因为它的确足够重要)被你看到应该是在距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候。
复习最后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时间留给了学生,除了考试和评讲之外其他时间都被安排为自习和答疑。之前被一轮二轮压得喘不过气的你们总是盼望着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来了,不少同学却乱了阵脚,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和迷茫。
“最后半个月还有用吗?”又或者“最后半个月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两个问题无疑是万千考生心中的两座大山,时间越少越是压得人喘不过气。可倘若再迷茫几天导致时间剩下得更少,那干脆连喘气都不再有必要,只能被迫“顺其自然”。
可就算时间再紧迫我们也总想做些什么,在临考的最后半个月我们尝试从“心态”“学习”“复习”三个角度帮大家解决好最后的问题,哪怕不能保证质的飞越也至少能获得与其他同学相比可观的相对优势。

Part1   心态
01 不贪
高考是一场公平的考试,这意味着不存在“保证”你在短时间可以快速提分的方法。因为如果存在,那高考对于那些不知道这个方法的同学来讲就不再公平。
高考40年的发展不可能让这种情况发生。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现实。
所以最后半个月更多是对前面三百天的总结、补充和复习,而非一厢情愿地“平地起高楼”。最后几周可能会像锦上添花,但肯定算不得“雪中送炭”。
市面上凡是声称“一个月保证提分XXX”“一个月绝对逆袭XXX”的课程和资料你们全都要多加小心。他们举出的耀眼事例很可能都不假,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成百上千个学生里仅有他们宣传的那一个做到了他们大力宣传的成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位同学的成绩提高很明显跟那位学生本身关系更大而非他们宣传的课程或资料。
只要把“公平性”三个字记在心里,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而不去留意投机取巧的各种捷径就会是你最自然的选择,你会因此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少花很多冤枉钱。最后半个月“不贪”玄迷的逆袭并且放弃过高的幻想能让你保持清醒,清醒的自我认识是走好最后一段路的坚实保障。
02 不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是世界上戕害人最多的境遇,这对临考的你们尤其如此。
出于某些奇怪的原因,临近高考前老师总是一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保持学习状态,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传递出“最后阶段已经定型”“努力也不会有大作用”的态度。
这样的话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听完都不会受影响,因为一个“对自己很满意”一个“对自己无所谓”,可老师们却忽略了中间那群最信任他、最把他的话放心里并且哪怕临考半个月也依然对成绩不满意仍然渴望进步的同学。
这说的很可能就是你对吗?严格来说,老师们的话已经不仅仅是对你感受的忽略而完完全全就是无情的伤害。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证预言。”
我们总是倾向于成为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在高三这样消息闭塞的环境里,老师传递出的“努力无用”的信息会在有心人心中留存很久,加上老师天生具有的“权威性”,这不像是调整心态的建议更像是目的不明的负面洗脑,我希望你能免受其害。
有话说“当你把持枪视为非法,结果就是只有非法的人才会持枪。”同样,“当被告诉最后阶段不可能有提升,结果就只有不信邪的人才可能有进步。”试想如果连努力都没用那不努力当然更不可能有用。既然面对充满随机的高考没人能保证一定有最好的结果,那我们努力的目标原本就不是确定的提升。
而是反过来,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的可能性,我们也要尽力去把握,因为说不定他就在最后一次考试中发挥作用了不是吗?
所以最后三十天,面对“努力无用”的论调,你要有魄力当一个叛逆的学生,把发现可能性的希望当成支撑自己最后的信念。毕竟乔布斯说过“只有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当然我也不仅仅是给你们打鸡血,因为时至今日鸡汤鸡血通通都已经收效甚微。
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回想一下高三一年我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呢?无非是每天按部就班完成任务,通过时间的积累来调整好最终应考的状态。
既然如此,那从时间的角度看,同样是全情投入的半个月,最后半个月和刚开始的半个月或者中间的任意半个月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完全没区别。
那为什么开始和中间你愿意相信自己用半个月就能够收获满满并对进步充满期待,到了最后半个月突然就迷信努力无用听天由命了呢?这在逻辑上讲不通不是吗?
天下没有白走的路,任何时候付出的汗水都会默默地算在你的头上然后等待最后的考验。有些进步你无法察觉但不代表没有发生,半个月的每一天你都拥有变得更好的机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既然知乎上有半个月逆袭的故事,那至少证明了临考进步的可能性。虽然没人能保证你会成为下一个他,但也没人能阻止你去相信“你就是下一个他。”
去他的努力无用,去他的成绩定型,该努力时你就继续努力,管他是半个月还是200天。
不为别的,就凭“我不服!”

Part2 学习
当梦寐以求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以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措手不及,考前可自主安排的时间就是如此。
当领路三百天的老师突然放手,很多同学立马就陷入了迷茫,有的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有的索性全然放松听天由命。既然来之不易,既然你想比身边的同学做得更好一些,那我们当然需要合理的规划去把仅剩的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
01 复习误区
先说三个临考复习常见的误区,第一是“全无规划”。
抱着“天生刷题必有用”的心态努力刷题改错,却很容易陷入“强势科目做着爽便多做,弱势科目做着不顺所以能拖再拖”的误区,也容易遇到“弱势科目弄懂一个题目花费大半天严重挤压其他科目时间”的窘境。
看似每天充实繁忙却因为没有针对性而收获寥寥,睡前无奈只得用刷卷数量自我安慰,第二天反思不力又一切如常。
第二是“全科兼顾”。
弱科不甘心,强科不敢放,什么都想要结果却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是重点意味着没有重点”,道理是清楚的:时间总量有限,无侧重平均分配的科目越多,每个科目的时间就越少。
因为强势学科只剩难点,势必需要大把时间;又因为弱势学科漏洞繁多,也需要大量时间,这导致你以为两全其美的“全科兼顾”最后不过是捉襟见肘。要让不多的时间发挥作用,你必须做好选择。
第三个是“分科突破”。
“分科突破”的思维当然是正确有效的,只不过有些同学采用的具体方式其实更适合一轮和二轮复习——在最后半个月还把时间分成好几份,比如第一周只做数学,第二周只做物理这样的形式其实有非常大的隐患:
复习后期,科目的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被了解或掌握,需要补的漏洞是少数,这也意味着那些300天都没有掌握好的部分可能原本对于你就是较难的部分,当你花费七天的时间专心突破,运气好可能会有可观的进步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时间花了进步却不明显。
也许进步不明显尚且可以忍受,那不妨试想一下在数学花费了一周时间进步却不明显的情况下,你马上就要按计划开始为期一周的物理复习了,这时你的心态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一定会怀疑“万一物理复习一周后也没什么进步呢?”这种情绪无疑会让你的物理复习效率更加低下。
假设物理复习一周后进步的确不如你想象的明显,那后面的化学生物别说效果了,你是否还有信心开始可能都要画上一个问号。时间紧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弃了,所以过于纯粹的分科突破并不适合最后半个月。
说这么多归根结底不过一句话“指向不清晰的复习不适合最后半个月”,我们需要更适合临考冲刺的复习策略。
02 临考复习策略
二轮结束以后“查漏补缺”早已变成了复习的主旋律,因为老师能教的都已经教过了,所以更适合临考冲刺的复习策略应该是指向最明确的查漏补缺的方法,我称之为“带问题单点突破”,这里的关键在于“时间越紧迫你越要带着问题去复习”。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自习的下午你好不容易有两个小时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计划所以你只是模糊地知道“要复习数学”,然后一头扎进了数学的海洋中,一会儿回看教材一会儿复习一轮资料一会儿看看错题…
时间很快过去,明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却总感觉收获不大,为什么呢?
因为临考时的复习和高三刚开始的复习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高三刚开始由于我们脑中几乎对知识一无所知那么无论做什么总能够有所收获,可临近高考时由于该会的几乎都已经会了,那么没有目的的泛泛复习就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很多时间在原本已经掌握的内容上,真正需要你花费时间的漏洞不仅花费的时间不够甚至可能干脆直接被你忽略跳过了,你说这样的复习效率怎么可能高得起来?
换个思路,如果开始复习前你明确好自己存在漏洞的题型或题目,全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完成复习,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因为这样你真正在意的就只有那些能帮你解决问题的内容,其他无关项都会被你自然忽略。这样就不再是漫无目的“翻阅”资料书而是目的明确地“查阅”资料书,有关才吸收、无关就舍弃,直到问题解决。不仅避免了在“已会”内容上的时间浪费,更能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感受到强烈的进步的满足感。
只要有了时间不浪费、做完有收获的平稳复习节奏,那问题多就多解决问题,问题少就多总结梳理。只要不心急,积少成多的“单点突破”最终都将帮你完善应考的知识体系。
理解了“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发现自己最需要马上去解决的“好问题”?
这其中蕴含了两个临考冲刺的关键思想:“学科融合思维”和“先提最容易提的分”。
所谓“学科融合思维”就是摒弃掉学科的概念,不再用“数学我要怎样”“物理我要怎样”的思维思考问题,而是把所有科目都看做是融合所有科目的总分750分的超大试卷中的一部分。
而“先提最容易提高的分数”更好理解,冲刺的目的当然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所以同样是5分,不首先把有漏洞的基础题和中档题拿稳反而去突破更难的压轴题,从提分效率上讲一定是不划算。只有“先提最容易提的分”并努力把容易提的分全部提起来才能在冲刺阶段获得最大提升。
这两个思维都跳出了学科的局限从大局出发帮我们指明了突破的方向,与此同时也自然导出了“带问题单点突破”具体行动建议:
01
以“学科融合思维”为基础,参考过往考试的答题情况,思考就自己目前的真实水平而言,750分当中的哪5分或者哪10分是最容易提升的。注意这一步不分学科,最容易提高的那5分如果在数学那就在数学、如果在物理那就在物理,并无所谓。
02
明确被选定的5分或10分对应的具体题目或者代表题型。
03
仔细分析题目或题型,明确题目背后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考点和重难点。
04
针对第3步的分析结果按照“教材-一轮复习资料-课堂笔记本-考试试卷”的顺序完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知识复习”。
05
尝试重新独立解决第2步中选定出的题目,如果无法解决说明复习尚有欠缺,请重复3-4步骤直到问题解决。
06
 从真题集或模拟习题集中挑选5道和第2步目标题目类似的题目进行训练,完成订正。
07
对1-6步进行全面的归纳,包括题目题型特征、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题目切入点、重难点、易错点尤其注意第2步题目和第6步题目间的对比,从相似点和不同点出发总结该类题型的规律。
上面的步骤显然就是此前在公众号文章中提出的“逆向重构刷题法”(如果不了解可以查看树成林此前发布的文章)在临考冲刺阶段的实际应用。七个步骤如果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你就可以不分学科地把目前对于你最应该提高的5分稳稳拿到手。
为了保证提分效果,大家要注意这里说的“不折不扣地完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指的是流程进行完后,看着最初选出的目标题目你应该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下次再遇见你我绝对能做出来!”的自信。
如果这种感觉还没有出现,请回过头检查7个步骤中哪个步骤还没有做得足够好并加以优化。
如果你觉得步骤的执行都没问题,那就把第6步当中的5道加到10道、15道…直到“下次一定行”的自信产生为止。
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因为避免了前文提到的各种时间浪费,上面看似繁琐的步骤全部做完其实只需要2个小时,哪怕基础不好,也不会超过4个小时。并且只要你将逆向突破做得足够完善,那最后半个月里的每个2小时你都不会虚度,因为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和恶魔的交易”——用2小时就能扎扎实实换来5分的交易。
你能想象在老师说努力无用的最后阶段,你每用2个小时就能提高5分是什么概念吗?
假定一天自主学习的时间是14个小时,7个2小时对应的可是足足35分啊。哪怕你已经理解“随机抽题”原理所以知道这次突破的漏洞下次不一定会考并且心知肚明下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也不一定会有如此夸张的提升都没有关系,因为你知道这些被你彻底解决过的问题一旦在高考场上被你碰到你肯定不会再掉链子,这就是最后阶段实打实的进步。
就是这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反馈明显、自信暴增”的突破才叫查漏补缺,而不是老师们整天念叨却根本不知道从何做起的“重视基础”。
最后阶段的确要看教材但不是为了看而看,最后阶段也应该过试卷但也不是为了过而过,你要做的应该反过来——为了解决问题,我该看教材就看教材,该过试卷才过试卷——“只有做复习的主人才能把所有资料的最大价值为你所用。”
我愿意相信只要你把“这类题再遇到我一定能拿下!”的自信越积越多,最后你不对高考充满信心才是怪事。

Part 3 复习
说完最后阶段的有关学习的突破,最后给大家几个关于冲刺阶段复习的建议。
01 看旧不看新
最后阶段不建议大家再去做太多全新的题目,而应该集中精力把已经做过、订正过、梳理总结过的题目完整消化。不仅仅是因为做全新的题目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更是因为高三已经过去340天,每个同学做过的题目都已经足够多了,再多做几十道全新题目对整体的意义已经不大。
用做几十道全新题目的时间去复习几百道甚至上千道已经做过的题目,把遗失的记忆唤醒、把理解过的内容加深,总体看来效率其实更高。
02 看易不看难
每个同学都该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然后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之上。
比如数学100分的同学在最后阶段就不要再花费过多时间去琢磨圆锥曲线和导数的压轴题了,关注如何把前面的100分拿好再想想办法把100-120分的中难题突破突破才是要事。因为对100分的同学来说,到了高考场上保证前100分不丢,100-120分区间的题目尽力拿到10分,得到110分的成绩就已经是成功。
“放弃分为两种,一种主动一种被动,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崩溃。”
我希望你成为前者——选择放弃不是迫不得已而是为了全局最优。
03 分类处理题目
最后阶段,曾经做过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  完全掌握解题熟练 
②  基本掌握解题不熟练
③  未掌握 
复习每一道题目前先追问自己这道题目属于哪一类,然后选择对应的适合复习策略能够提升复习的效率。
① 完全掌握解题熟练 
这类题目已经掌握到位不必再花费过多时间复习。通读题目只要思路清晰,解答步骤在脑中瞬间呈现,关键公式没有遗忘,甚至直接能得出答案…那么放心跳过就好,非要花时间把已经会的东西写在纸上属实没必要,把时间留给其他题目整体而言更有意义。
② 基本掌握但解题不熟练 
这是冲刺阶段复习训练的重点,题目掌握意味着这个分你是有能力拿到的,但解题不熟练意味着这个分你在考场上可能因为状态不佳或者发挥不好等偶然因素拿不到。
要想规避偶然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熟练度训练非常必要,这是保证你把该拿的分拿全的重要手段。
针对这类题目,首先把题目正常做一遍,如果有问题迅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看答案、问同学、问老师);然后对题目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放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流程上;总结完成后再独立做第二遍,确保题目掌握没有任何问题;最后把题目再反复做3遍(加上前面2遍,合计共做了5遍),一方面训练速度一方面训练熟练度,直到你最后一次完成这道题目的时间花费能够控制到第一次做他时的50%,那意味着对于这道题你的解题熟练度已经有了可观的提升。
③ 未掌握 
对于未掌握的题目在复习时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但这类题目也应该分成两类:
一类是难度正常但知识欠缺;
另一类是题目本身很难。
对于第一类题目参考前文的“带问题单点突破”进行处理;而针对第二类题目存在一个是否理性放弃的问题——“轻易放弃可能失去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死缠烂打又会降低整体复习的效率”。
这里可以借用此前树成林有关刷题方法的文章中介绍的“2倍法则”用于判断是否要放弃对某个题目的长时间思考——最后阶段,面对一个过去已经做过的题目,先根据这个题目的题型和难度确定他在真题试卷中可能出现的位置,并由此确定这道题目如果出现在考试中你应该花多长时间解决它(比如立体几何大题大致花费13分钟),把这个时间乘以2得到“2倍时间”。
复习该题目时如果在“2倍时间”内都没有思路那么这道题目的难度就是超过你能力范围的,理性放弃并不可惜;反过来,如果2倍时间内已经有了大体思路不过细节上尚有欠缺,那就在求助的基础上参考“带问题单点突破”的思路对题目完成处理。
04 批量答疑
复习的最后阶段科任老师一般会在办公室等待给学生答疑,你要用好这个机会。
但千万不要发现一个疑问就立马去问老师,一方面你可能遇到自己想找老师却找不到的情况另一方面你也可能遇到前面有同学排队问题的情况。无论是哪种情况辗转教室和办公室之间都是对你时间的巨大浪费。
正确的做法是有疑问先尽可能独立思考,即使无法完全解决也至少要弄明白到底哪里有问题,而不仅仅就是一句“这道题我不会。”
接着把疑问记录下来(用符号标记或者拿专门的本子记录都可以),等疑问积累到5个之后再集中找一个不用排队的时间去问老师。
找老师提问时还有一个小建议:因为老师是人不是搜题机器所以出现老师没办法立马解答疑惑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你要做的是为老师循环呈现你准备的5个问题,老师能够当场解答的就当场解决,然后你应该把老师需要更长时间思考才能回答的题目留给老师,比如把带有那道题目的试卷或者练习册递给老师然后告诉老师等他解决好了你再去找他;说完后你自己就回教室继续自习,绝不要因为老师思考问题需要时间你就浪费自己宝贵的复习时间站在旁边傻等。
好了,上面就是从“心态、学习、复习”三个角度给到你们的关于最后半个月如何冲刺的学习建议,希望这篇文章给出的思维和方法能在紧张的倒计时中解决你们的一些困惑也在如何规划复习上给你们一些启发。
按照往年的经验,最后半个月提高20分并不少见,多说无益,干就完了。
本文节选自老王的高三方法论《高三突围》。
对应合理的时点,希望已经阅读过的同学做好复习,同时更希望让第一次阅读的同学能够有所收获~
 END. 
特别推荐

高三突围
振宇和树成林共同出品
知乎点赞收藏超过100万
高三系统学习提分方法论电子书
《 高三突围 》持续发售中
现已售出超过 12000册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撰文 | 生活黑客王振宇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