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 | 树成林的第194期
第一次直播,“怎么变得开心”。
我跟大家提到的是“你如果想让自己变得开心,你必须要知道你为什么不开心。”
也就是,了解自己。
不开心的人往往有这么几种特性:
“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的人,往往社交圈子很窄,过分的依赖于“熟悉”。
喜欢去熟悉的地方吃饭,喜欢走熟悉的路,喜欢跟熟悉的人在一起。
当然,如果只是以上,那无可厚非。
其实重点就在于
“他们完全不愿意接受新的人和事,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愿意去新的地方,喜欢把自己关起来。”
过分依赖于“熟悉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一旦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
就会高度紧张,甚至是陷入恐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
一直都待在同一个地方,跟同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有错吗?
没错。
但是,我想说的,如果你本身就是不开心的人。
那大概率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你知道的道理,不够给你提供足够的正向能量。
不够支持你变得开心。
你看到的世界不够让你觉得“有趣”,你慢慢地失去了探索自己世界的好奇心。
一个人如果是在不开心中,孤独中选择的“自我封闭”,这只能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的逃避。
人是有惯性的,你性格的惯性,你环境给你带来的惯性。
如果我们真的意识到“我不开心了”,那我觉得处于对我们自己的尊重,对我们情绪的负责。
我们是有义务去寻求改变的,因为只有改变了,我们才有可能挣脱,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更开心,更快乐,更有活力,对这个世界更有兴趣,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温和。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呢?
“我关在我的一方小天地里面,我还挺开心的,我喜欢和身边的朋友亲人待在一起,我喜欢熟悉的地方。”
有的。
我想说,这样的开心其实是不够稳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人和事是会改变的,我们的心境也会改变。”
真正的现实就是“你身边的人会来了又走,你有一天也许会被迫离开你熟悉的环境。
比如,我们要离开高中熟悉的环境,去上大学。
以后,我们会离开熟悉的大学,进入社会工作。”
所以,我一直在跟大家强调“我们必须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我们要在开心的时候,尽可能地调整好自己,去优化和改变自己,去获得应对这种改变的能力。
去尽可能地得到“就算是只有我一个人,我也可以开心”的能力。
这是一条非常非常非常漫长的道路。
在变好的路上,我们还是会有怀疑,还是会有失望和难过的时候,甚至还是会有崩溃。
但是我想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必须接受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才能够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尽量避免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心理准备是很重要的,而心理准备的本质就是“尽可能预测到不同的情况的发生,甚至是计算出不同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能够理解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不是什么“绝对的乐观,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悲观。”
而是“客观真实地去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列出一些紧急的预案,心理的调整,行动的采取。”
大部分人的人生过得不太好,或者不能够更好的原因。
都在于“在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中反复横跳”。
比如说此时此刻你非常的开心,你就会得意忘形,认为“这种开心和快乐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我想说的是,此时此刻的你们的开心快乐可能是脆弱的。
你只是短暂地处于一个高能量的状态。
因为这些天我们的做的直播,我们输出的观点,你们的新鲜感和满足感。
因为这些天我们在群里面的相互交流和慰藉。
你的能量也许不来自于你,或者你依旧还是没有获得开心快乐的能力。
你只是短暂地“被打了鸡血”。
而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你状态变好的时候,在你处于一个开放状态的时候。
把一些改变,贯彻到你们的生活里面去,把一些想法更深化地理解和消化,多思考,多写作,多输出。
从知道了解变成相信坚信,从想法的坚信到行动的贯彻,最后到变成你生命里面的准则。
一定一定要未雨绸缪,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志得意满,不要心里面生出优越,也不要开始固化。
同时,另一种状态。
可能就是你们面临打击之后的,“我的人生一片灰暗,不可能再变好了,真的太糟糕了。”
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糟糕和绝境”,第二天我们就接受了,睡一觉就好了。
时间可以消磨很多东西,恐惧也会随着“适应”而减少。
我想对你们做一个预测。
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会让你立刻沮丧的因素,有这么几个:
①高考出分,所以说我希望你们在状态还不错的时候,去做好分数的预估和准备。
②志愿迷茫,分数出来之后的第二个打击就是“你发现选择实在太难了,你很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现在几乎没有什么选择,选不了自己喜欢的。”
③志愿结束之后的漫长的假期,无聊,迷茫,无意义感席卷而来。
具体的准备就是
“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实践。”
“放下来,走出去。”
好的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大家会变得不开心的原因。
对人和事情的期待太高了,有着完全不合乎情理的期待。
其本质的原因在于
“你不了解自己,所以你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你不够尊重你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你没有办法去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说,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你对自己的了解有多少,你对自己的接纳程度有多少,你是否明确过自己的边界,你是否能够有勇气去说拒绝。”
而在宏观的层面,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人性的复杂,性本善性本恶都是有问题的,真实的情况是,人性里面有与生俱来的善,也有与生俱来的恶”
这个恶要加引号,可能换一个角度,大部分的恶都不算是恶,如果你真的能够接受“他们就是组成我们的一部分,就是涩我们的本能。”
也许大家就不再会对很多的社会事件而失望了, 也不再会对这些事件中反映出来的人的善恶被带动了太多情绪。
人的同理心是有限的。
不要把你们的同理心,总是消耗在那些“其实八竿子打不着的社会热点事件上。”
不是掩耳盗铃不去了解,而是能够明确自己的边界“你其实不用那么难过,这些事情很正常,他们其实不用影响你怎么看这个世界”
我们当然需要改变,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我们心里面那一部分可以一直去坚定的坚守的相信的东西”。
不能让他们轻易改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改变,一直都在受到冲击。
不管是主动的想法观点行为的改变,还是被动的,都会让我们的大脑处于“一个高消耗的状态”。
改变想法,改变行为习惯,对我们的大脑消耗是很高的,我们的脑子是不太情愿的。
不停地改变,不停被迫的改变,就会让我们觉得人生非常地不确定。
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会让我们生出“焦虑,迷茫和恐惧”,而这些情绪就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全”。
但是,我同时也想告诉你们。
因为我们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变,因为我们身边的人在不断的改变。
因为这个时代就是有太多不确定的东西,有太多日新月异的观点,我们一时间能够看到太多的人。
所以,事实就是“我们这一生,就是应该不停地,不断地去改变的。”
或者说,我们应该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更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加适合我们身边的环境。
不要觉得这是一种“很疲惫的状态”,换个角度来看“你在不停不断地更新,你在慢慢变得更好,你在不停地遇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自己,这也许才是我们的人生最大的魅力”。
我们需要改变,但是我们不需要盲目的改变。
我们需要的是“主动改变”,而不是“被动应战”。
所以,主动会成为未来你们最强大的武器,以及对不停变化的世界最强大的凭借。
你需要尽快尽早地明确“哪些是我需要尽快固化下来的,只在后面做一些微小的调整。”
“哪些是我需要不停地改变,不断地更新的。”
这个分界非常非常重要。
确定了他,你们的人生意义“迷茫感”就会大大减少。
你们的情绪也会更加稳定,你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人生价值”。
这些需要固化下来的东西,其实我已经疯狂暗示了。
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两个其实是有一些区别的,碍于表达的时间。
我可能就暂时把他们进行捆绑了。
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实就是“我到底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过完我这一生,做什么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它们应该如何衡量。”
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宏大的话题。
我也只能给到展示一个剪影。
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任何一种特定的成功方式的”
同时,也没有“能够称得上完全正确的”人生目标。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我想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和快乐一些”。
那这个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有感受爱和付出爱的能力”。
哲学里面有一个观点“存在主义”。
先有存在,后有意义。在事物存在之前,并没有一个它应该存在的意义。意义是被后天赋予的。抽象来说,实然之前,并无应然。
也就是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被规定什么,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应该,不存在任何的赋予。”
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
哲学是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不 应该增加我们的迷茫和困惑。
应该减少我们的迷茫和困惑。
依旧,回到第一次直播。
容易不开心的人的第二个重要特性就是“容易失望”。
对身边的人失望,对自己的失望,对身处的这个环境失望,对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失望。
而这些失望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往前我们的“期待”。
要知道一件事,我们,人类。
是最擅长幻想的!不管我们是否悲观消极,不管是自卑还是自我否定。
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盲目乐观”。
“这种盲目乐观就是,我们会认为我们自己的能力高于实际水平,我们对事物的发展预期总是高于实际。”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意识到“有哪些是不合理的,是高于我们的期待的”。
这种期待的发出,是一种本能,是自动化的,是下意识的,是感性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反思。
我们需要理性去平衡,需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确实多少有点问题”,反思总结,调整平衡。
我们的反思和总结,不能总是片面的极端的。
不能总是指向“对自己的攻击”,我们的很多行为是表。
而这些行为,往前是由我们的心理所决定的,这是源头。
由表及里,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需要理解我们“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依旧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理”。
心理=性格+本性。
本性就是我们的本能,食色性也,有性欲,有食欲,喜欢美的,倾向于远离丑的。
而性格则是,我们后天生成的,我们经历的遭遇,原生家庭,学校成长,接触的信息。
没有人是完全了解自己的,不存在那样的人。
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了解自己,尽可能靠近真实的自己。”
因为,了解了才能接纳,接纳了才能尊重。
尊重了我们才能贯彻自我,我们才能够明确自己的边界和原则。
我们才会真正地“找到自我”。
而且,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我再次强调,性格可以改变!
人性,是几乎不能改变的。
不能够改变的部分,我们要学着理解,学着接受。
人性里面,肯定是有“神性和兽性”的。
好的,接受,肯定。
坏的,不要排斥,不要讨厌。
而是,学着理解,学着平衡,如果你再厉害一点。
我们可以“学着控制”。
一个纵容本性的人,最终一定是“走向毁灭的”。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历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一个纵情声色的人,完全依照自己本性的人,没有任何反思的人。
极端地剥离自己的理性,完全按照身体的欲望行事。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不上人了,更像是一头“兽”。
反思,就是我们的理性。
或者说,反思就是我们对“本性里面神性的贯彻”。
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反思和调整,没有接受过任何教化。
一定是兽性远高于神性的,而我们的终极目标“能够感受到爱与被爱”。
需要我们离人性中的神性近一点点。
之前写人生观价值观那一段。
本来想给你们整点哲学上的观点的。
是这样的,哲学其实是“神学和科学”的一个平衡。
或者说,另一个角度看“哲学应该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明白人生和世界的关系的。”
但是大多数人,理性的思考不够。
是很容易在哲学里面迷失的。
反倒丧失了“活着的意义感”。
所以,半吊子的看和学肯定是不行的哈~
一个人,不能只是活在宏观的道理里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哲学家,我们只思考,只看道理。
可能最终就是“在道理中迷失”。
而一个人,只活在微观的生活里面。
只做只实践,而缺乏道理的指导和修正,那也是茫昧的庸庸碌碌的。
几乎所有的事情,良好的指向都是“平衡”。
物质和精神之间取一个平衡。
感性和理性取一个平衡。
对我们的期待和最终的落差取一个平衡。
对我们自己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注,取一个平衡。
包括,你们每天浸泡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和你们生活取一个平衡。
我今天看到你们群聊天的时候,我突然在担心一件事。
我必须要告诉大家。
不管这个群给了你们多少慰藉,不管你是否在这个群里面获得了多少认同。
你们都绝不能依赖。
大多数不开心的人,其实都是缺乏现实中跟人的交互能力的。
我们的群当成可以作为大家在网络世界的避风港。
但是,一艘船,无论如何,都是要出海的。
因为出海,才是它的使命和意义。
大陆,岛屿。
狂风骤雨,天朗气清。
这些都是要你们去感受的。
或者说,我们在这里,是相互加油的,是相互给予勇气的。
我们,还是需要走出去。
活着,到底活着的是什么?
活的是一个感受和体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活着,是需要证明的。
用什么来证明?
谁看到过我,我影响过谁。
用这些来证明。
不过,幸运的是,此时此刻,我们都在彼此见证。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