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 | 树成林的第194期
让学习充满人生后,一旦丢失了学习的意义,也就丢失了人生的意义。
hi yo,这里是A是传奇。
假如你厌倦了背书,刷题,考试一条龙。
就是不想考研考公,
就是反考研考公体质,
现在社会版本下,还有活路吗?
有,当然有。
有这么一批人,总在走捷径,
明明!作业都抄别人的啊!项目不是自己做的啊!比赛她都抱大腿的啊!
无论过程,他们的结果总是超越了大部分人。
世人称其为“有资源”,“有背景”,这种人什么时候都不缺机会。
而我,可以让你成为这种俗世奇人。
文章比较长,方法+案例+分析,看不完也记得收藏。
Part1 从没有资源,到挑不过来。
大学生想要获得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相关的课程作业、课程设计,
就业相关的实习、竞赛、证书;
深造相关的考试,论文、项目。
以上罗列的所有内容,你会发现,除了考试外,
都与“他人”强相关,
且,
合作的效益都远大于个人。
与他人强相关的意思是:
这是一个人与人互相认可的过程——
有人提出需求,有人满足需求。
提出需求的人,可以是老师教授,hr,以及其他需要组队的同学。
但,不应该是你,至少不需要是你。
为什么,
从概率上考虑,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看完一篇励志视频后,你提起胆子走出宿舍,一路走向教学楼,心理不停盘算着已经背了几十遍的开场白,接着鼓起勇气敲开了教授的门,心脏砰砰跳,磕磕巴巴地和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带着自己做项目吧,带着自己实习吧,老师你那里有什么机会可以给到我吗balabala。
以上的场景,相信已经是薄脸皮同学的噩梦了。
如果教授再回给你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暗示自己很忙请你离开的话——
《曹秽论战》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你这不用三鼓,光一波就给自信心干碎了。
现实世界中,主动去提需求的人,
少部分能成功,大多数会受挫。
人本来就害怕被拒绝,
大部分人寻找机会的过程,都是先准备,准备到不能再完善了,再去确认。
先不说长期的准备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相当于你把大学生仅有的“时间”筹码下注了到一场规则不透明的豪赌上。
准备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无限拉高自己的焦虑,等到被“拒绝”刺破的那一刻,也就是躲在宿舍自闭逃避现实的开始。
而,成为满足需求的人,就完全反过来了。
还是老师教授,HR,以及其他需要组队的同学。
只不过是他们找你。此时你的情况只有两种:
“有机会” 和 “没机会”。
有机会,是好事。
没机会的话,说明机会在来找你的路上,也不用着急。
从心态上就已经赢太多了。
那么,又问了:如何让机会来找你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你需要不断的,有策略地曝光自己。
你需要把自己像一个产品一样卖出去——
卖产品,上门推销的话,客户会觉得烦。
敲开门,先生,我们这里有西红柿番茄洋柿子,你需要什么吗?
哦哦哦,谢了,我什么都不需要!
如同刚刚假设的场景一样,被拒绝了。
而把产品摆放在街道口,客户路过几次,熟悉后,即使需再求不强烈,也很容易于某一时刻灵光乍现,买一个试试。
所以,大学里增加曝光的方式,用只要一句话就能概括——
哪里需求多,去哪里。
想要实习的需求,学校一般都有就业类的社团和活动,多去逛逛,
哪怕你还是大一大二,当公司来学校招大三暑假实习生时,务必去招聘会看看,他们真不一定卡得那么死。
想发论文,就得常在教授面前晃晃,哪怕课后没话可聊,也要在别人问题时站在最醒目的围观位置,频频点头。
项目课设合作,就参加科创社团给朋友圈扩列,多跟学霸们混一混。
一切的一切,都以增加曝光为前提,别的都是后话。
展开讲讲带过的大一的同学第一次找实习,
为了提高效率,不需要为每个公司单独准备简历。话术写好,复制粘贴再加上文件上传。一天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先干出去100份,谁回消息,再从里边挑。
别人家的jd就颅内高潮,从入职到领工资再到晋升领导一路都想好,到时候简历发过去hr瞟都不瞟。
如果你有课程大作业需要分组,一定要当出头鸟,
一下课,就要赶紧在课程群里准备点略作优化的“简历”发出去,
在别人的曝光没开始前,抢占先机。
不用犹豫自己的简历是否契合课程作业,
先入场永远能获得更多的注视,拿质量换数量。
应用更广一点,大学恋爱,交友,广撒网,如此原理怎么操作?
有一种社交app,上边会不停给你推送用户的照片。
左划喜欢,右划拒绝,两个人互相“喜欢”配对后,才触发聊天;
我大学用的时候呢,照片看都不看,全部左滑(喜欢),划划划,划100个,就跟上边投简历一样。
等其中有人和我触发聊天后,我才再详细看看照片合不合品味。
因为我一直都知道这个道理:
那就是先曝光,再去筛选机会。最省时间。
(防止我认真看后,喜欢她了,她不喜欢我,干脆从喜欢我的里边挑)
道理讲明白了,接下来有个我自己的操作案例,看看什么叫,
抓住一切可以曝光自己的机会,从而让我大一拿到2000月薪的兼职,外加论文第二作者的位置。
Part 2 抓住高质量曝光机会
我大学加入了主管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会“实践部”,当时有一项青少年创新大赛的志愿活动。
这项活动已经存在了4年,但因为不如其他志愿点环境好,补贴高。
(没做过的志愿者的同学,知不知道还有钱💰拿)所以并不是学生们的首选。
活动每周都会请来2~3位教授进行项目指导,志愿者的工作也就是搬搬桌子凳子,引导教授与学生的进场和入场。
而我,正是看中了,和这些教授每周固定的,高价值的曝光。
要知道,只要有机会对视,就有机会进行高质量的展示。
与其他志愿者不同,我不单单只完成本职工作,我还在每次与教授接触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份极简的自我介绍——高绩点(其实还好),很能拼(敢画饼),对创新大赛很了解(能把每个学生项目的简介转述一遍)。
在引导学生进场前,我会先和他们聊几句,对项目有个大致的了解,等教授们点评完毕讨论时,我也能时不时根据先前掌握的信息,嗯嗯啊啊接上两嘴。
大概两个半月后,其中一位教授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当助教。
他看我对学生项目了解得挺多,正好最近有了需求,开放招人麻烦,干脆从相对熟悉的同学中找人帮忙,
于是就这样,一个月2000,辅导好了还有机会将成果转化出去。
我当然答应了,毕竟一个月生活费才1800,现在周六日各工作2小时拿2000还有论文发,
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找对了方向——
曝光,找一切能曝光的方向去展示自己,然后坐等意向不到的机会找上你。
好机会,果断答应;
机会不和心意,那就等下一个。
原理操作+案例,很清楚了,让我们再来亿些细节。
Part 3 有效曝光
聊细节之前,我需要再明确一点
虽说我提倡等机会找到自己,
但总得付出点什么吧,
有同学问我大学恋爱的事情,说,
不想认识别人,不想和人交流,也不想约会,我只想奇迹般地和一个可爱的人维持一段长久的感情。
啊这,我超, 怎么会有这种人啊?
希望你不是嗷。
曝光有很多种方式,
你说这叫做曝光吗?
是,当然是。
有效吗,不好说。
针对大学里进行的高质量有效曝光,我提供两个实操细节:
01
针对潜在的机会,准备简短且形象的介绍;
还是那句话,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就算你被摆在了人流量最密集的地方。
基本的展示面也一定得做到位——
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告诉别人你的价值,从而让对方迅速判断是否与自身的需求相对应。把你过往的经历,能浓缩成数字的,能比喻的,就不要使用描述性词汇。
什么“熟练掌握”“熟悉”“深度了解”通通不要提,
换成讲述:我自学Python2年了,做了3个大项目,8个小项目,好评率100,代码连起来可绕学校两圈。
文科同学:我基本每月能写10w字保持手感,有3个出版社/公司接受了我的稿件,甲方都很满意,说我水平很高,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以上,你可以拿去比较比较自己平时是怎样与人介绍的。
是不是比常用的,nb,极强,强无敌,绝了这些任何一个形容词都好使。
要知道,现实中的好酒,不但怕巷子深,没有一个好的宣传语,也依然卖不好。
02
重点关注猎头类的角色。
可能有同学还不知道猎头是做什么的?
最通俗的说:
企业缺人办事,于是花钱雇猎头,去寻找优质的人才。
也就是说,猎头是给我们推荐优质机会的合作伙伴,你将来肯定会用到,
先理解为链接需求方和服务方的中介也可以。
在校园里,经常会有这类人物:
比如——学生会科创部的成员、校园创新创业的导师、实验室公众号的管理员等等..
他们出于自身的职责或利益,也经常会成为“机会”的中转站。
如果你时间不够,那就重点关注他们。与这几架桥梁沟通好,也能通向四面八方。
现在是暑假,
别人都在玩,轮到你曝光自己了。
这里是A是传奇,
一个帮助了三千人大学涅槃的规划尊者。
4000字的文章看完不容易,如果你看到这里,那么,你值得我的企微。
我已经过了需要在朋友圈造人设的阶段,毕竟手上4个业务,从挣钱讲,大学规划只能排第四。
但要说哪个最有意义,那大学规划排第一。
自己本科+硕士,总共学了4个专业。说起来很牛逼是不是?但也就装装罢了。
如果可以的话,早早定下来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来回乱窜,我也不用在大三焦虑失眠整整4天。
我曾想要,尽可能帮助每个同学,但不现实。
大学规划做了两年多,懂了一句话——
佛渡有缘人。
表达欲没树哥、老王那么旺盛,所以朋友圈只会分享下阶段成果,以及大学问题解答。
之前有同学说,解答的问题“救了命”,我知道这是夸张的表达,
但,有些东西,越早看到,越是缘分。
我们下次见。
END.
撰文 | A是传奇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