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24年,才想明白的道理



2023年9月16日  |  树成林的第158期
作者:王振宇
大家好,这篇是老王。
说个很诡异的事情,做教育4年,少说也接触了十万名以上的学生,你绝无可能猜到我们平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提分,不是成长,不是赚钱…而是emo、拉扯、内耗到要嗝屁了怎么办?
这种问题的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提问者的状态之差,语气之绝望,简直可以说是让人“叹为观止”。
问题是,这种问题我根本回答不了。
不是我菜,而是我对这种问题,根本完全无法共情,百分百一丁点都做不到感同身受。
因为我压根没经历过。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从不内耗的人吗?
有的,我就是。
苍天作证,过去五年,且不说我从没因为情绪上的问题失眠过,我甚至可以说,我就从来没有因为过情绪问题让我躺在床上晚入睡超过5分钟。
如果你愿意算账,相信你能想象到这种状态因为剩下了时间精力给给我带来了的巨大好处。
而我也因为长期精力充沛、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状态,被冠上了小太阳的称号。
过去几年,身边有很多人用性格、人格来解释我长期保持的“反内耗”状态。
我自己也曾一度认为这种状态的偏向是我骨子里带出来的天赋 —— 一种和生性敏感、多愁善感相反,常常让人能够活得比较轻松的天赋。
但每每回想起自己高三时严重抑郁的经历,加上回看几年前的自己,我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发生的巨大变化。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自我追问,最近我才越发笃定,类似这种反内耗的体质不应该被归类成天赋。
不是生来如此,事事如此。
而更是一种思维认知差异,是思维认知长期塑造出来的状态,而对这种思维认知的更新又像一门可以被熟练掌握的手艺。
倘若果真如此,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天赋是命定的,但凡你把某事儿归结于天赋,那它一瞬间就失去了被用来改善生活的可能性。
而手艺是靠自己打磨的,找对路子耐下性子,用时间终究能换来变化。
就拿普遍被认为最容易带来内耗的人际关系里 —— 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状态为例,我想分享几个对我影响巨大心法。
一些让我用了足足五年时间才真正内化进我自己认知体系中,让我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无论遇人遇事儿都能有截然不同但明显更好的状态和应对。
换句话说,不管你是不是生性敏感、内核不稳,有没有可能做到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或者就算收到别人的恶评,也能坦然自若该干嘛干嘛,至少做到不会失眠哪怕5分钟呢?
下面就由我这个老油条把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自动化依次调用的思考心法给你看看。
认真看,比较都是琢磨了24年的道理。
篇幅有限,我只挂一漏万,但如果你看懂了,希望你多琢磨琢磨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这基本可以解决你80%以上的问题。
01
评价主观得要死
遇到遇别人对我的评价有关的问题是,我给自己的第一个提醒是:
评价这个东西本身就主观得要死。
而主观的东西,从根儿上就没必要达成共识,也几乎没有可能达成共识,就算达成共识也没有意义。
所以,不用在意。
你要知道,所谓主观,其实可以看成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表态。
凡是态度,都要依托于个人标准进行判断,因为只有判断才可能诞生好与坏、对与错。
而这里用于判断的标准不是别的,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相对抽象的词,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定义恰好就是:
用来判断什么好什么坏,什么对什么错,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标准。
既然价值观是标准,那价值观本身受什么影响呢?
你肯定知道,能够影响价值观的因素非常多,你能想象到的经历、环境、认知、关系、阶级等等,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
具体点像你看过的书,听过的课,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等等,无一不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但凡前面提到的因素中有哪怕一点不同,就注定了两个人的价值观会有差别。
一旦有了这个差别,两人对同一个事儿对错、好坏的判断就很可能出现偏差。
哦对,可能都不叫可能出现偏差,应该是出现偏差才正常。
想想看吧,毕竟用来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就不一样,针对同一件事得出不同的结论,你觉得好,他觉得坏,你觉得对,他觉得错,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一旦判断有了偏差,源自于不认可的评价自然就产生了。
抛掉更多的不谈,一个所有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是,每个人过去的人生经历都不同,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存在不同。
而你又绝无可能提前知晓这个差异到底会体现在对什么事情的什么判断上,所以你无法知晓别人会跟你在什么事上产生分歧。
于是一个让人倍感解脱的提醒就是:
价值观不同导致面对同一件事两个人可能会产生分歧,又因为你无法知晓别人会跟你在什么事上产生分歧,那你就应该默认在任何事情上别人都可能和你产生分歧。
同时这种分歧跟你自己是否正确毫无关系,而可能只是因为对方8岁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早餐的包子掉到了地上然后被他妈骂了一句而已。
只有基于分歧的评价才可能对你造成负面影响,否则你觉得对的,别人也觉得对,那你万万不不可能在别人的认可中内耗拉扯。
而现在你意识到达成一致是不自然的,甚至是装出来的。
分歧才是永恒且无法避免的常态。
那再遇到基于分歧延伸出的评价,无论好坏,你但凡多看一眼都算是浪费时间。
毕竟前面你已经默认在任何事情上别人都可能和你产生分歧,那被莫名其妙的评价不早就应该是你意料之中的必然了吗?
无非是价值观不同而已,小事儿而已,没必要上头。
要是对方说话实在难听,你就想想他8岁时掉个包子都要被妈妈骂,既饿了肚子还哭了鼻子,多可怜啊。
好不容易长大了,咱让让人家,是吧。
02
盲区让评价毫无意义
上一条是说在遇到负面评价时劝自己:因为冲突而被恶评是正常的,正常到你压根就不该在意的地步。
可如果劝过自己之后,我还是气血攻心,我立马会给自己开启第二轮洗脑 —— 我都不懂,你懂个屁。
如果你曾经花时间跟自己独处过,那么你大概率会对自己的想法、经历、性格甚至潜意识产生一些新的认知。
以至于让自己产生一种“原来我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的惊讶感觉。
面对自己尚且如此,面对他人时但凡了解得深入一点,总逃不了发现对方令人惊讶的全新面貌。
就好像凯文凯利说的:人一生的目的就是发现自己的目的,人一生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
正因如此,所有人都总是承认,没有任何人可以全面细致地彻底了解另一个人。
毕竟是我们自己,都并不真的了解我们自己。
更不用说针对连信息都无法获取完成的他人了。
都说自己是全世界最了解自己的人。
但注意这里说的也是相比他人最了解,而不是全了解。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行走世间,对任何一个不是自己的别人,不管关系多亲密,考虑到事实上少得可怜的信息量,用“人与人之间其实是绝对意义上的陌生”来形容不仅不过分,甚至显得尤为贴切。
于是几年前我就意识到,在我尚且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对方更不可能完全了解我,甚至可以叫完全不了解我。
正是因为不了解,那么严格来说,外界对我的任何评价都注定是有失偏颇的。
既然有失偏颇,自然参考意义就不大了。
我甚至可以还倾向于去直接认为,别人评价的压根就不是我。
如果评价的对象都不是我,或者至少并非真实的我,那么我自然就能毫无负担地从被评价的当事人身份中跳脱出来。
如果你评价的根本就是你假想中以为是我的靶子,那我作为货真价实的本主最该做的难道不是置身事外看戏吗?
既然是看戏,又有谁会真的在意别人给我的评价本身呢?
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在意的,那也顶多听听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关于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建议。
一般这种情况下,任何意见我都是不听的。
除非真的是建设性的建议,我会选择用第三方的视角心平气和的吸收。
所以每每遇到别人或无意或恶意的场景,我下意识就会脱胎成两个人,一个完全无法被理解的我留在评价我的人面前当靶子,另一个则是站在一旁看戏的真实的我。
所有的伤害和痛苦都让靶子替我承担了,另一个看看戏就挺好,保不齐运气好还能顺带捎带走几个建设性的良好建议。
甚至到最后,评价的人说完了,我都会在心里感慨一句“亏你评价我这么久,兄弟辛苦了。”
想想看,如此这般态度,无论话好话坏,内耗这个词究竟怎么可能与我有关呢?
03
龟兔赛跑悖论
不知道有没有听过那个有关龟兔赛跑的悖论,说的是:
乌龟站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去追乌龟。当兔子跑到乌龟现在的位置时,因为会花一段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又已经往前跑了一段路程。
然后兔子继续追,当兔子跑到乌龟新的位置时,又会花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又已经往前跑了一段路程,然后兔子又要往前追…
如此往复,所以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悖论是在人们对极限还没有深刻认识前产生的一个误区。
但它所描述的场景的确很有意思 —— 有人跟在你后面,但他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追上你 —— 对应到被人评价的情境中,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你要去当这只乌龟,然后让评价你的人变成那只一直在你屁股后面追,但永远追不上你的兔子。
怎样做到呢?
在乌龟和兔子的场景中,关键就一个:无论兔子在干嘛,乌龟都要一刻不停地往前跑。
如果不往前跑,兔子一轮就追上了乌龟。如果有任何程度的迟疑和停顿,兔子追上乌龟的时间就将大大缩短。
那如果我想成为一直被人追着,但却永远追不上的乌龟。
其对我的提醒就是:
要持续不断地保持成长,就算别人此时此刻正在评价你,你也要保持持续不断的成长。
跟龟兔赛跑一样,只要我真的能够保证不断向上成长的人生状态,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局面 —— 别人对我的评价永远都有滞后性。
想想看吧,你自己当下的情况永远只有你自己才有可能清楚。
所以凡是外界别人能够评价的都是且只能是过去某个时间点的你。
比如10分钟前正在赖床的你,比如5天前上课摸鱼的你,比如1个月前刚分手的你…你需要意识到的是,在他评价的那个你和现在的你中间,有一段时间差,10分,5天,一个月这样的时间差…
就好像只要乌龟在时间差里不断往前跑,兔子就好像永远追不上它一样。
你在这段时间差你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生活,将直接决定你有资格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别人对你的评价。
如果你能在这段时间差里以成长的状态不断变得更好,那就意味这客观上已经变得更好的你跟别人评价的那个过去的你,压根就不是同一个人。
那么很自然的,跟第二点一样,既然评价的都不是一个人,你又有什么必要去承受被评价的痛苦呢。
再极端一点,就算别人就在你面前且针对的是现在的你进行评价。
那么如果你非常主动的保持自己的成长变好的态势,就在他靠说话评价你的那10秒钟,你也许都可以通过将上面的提到的所有心法重新再脑海里过一遍,进而让良好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固化而在仅仅十秒之后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于是在对方话音刚落的那一刻,你依然可以认为他评价是10秒前的你,而不是现在这个通过高质量利用十秒钟变得更好的你。
既然评价的都不是你,你还是可以选择不在意,没错吧?
真要说成长,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你们一直在问的9.23就会来的浪前也是干这个的。
但在这里你只需要把他理解为在你的认知当中,能够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好的事情就行。
重点不在于好事是什么,而在于提醒你: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积极主动持续地去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将决定你是否能够有底气面对别人对的评价,哪怕是差评。
于我而言,我总是反复提醒自己,与其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浪费时间跟人家理论,不如赶紧趁着对方还在评论我的空挡,继续做自己该做的,让自己进一步变得更好。
等对方回过神来会发现:
不仅我压根不在意他说了我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又比他之前评价的我变得更好了。
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嘴长在别人身上,所以遇到别人的评价,我们最好不去理会。
但仅仅知道不做什么还不够,你更需要清楚的是,在你不理会的同时应该去做的是明确的成长和进步。
做到这点,或者至少用这种态度去行动,你至少就能更大程度上成为那只永远被兔子追,但永远都无法被追上的乌龟 —— 又因为你知道它追不上,那他说什么对你而言还重要吗?
04
报复性变强
在龟兔赛跑的逻辑里,你大概已经接受了同我一样的观点 —— 面对评价最好的办法,不是跟评价你的人理论和battle,而是抓紧别人正浪费在评价你这件事情上的每分每秒,尽快变强,尽快成长。
但更关键的是另一个底层逻辑:人终究是慕强的。
人总是倾向于高高在上去评价比自己弱或者至少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
当人遇到明显比他自己强很多的人时,相比评价人们会更倾向于欣赏和羡慕。
过去的我,每当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我多少还会委屈和难过。
可当我看到人性中慕强的因素后,再当我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为评价本身而低落已经便再很难发生。
相反,我会为此感到极度兴奋 —— 他还能评价我,说明现在的我还不够强。
以至于让他觉得有评价我的资格。
我突然意识到,被别人差评,不是因为别人针对你,也不是因为你有错。
更本质的原因是你因为你太弱,弱小到无论对错别人都可以评价你两句的地步 —— 这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
而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刺激下赶紧抓紧时间变强,强到对方不再有资格评价我为止。
我比较幸运的是,再过去的几年里,凭借我持续四五年的个人成长经验,我对自己在想做好的事情上靠努力能够超过别人这件事是深信不疑的。
加上为了保证以后不再被同一个人的评价影响状态,我有极强的意愿真正地甩开他。
所以在信心和意愿的双重加持下,我每次都乐于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
最终,倘若我真的做到了。
要么面对已经变得更强的我,当初评价我的人已经说不出话了。要么他们虽然还敢说话,但由于层次的差异,我早已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了。
所以针对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有一套成熟的组合拳 —— 别人一恶评我,我立刻闭嘴,然后埋头做事,最后变强。
我并不是懦弱也不是大度,更不是不斤斤计较。
相反,我非常计较,而我要给恶评我的人最大的报复,就是尽快在未来向他证明:
在这个世界上,他又被更多一个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远到他再也赶不上的地步。
再重复一遍,我并不是不计较,相反,我非常计较,而我要给恶评我的人最大的报复,就是尽快在未来向他证明:
在这个世界上,他又被更多一个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远到他再也赶不上的地步。
我把这,称之为 —— 报复性变强。
有了这个策略和态度,我几乎再也没有在处理别人对我的评价上浪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你越是让我不爽,我越不能跟你纠缠。
为了实施对你的“报复”,相比和你纠缠,我,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所以,你先等着,后面咱们江湖再见。
05
浅浅总结一下
上面,我用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状态为例,分享了四个帮我解决他人评价带来情绪影响的核心心法。
有意思的是,将这些帮我解决过大量问题的思路写下来其实并不算难。但把他们彻底融入我的思维认知当中,却花了我足足5年时间。
以至于直到今年,我才能游刃有余地在遇到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时,做到几乎全自动化地一次调用上述四个心法。
一个不管用,立刻换下一个,下一个不行,再换下一个,至少基于我目前遇到的情况而言,还没有一个情景恶劣到上述四个心法合在一起也无法解决问题的程度。
所以想清楚,理明白,然后踏踏实实用上面这些心法去指导生活。
只有这三步的每一步都不折不扣去完成,最终才大致能够靠近我在文章开篇说的:就从来没有因为过情绪问题让我躺在床上晚入睡超过5分钟。
同时也正因为长时间对这四个心法的实践,我才敢笃信地说:
不要谈性格、人格、特性,这些无法改变的东西除了让我们感叹时也命也之外,几乎毫无作用。
多去了解那些已经拥有你想要的东西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你大概率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来的,其背后都或多或少的道理。
你不一定能复制,但你终归能有所收获。
多的不说,我至少能保证已经向你呈现了我自己在面对他人评价时完整的思考路径和流程。
并且,我因此收益良多。希望也能帮到你。
另外大家一直在问的浪前预备营第2期,9月23日看推文。
好吧,今天就到这了。
爱你们,啵啵。
 END. 

撰文 | 生活黑客王振宇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