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 | 树成林的第159期
这是星球三十篇文章之一。
是的,是付费的。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它是架构高考乃至人生逆袭的底层基石。
是我们花了很多年,见了无数牛逼的人,经历了无数试错之后,才得到的经验。
相关的知识,有脑神经科学,认知行为学,社会学,以及和哲学沾边的语言学,还涉及一部分成本管理的知识。
它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我随便你理解我们是不是在吹牛皮,能把付费的文章拿出来,我只就一个要求:
认真看,慢慢看,一边看一边想,在评论区留下高质量的思考。
还是那句话,真正决定你们是否改变的:
是你们愿意付出多少时间,付出多大的相信。
如果大家高质量评论够多,我们还会继续放下一篇。
正文开始:
大家可能都想不到,我在做高三直播的时候,下面弹幕发的最多的是什么?
快一点,别讲废话了。
这句话基本上贯穿,我直播开头,直播中间,直播结束。
高中生,太急了。
急,就会焦虑,就会内耗,就是失去掌控感,就会下意识找“最简单的舒服方式,成本最低舒服的方式”,然后就会打开知乎抖音b站,就会打开游戏,就会容易摆烂。
大家可以自行想想,你高三一年可能会花在焦虑内耗的时间有多少?
作业做不完了,急吧。
要考试了自己没有准备好,急吧。
快下课了抓紧赶着去吃饭,急吧。
考试考差了,想立刻找到解决方案,上网看学习方法,急吧。
听网课想一次性消化完,囫囵吞枣,上完课不做习题很快就忘了,急吧。
以及,此时此刻想着快点把这篇文章看完,实践方法,立马改变现在颓废现状,马上逆袭,上一篇文章要写的评论也没写,急吧。
这么下来,从现在高考,也得有个一百个小时的时间。
你想想,要是谁能让你只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
释放出来99个小时,你想想,有多值得。
当然,我们说了,不要贪,你肯定是不可能一次性根本就解决的,就算你尽力只解决一半。
释放五十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完一门网课,也绰绰有余了。
一门网课,用心听完,帮你多提20分,肯定是没问题的吧。
所以,这是一篇文章,能帮你提20分的文章。
记住这句话:急,就会寄。
所以你尽管,慢慢读。
不要错过,一个可以提20分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星球的设计,一周就两篇文章,就只帮你们解决2个问题,真正的解决两个问题。
之前说了:一个概念真正明晰了,理解了,行动自然也就发生了。
如果你还是急,
说明:高中生最大的问题,贪,你还没解决。
说明:你还远远没有理解,没有意识到到,贪,对你的影响。
我们在星球序篇里面提到两个问题:
1) 不要贪。
2) 改变的意识。
这是我们的第一篇文章,
我们就解决第一个问题。
【不要贪】
你没有真正地知道理解相信“不贪”,因为如果你真正知道了,理解了,你必然能做到不贪。
那就必然不急。
知道和做到不是鸿沟天堑,
知道和做到是双关和互文。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轻易地说出:我知道了。
如果一个人的口头禅是:这不就是XX嘛,这不就是XXX吗?
那必然意味着,这个人很狂妄,同时是这个弱智。
“我知道了”不要轻易说出口。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是智也。
大多数人的“知道”都是在维护自己的优越感,很简单的一个体现就是:
很多人明明是为了学会一道题,而去问老师题,但是老师讲的时候,他们又时时刻刻在紧张,害怕暴露自己的不知道,而不是去专注于【我该怎么知道】。
本来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最后的注意力却变成了“放弃学会,也要维护优越”,这就是愚蠢。
忠诚于自己的目标,忠诚于自己学会知识的目标。
忠诚于自己的感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当你的想法,你的内心世界,和你的行为,高度不对齐,你的内耗和痛苦会非常之大。
所以说,只有当你清楚意识到,我并没有真正了解“我的贪意味着什么”,
恭喜你,在这一刻,你终于做好了准备,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意识到自己不知道,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而下面我会做的事情,就是让你真正的意识到“贪给你带来的影响”。
01
是贪,给你创造了大量的失败。
一个人是怎么废掉的?
不停地失败。
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对自己有一个终极的怀疑,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老子就是个废物。
而其实,这里面大部分的失败,根本毫无意义。
属于“无意识失败”。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被自己下意识无意识的贪,
狠狠坑死的。
脑子里面想的,永远超过实际能做的。
一分的执行力,做十分的规划。
“我要连着早起一个月。”
“我假期每天要学十个小时。”
“两天我就要把这个网课听完。”
“今天刷三套卷子,刷不完不能睡觉。”
一分的的现实,给十分预期。
“我要是努力起来,马上就超过那个学霸。”
“我拼命努力这一个月,就能到全班第一。”
一分的颜值,要找十分的女朋友。
一分的消化能力,输入十分的信息。
“我要立马看完这些学习方法,明天就消化完。”
其实你会发现,当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的时候,其实很愚蠢。
而你在回顾自己的过去的时候,却经常是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也就是说:
人是这么一种生物,总是下意识做着说着非常愚蠢的话,还不自知。
你是很难自知的。
除非是像这样,我带着你,终于站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一些行为。
贪,是一种下意识,是一种感性,是如果你不经常性的反思和提醒自己,你就会陷入的一种思维误区。
而人的进化乃至神化,就是用理性驾驭自己的感性,自我征服的过程。
“我征服自己,然后奔驰于世界。”
你的下意识就是会无限夸大自己。
而你的自我夸大,覆盖不了你行动力的部分,溢出的部分,就会制造失败。
所以,我们要解决贪,要对抗贪,其实就是“要让理性的自己更容易出现”。
理性的人有什么特性?
依赖数据。
自我提醒。
依赖数据就是,他们能够定量的认识这个世界,有实验思维,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实验思维。
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你他妈要是真的真实的测量过,自己每个假期极限的学习时间,逼自己学十个小时感受一下难度。
你怎么可能说出来这么反智的话:假期里面我要逆袭,我要在家里面学十个小时。
而自我提醒则来自于,你能够在各种时刻对自己说:
傻逼,你又急了;智障,你又开始贪了;朋友,咱们慢慢来,不要虐待自己。
其实像是你的焦虑,你的慌张,你的情绪失控,都是你的下意识,也就是无意识状态。
人和人的差距,清醒程度的差距,就是“从不清醒切换到清醒时间的长短”。
“状态差”到“意识到自己状态差”到“意识到自己状态差,想着马上做点什么”,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天堑。
让自己能意识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醒。
提醒其实分两个,一个是自我提醒,一个是外界提醒。
每次考试给你的分数反馈,你老师你父母你同学对你态度变化,就是外界提醒。
“你非常努力了,但是分数点变化都没有,对你的提醒就是,你的方向错了。”
“你以为你稳了,志得意满了,下一次的垃圾成绩的反馈告诉你,你这段时间很烂,该站起来了。”
“你找到了方法坚持下去,有了不错的反馈,对你的提醒就是,你做对了,坚持做,持续做。”
包括,
就像此时此刻,你正在阅读的这些字,就是一个外界提醒,我在提醒你:不要急,不要贪。
不过你会发现:外界的提醒,是不受你的控制的。
所以,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提醒,那是你可控的。
此时此刻,我也在用外界提醒告诉你:自我提醒的重要性,你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劝告自己。
自我提醒是需要构建神经元的链接的。
其实就是构建“做计划”和“不要贪”的链接,“对明天预期”和“不要贪”的链接。
以至于就是,下次你再想,我要连着一个月早起,我下个月就会逆袭,我明天就会早起,我必然拼命一年的时候。
那个声音就会出现:
不要贪。
不要贪。
不要贪。
你的神经元越粗,你的提醒效率就越高,就越容易高频的出现。
以至于变成,一旦你开始进行明天的幻想的时候,你的耳朵里面就会出现一个声音:傻逼,不要贪,做不到的。
这里,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贪。
你不贪,你就不会慌,你就不会轻易失败,你就很容易“自得”,就是舒服地安驻在当下。
你不用今天就做到极致,你也肯定做不到,今天就把“不贪”和“你的事情”链接的神经元变得很粗。
今天,你最值得庆幸的就是:
【不贪】的这两个字,终于出现在了你的世界里面,并且是,很高质量地出现在了你的生活里,以至于它出现的第一次,你就知道了它的重要性。
而不是,在互联网上,随便的某个地方,随便的某个博主,以及你随便的状态,懒散怠惰的看到这个道理,你的大脑完成了一次精神高潮,再没有后续。
对我而言,我希望的是,“不要贪”这句话,可以在下次你焦虑的时候,你想着要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你想着明天一定就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耳朵边。
【贪就会焦虑,而不贪就会自得,就会很容易充实】
你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自我提醒。
又或者说,你可以在某个时间,再次愿意打开这篇文章,完全自发的,慢慢地,再次强化一次,不贪的链接。
其实你们的贪,还体现在更多方面。
02
频繁的切换任务。
我想同时做五件事。
我明天给自己的规划是,语文一小时,数学一个小时,英语一小时,其他科目也都要复习到。
也许时间上,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你并不贪。
但是,你任务数上,你贪了,你也必然焦虑。
当你的事情多了,你必然会,做着语文想数学,做着数学想英语,做着英语想自己今天还有没有时间干别的。
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切换,会频繁地打断你的好状态,会极度地消耗你的专注力。
当你有五件事都要做的事情,不管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地让自己有秩序,因为你的计划一旦出现,你就要分出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它,去关注一个宏观的事情。
你就会有余光,你要做五件事,就意味着,你在做A的时候,你的余光要散布到四个角落,BCDE,太累了。
就像是你学习的时候,一会你左边的同桌来跟你说句话,一会前面的人回头碰你一下,就算是你没搭理他们,但是他们就是变成了你的消耗,你注意力会分散的地方。
所以解决的方案就是,让自己没有选择,在一个小范围里面没有选择。
就像是你的早读,不要又想着读语文,又想着读英语,还想着数学的错题复习。
并且,不要想着一次性背和巩固,七八篇文章,三篇就已经是极限了。
避免频繁的切换,不要贪。
晚自习。
一节课,建议只安排一个科目,只安排一种题型,只吃透几道题。
同时,在你定下来之后,就不用管同桌在做什么了,做什么与你无关。
专注在你的事情上。
在你想要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在你频繁在很多任务里面切换的时候,当你在关注别人做什么的时候。
提醒自己:不要贪。
目光回到你的身上,快速地定下来一件事,不停持续地做就好了。
决策,是非常损耗精力的事情。
诸如吃什么,诸如要学什么,诸如什么时候起床。
所以为什么我说,大部分人都不适合自学,原因非常简单,他们在脱离【学校给的框架之后,会有超量的自由度,也会无限拉高他的决策成本】。
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休息,变成一种决策。
闹钟第一次响的时候,要不要起来,也变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事情。
做作业写卷子的时候,随便都可以在【再学一会】和【不学睡觉,休息一会,玩一会手】之间选择,学习的成本极高。
03
既要,又要,还要。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自己很牛逼,能够什么都要。
高三,要高质量的友谊,要不痛苦的学习,要极致的提分。
说实在的情况下,你要极致的提分,你必然痛苦,大概率成为孤儿。
有些人,真的很贪。
你明明选了极致的提分,你还要天天抱怨,学习太痛苦了,自己太孤独了。
那回到最开始的时候,你真的选了吗?
如果你知道你选了,那你必然已经接受了,快乐,朋友多,分多,劳资认为分多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可以放弃。
那。
没朋友就不要叫唤。
难受痛苦的时候就忍着。
那是你选的。
你不能背叛自己。
你不能这么贪心。
如果高三还要爱情的,如果你是适合恋爱的,一直都在恋爱的,我没有意见。
但,如果你是恋爱脑,缺爱的,你还要引入一个如此的“感性”变量,我只能认为是你脑子有问题。
不要贪。
不要对自己有什么误会。
感情这种东西,必然会让你感性化,必然会增加你的选择:
要不要断掉这段恋爱关系;
如果要谈,我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
在他难受的时候,我想学习的时候,到底是陪ta还是学习;
学着学着,是不是时间到了,有没有给你发消息,要不要回复。
这个时候记住:
“不要贪”
“不要贪”
“不要贪”。
刻在你的脑子里面。
我这里面有个最大的方法论。
能够快速让你清醒,不要贪。
把“不要贪”变成你的习惯。
在你焦虑的时候,在你迷茫的时候,在你心里面很烦的时候,在你做决策非常困难的时候。
你就在本子里面。
把“不要贪”这句话,写十遍。
你自然心就静下来了。
百试百灵。
永远记住一个最根本的改变原则:少就是多。
这是一切改变的根基。
贪会让你焦虑,会让你急,会让你降智,会让你慌不择路,会让你失控。
它会让你脑子一片空白。
这篇文章,我只有一个目的,只想做一件事,只有一个贪心。
我想把“不要贪”这句话,狠狠地砸进焊进你的脑子里面。
变成未来,无数你焦虑时刻,会出现在你耳边,会拯救你无数次的话。
在你无数次焦虑明天的事情,明天的考试的时候,提醒你:把今天做好。
在你超额规划自己的事情,想着今天要学十个小时,明天要五点起床的时候,提醒你:先做好一个小时。
聚焦你自己。
慢慢来。
你还有时间,还有几百天。
不要急。
不要贪。
这句话,真的包含太多智慧了。
你看看“贪”这个字吧。
就是“今”和“贝”。
“今天就要赚到钱,今天就要发财,明天就暴富。”
“今天就可以变得贼牛逼,今天就逆袭成学霸,明天就窜到年级第一。”
“今天就把学习方法全部掌握完,老子不费吹灰之力,根本不用付出半点努力。”
“今”“贝”。
现在就要结果,不就是傻逼吗?
任何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都不会相信,我今天听到某句话,看到某个道理,学会某个课程,明天就可以变得贼他妈牛逼吧。
也应该能够自我修正,在我想着,一天,一周,两周就可以翻天覆地改变,就可以超越全班第一,就可以解决自己所有内耗,就可以解决自己的贪,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吧。
所以,我们的课程,是二十周。
是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是每周的直播再贯彻文章的细节,是每周都提醒你“不要贪,不要急,不要慌”。
我们在用外界的提醒,构建你内部提醒的机制。
并且,我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你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是慢的。
我是用的娓娓道来的方式,我有激烈的情绪,但激烈的情绪只会无限唤醒你的急,会让你看完这句话,马上看下一句,而不思考。
在这里我要对你负责,“慢就是快”。
我和钱老师,有太多的道理想讲给你听了。
但是我们会不停地质问自己:它真的有用吗?真的是最有用的吗?数量还能删吗?
真正改变人的东西不多。
而我选择最重要的依据就是:
它,是不是对我也有用。
对我现在依旧有用。
也许,我短时间给你们讲很多,炫技,故作高深,可以很快征服你们。
显得我们很牛逼。
但我们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是把你们变牛逼,而不是显得我们很牛逼。
显得我们很牛逼,只会最终把我们变成傻逼。
但这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一直觉得,教育这件事是:
你先教育自己,然后教育别人。
我和钱老师在写这个星球的时候,我们在纸上写下来这些问题:
抛开一切流量的,吸引眼球的,炫技的之外,我们到底最想说什么?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我们,以至于对今天的我们依旧有用的?
如果我回到高三,我会希望看到什么,什么会对我真正的有用?
是什么东西最烦恼我的高三,以至于变成限制了我的上限,让我没有更进一步?
如果我的高三只做一个动作优化,只关注一个人,只看一篇文章,我会希望他们是什么?
真实的,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
再真实的,诚恳地,面对你们。
这是我们对教育的虔诚。
我有时候写文章的时候,也会很贪,想一次性写很多,想一次性写到完美,想把所有的逻辑和论证都塞进去。
我可以给你们很多道理,我脑子里面也有很多道理。
但是我要找到那个最重要的那个。
因为:我不能贪。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