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心理科举办了青少年心智成长训练营,通过与家长和孩子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我们的咨询师发现,双方的矛盾更多地集中于“玩手机”这个问题上。
在“孩子打游戏”这件事上,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两个疑问:
·为什么网络容易让孩子们沉迷?到底怎么才能控制孩子的沉迷呢?
·怎么样才能调动孩子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让他们能像打游戏的时候一样快乐上瘾呢?
本期文章,我们将着重解决第一个问题,关于孩子内驱力的问题,请关注心理科下一期科普文章。
一、为什么网络、电子游戏这么吸引孩子们呢?
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减压的方式,首选就是打游戏,这个比例是最高的。而除了减压之外,它能满足青少年所有的心理需求。
首先是自主感,自主感就是孩子能控制自己做什么。青少年期间,大概10到19岁之间。因为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就是,他非常喜欢自己能控制,喜欢自己做决定,喜欢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来看。
可是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孩子几点上课,被安排什么样的老师,每天的作业他都没有办法控制,甚至课外活动都被安排……如果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没有任何控制感的时候,那网络能够满足他所有。
而且网络能轻易地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升级通关马上反馈,感觉自己是个胜利者,还能带来归属感,几个玩家一起上阵闯关,组成有共同目标的小队,共同努力,一起通关。
所以这三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就造成了孩子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内驱力,他很有动力再去重新做这件事情。
二、玩手机对孩子危害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吗?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长时间使用,确实会对孩子的认知、情商、心理状态以及身心的多方面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会破坏学习氛围,让孩子注意力分散,最终影响学业。
那么,尽管目前持续有证据表明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彻底远离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医学界有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一切都是耍流氓。”同样的,抛开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孩子的年龄来谈它们对孩子的伤害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况且,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子产品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孩子成长过程中,处处有它的影子。
因此,与一味杜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三、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需要先从宏观上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态度。
1、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带着信任和尊重与孩子沟通。
阿德勒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所有的问题最后归根结底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所以,就像很多的学校教育问题都和师生关系有关,你应该意识到,手机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亲子关系问题。家长们只有从根源上出发,解决好亲子关系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包括手机使用上的分歧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很多的家长非常疑惑,说我很爱我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感受不到,为什么我们的亲子关系不好?正念的创始人卡巴金教授撰有一句话,非常适用于这个问题。
他说:“只有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主性、同理心和接纳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爱。”
很多家长说,我给孩子买3万块钱的小提琴不带眨眼睛的,可是孩子并没有感觉到爱——因为家长忘记了,孩子跟我们的关系好不好,关键是他在和我们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是不是感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的接纳和我们对他的一些理解。
我们在管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关系先于教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指正孩子之前,一定要先有这种情感的连接,孩子才能够更听得进去。
2、保持积极情绪,不做焦虑的父母。
当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家长的反映往往是愤怒、焦虑,或者是用一些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恐惧的时候,如果家长处在一个焦虑、生气的状态下的时候,其实很容易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要注意一下,首先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的,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表达,我们才能够帮助孩子。
想要找到更好、更有创意、更有效的解决的方法,也需要在孩子情绪镇定的情况下来完成。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之后,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创造性、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包括自控力和内驱力都是最强的。
3、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沉迷”。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现在管理不好时间,他将来一定不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这个想法是有些偏颇的,事实是,孩子由于大脑前额叶发展不完全,本身自控力就不足,目前时间管理的水平就只能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家长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需要保持成长型心态。孩子在当下遇到问题,就一起面对,这次做得不好,下次继续改进。不要设想“一步登天”,也不要觉得“命中注定”。
家长需要明白,你不是在帮助孩子“戒掉”手机,你只是在帮助孩子找到与手机“和平共处”的方式。当他成功地学会如何适度使用手机之前,你会一直陪伴他,关注他,为他加油鼓劲。
掌握了以上这些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干预手段。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议: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非常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建议:
·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
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
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
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建议: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设置一些适当的惩罚手段,例如两天不许再玩或者扣掉一些零花钱等等。家长以身作则也很关键。跟孩子一起制定好的规则,大人更要主动遵守。
·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这种时候,家长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去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渐走入青春期,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其实,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建议: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要注意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例如,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授一些性教育知识。
·这个阶段仍旧需要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同样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更应该用一种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安排的理由。
·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很多行为,都是有收获的,比如观看纪录片、玩益智类优质游戏、利用app探索与创作……
电子产品作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早已和每个人密不可分。教会孩子合理使用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才能真正对成长有帮助。
如有任何困扰,欢迎拨打咨询电话:0539-7060530
或扫下方二维码随时线上咨询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
陪伴您一路同行
·图片皆来自网络,非原创
·文字整理于网络,侵删
【妇幼健康科普,传播健康知识】
想获得更多的健康咨询
公共平台搜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或扫描二微码添加关注
服务热线:400-609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