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我拿到了博士offer




去年三月份,我在回宿舍的路上接到了系主任的电话。他问我你现在有空吗,想跟你聊聊博士面试相关的事情。我心下一惊,觉得如果是好消息的话他干啥还要问我有没有空,直接恭喜我不就好了。觉得应该是要凉了。
但他说:我们决定给你offer,附带全额奖学金。
脑子嗡的一下。
后来我才知道新国立那年一共接到了几百份非常厉害的申请,其中不乏清北常春藤的学生。我们总共招收了三个博士生,我是其中一个,也是所有人当中第一个被录取的人。
记得申请的时候我教授喃喃自语说,要是你申上了,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年轻的博士生了吧。
没想到还真是。

21岁的我,拿到了QS亚洲排名第一大学全奖博士的offer.
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不真实。

这周刚好是博二的第一周,所以我想回顾一下过去读博的这一年,将遇到的事情和学到的经验分享一些给大家。
读博第一阶段:兴奋。
很多人读博第一阶段应该是受挫,因为大部分人在读博之前学习方面从没遇到过什么困难。我同学们清一色都是全班第一全系第一这样一路过来的。突然一下在读博的阶段每天受到各方面密集的打击,第一反应是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但我完全没有。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21岁的博士生,听着爽,但也同时意味着我比别人缺少很多相关经验。所以别人会做,而我不会做这样的情况就是太正常了。
我对自己认知非常清楚,我知道自己刚开始读,肯定是菜中之菜。

所以读博第一学期,我的心态整体比我的同学们稳定不止一个度。
另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可能就是没给自己打好‘我可能会菜一阵’的预防针,第一学期就瘦了20斤。(当然现在想来,我也很想瘦20斤呜呜…)
这边我觉得可以分享给大家的tips就是无论何时认清自己,并接受自己。
我经常会收到私信有同学问我,学姐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比我厉害很多,感觉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好轻松。我背50个单词要2小时,人家只要半小时。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那怎么办,你重新投胎生一遍??

每个人的起始值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185,有的人158(比如我)。有的人皮肤好怎么折腾都还是水煮蛋一个,有的人稍微晚睡第二天就丑的跟啥似的(比如我)。
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参差,但也因此变得有趣。这边摘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每次我感觉世界不公,感觉别人怎么就是比我好命时,就会让自己来看一看。
接受自己,接受可能现在就是有点菜。接受别人可能就是这一方面比我好,这样反而心里会舒服很多。
Don’t take things personally.

说到这里,我想到有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补偿心理。
就是,我可以接受你这方面比我好,但只是这一方面。我在另一方面肯定是比你好的。
也就是当我们觉得被别人在某一领域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觉得对方可能在另一领域就不如我们。以此来达到一个心理平衡。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在多金帅哥美女的抖音/b站视频下看到很多酸精。
“这么小就这么有钱,肯定有干爹吧?”
“你事业这么成功,一定是牺牲了感情吧?”
其实酸精本质上就是无法接受有另一个人在各个他在意的领域全方位的吊打他。所以必须要攻击你的其中一个领域,以此来让他的自尊达到平衡。
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也会这样。
比如有一阵子我跟我妈打电话,经常会吐槽某同学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是感觉情商好低。
现在看来,表面上是我在展现我的优越感,实际上是我自身受到了威胁。
明白这点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克制自己贬低他人的冲动。
每次发现自己好像又找到一些点去贬低别人的时候,就赶紧停下来想一想:
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自己压力大了,不自信了?
是不是他有些地方确实做的比我好很多,让我感到恐惧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个是我的学习速度直接翻倍。
之前我会为了保证自己的优越感,而在和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多说。像一个小老师一样的分享自己的知识。
我以为自己是在帮助对方,还以此沾沾自喜。实际上是想通过获得‘老师’定位的方式,来奠定自己就是比别人厉害这件事。
“你看,我都能教你了。我是不是比你厉害?”
在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坏习惯过后,我会在交谈时克制住自己‘为人师’的欲望,尽可能沉下心去请教对方。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一位清华的博士聊天。在此之前我一直是两人中话比较多的那个。但那天我克制住自己,思索对方有哪些地方做的比我好,请教她都是如何做到的。
她非常耐心的解答了每个问题,还附送了我超多的tips。我现在的科研记录体系就是以她的建议来搭建的。
甚至说到后面,她还指出来了她自己观察到的我平时的一些漏洞和简单快捷的解决阀杆。而这些都是我平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的。
我没问她为什么之前没告诉我。
因为我知道,当我一直嘴巴说个不停的时候,别人是不想也不能给我任何建议的。
能收下建议的人,首先得是一个虚心且自信的人。
第二个是我从此不再因负面评论感到难过了。或者说,没之前那么难过吧。
作为一个自尊心强而又敏感的人,做自媒体对我来说其实是非常消耗的。
每次就算非常努力的去准备内容了,发出去仍然会有一些负面的声音。有的时候甚至蛮搞笑的。我记得b站做过一期我在新国立读博的日常,底下有一个评论是:“读博有什么牛的?新国立读本科才牛。”但…我在视频里说了我就是新国立本科呀。
这种时候哪怕理智告诉我这些评论不能代表我的水平,但还是会觉得难过。
不过,当自己也当了几次酸精过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他们自己。
可能当老师说你笨的时候,他本质上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好像没看到回报,他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怀疑。
可能在妈妈对你语气很冲的时候,她是今天在上班的时候被老板训了一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可能当你走在路上被后面的人突然撞了一下还被骂‘不看路啊’的时候,他是真的有急事或者从小就是没受到过好的教育。
别人说什么,可能和你的关系真的不大。
那么,就没必要很难过了。

我的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我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选了一门非常难的课。
并且,由于我是提前修完学分毕业的,当时的我只有大三。一般选这门课的同学可能都大五了(商科实习一般会占用半年到一年),我们分数还是看排名的。
排名高就A, 排名低就可能不及格。属于是内卷完美体现。这就难上加难。
每天要看几十页的专业论文,里面的术语和实验手法都快让我产生生理性不适了。

有一天我安慰自己,算了吧,这课就水一水吧。反正它确实很难,考不好也不是我的错。
但转念一想,这玩意是文科啊。文科没有我Sijin搞不定的登西!
于是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去看文献。看不懂的就请教教授。
最后,我拿到了A+. 全班排名前五。

在读博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
有人说读博就是一个集中受锤的过程,我再同意不过。
但,我意外的被锤的很开心。
因为我非常清楚,只要我用心学,没有我学不会的东西。
可能我会多花一些时间,可能我需要多试几次错,但我终究会学会。
这样的自信是比任何考试分数都能让人感到安稳的。因为考试分数是暂时的。你这次考好了,下次可能会考不好。或者你数学考好了,不代表你语文也考得好。
但这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所有科目所有领域几乎通杀。
很多时候感到焦虑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克服这个困难,所以焦虑。
出色的学习能力意味着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有一种沉稳。那就是:
“我终究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如何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呢?
我观察了一下自学能力很强的同学和朋友们。然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英文好。
可能有些意外,但很真实。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清华博士吧?
她来新国立交换一年,期间我们一起进行实验。然后有一个部分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导师喊她再自己找找资料学一学。她说我找了的但是找不到呀。
我去b站还有各种公开课的平台找了一圈,确实没看着。
但是一旦换了英文搜索,不到五秒就精准的找到想要的东西。教程完整到位,完美解决她手上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最近得出了一个结论。
我们平时用的自媒体默认了我们都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所以如果是刷抖音,刷b站,你会发现一个比一个内容有趣。
但是真的在搜索想要的知识,尤其是精准的知识时,根本找不到想要的教程。
自学很重要的一个操作方法,就是学到哪里补哪里。边做边学效率是最高的。如果连学习材料都找不到,更不要谈下一步自学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英语不好,我基本无法读博。

我很感恩之前的我吃了苦把英语基本功打的扎扎实实。每天无论是在教学生的时候,还是在做科研的时候,英语都是我不可或缺的技能包。
科研结束后到了晚上,我会自己找一些公开课来看。比如古典音乐鉴赏,圣经旧约解析等。
透过这些知识,我发现原来我本身的生活里就充满着无数的乐趣。原来机场里放的古典乐是维瓦尔迪的四季曲。

最近在给英语精读营的学生讲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自己读的时候有一句哪怕翻译成中文我都一直看不太明白。
Conduct may be founded on the hard rock or the wet marshes, but after a certain point I don’t care what it’s founded on.
人的行为可能建立在坚固的岩石上面,也可能建立在潮湿的沼泽之中,但是一过某种程度,我就不管它是建立在什么上面了。
读了圣经后发现岩石和沼泽其实是里面的一个典故。耶稣说:build your faith on hard rock not on wet marshes. 你们的信仰应建立在岩石而非沼泽。意思是应该发自内心的去信仰,而非为了某种好处去信。
回到原文,意思即是一个人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好,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利益而装的好,但是我现在不care他到底为啥好了。
我很喜欢这样以英文见世界的方式,好在我的学生们也很喜欢。
如果你也想加入精读营,刚好今天推送次条就是。

Through knowledge I read the world a thousand times.
我最近试图回想在我有生命和意识之前的人生是怎样的。然后发现一片空白。而后我明白,我死后也同样会是一片空白。
也就是说,在这漫长的人类和世界历史里,我的存在只有一瞬间。
很多人每天活的像自己仿佛拥有了永生,时间多余到需要用短视频来打发。
殊不知我们只会存在这一次,而世界拥有这么多精彩,唯有知识加持才能看的更清晰。
我觉得我这辈子想好好看看这世界。
我会每天以幸存者的角度来学习,来探索。
直到我合上眼,那时我已看到了我眼界的极限。

 
 END. 
很久没直播了。
最近困惑了我几年的问题。
突然想清楚了。
想用这场直播,跟大家好好聊聊。
撰文 | Sijin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本期作者  
Sijin
我是Sijin, 22岁博士生,目前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擅长心理学和英语【精读营/口语/四级/托福雅思】
研究的最高目标是要浪漫!!
欢迎小宝贝们找我唠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