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厚,才能吃得开。
“不好意思”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事情,像我麻烦他人时,会不不好意思开口,当他人需要我帮做一件事情,而我正好又不方便接时,却不好意思拒绝等场景,都是一个个充满着潜台词的言语。
“不好意思”心理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无法拒绝别人请求的问题,这后面往往隐藏着我们都许多的潜在感受。
比如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走进商店后,因为热情的店员陪伴讲解,最后买了一些自己并不是特别想要的东西,此时的“不好意思”代表着我们内心对于店员的愧疚感之类的。
后来我发现,经常这样会非常耽误事情,需要推进的事情,容易没有进度,最后导致延期。他人需要我们帮助,而我们本身没有时间帮助的,如果不直接拒绝,而引发的没有做好,或者延期交付给他人,会引起他人对我们的不满及影响我们在他人眼里的评级,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拒绝……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内心的不好意思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到底自己在这些“不好意思”时刻,到底体会到了什么?
从我的经验出发,我想或许你会体会到以下的感受:
一是羞耻感
这是一种很难受但每个人都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说小的时候自己考的比别人差、长得不如别人好看等等因比较而出现的、让自己倍加难堪的时刻。
这种感受往往和自己对于自我的印象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
也许这时候你内心所体会到的就会是,我又做了引人注目的事情,我怎么这么差劲,我是不是不如别人在店内潇洒,我是不是应该怎么怎么样….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对内的自我攻击。
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于一种非常脆弱的内在自我价值评估,比如说我不如别人,我不值得别人爱,我没有什么好的特点等自我贬低观点。
这种自我贬低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早年经历,家长或其他重要照料者对于我们回应和呵护的欠缺。比如说家长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不回应孩子的情感等。
二是内疚(羞愧)感
这是一种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惭愧,认为对不起别人的感觉。多数情况下,你会体验到,是不是我这样提出的要求给店员添了麻烦啊~是不是我这么做让他感到了不便利,我是不是很对不起他……这是一种向外有指向性的内疚感。
这种感觉往往来源于一种内在对于社会规则的高要求和高准则。
比如说,人应该无私且礼貌,我们不能在公共场合给别人添麻烦等。
这种高要求和高准则往往会在我们的内心形成一些我们必须遵守的设置和行为标准。
这种情况往往和我们成长环境中,家庭对于社会标准、社会准则的看法有关。
比如说如果家里家教很严,有很多要求,那么孩子一定会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又没做好等等……
这两种感觉也许也会叠加出现。
当我们搞清楚到底我们在体会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步,来探讨为什么我会这么有这样的体验,这往往会把我们和过去我们所经历的成长经历相联系起来。
比如说到底我这么强的标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我会如此感到我不如别人等等。通过对这些感受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自己内在的感受形成过程,发现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愿望。
我相信无论是自我攻击、还是自我贬低,都一定有它存在在你内心的道理,这背后一定有一些你希望实现的目的。
发现在这些目的或许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新的选择:比如说如果这个不好意思,原来是源自于我们小时候希望能够做得很好来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是如此自我牺牲的方式。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不好感觉都是需要被改变的。
如果说这种“不好意思”感觉只是偶尔有感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就可让它在那里待一会儿就好了,毕竟人无完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这个社会,一定要优化取悦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让”不好意思“走开,我们才能真正利益最大化。
革自己的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