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别编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别人对你的好意,往往取决于你的位置(岗位或是关系位置)和被他人喜欢的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现象:
有些人,别人给了他一个红包,他一定要奉还甚至是双倍奉还;
有些人,当别人给他关爱和支持的时候,他会感觉到一阵焦虑;
有些人,当别人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建议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尴尬甚至不悦,虽然并不在表面表现出来。
这些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却很不自在。
这种不自在多数意味着多种不同的负面感觉,焦虑,愤怒,尴尬等等,总之不是一种愉悦的满足感。
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会不自在?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人们有一种集体潜意识: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的潜意识,可以让人躲开“诱饵”,避免上当受骗。
担心占了小便宜之后,会吃大亏,这种心理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小时候,长辈就会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拿陌生人的糖,否则他会拐走你的!”
于是,我们慢慢的,开始对那些不请自来的好处充满了警惕。
如果某人突然送份礼物给你,你会从心底里想,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图?
若一件商品突然变得便宜了很多,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这商品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这种心理与自尊有关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常年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当父母对他好一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紧张。父母的付出让他认为自己的需要成为了父母的负担。
对某些人来说,当别人给了他一些关爱和支持的时候,他感觉到焦虑,背后隐藏的含义是,他感觉到自己无能,从而感觉伤害了自己的自尊。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例子:
当你好心的提醒你的朋友,他换种方式对待自己会更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愤怒的告诉你,他早就知道了;
在叛逆期的青少年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父母告诉他们,你要怎么做怎么做更好,从父母的经验才说,这样确实更好,但是孩子却很愤怒的回应,行了,我知道怎么做!
父母会很觉得很委屈,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好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了孩子的自恋,孩子需要感觉到是他们自己有能力去发现一件事情,而不是别人告诉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恋,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总是处在接受别人的好建议的位置上。
得到的感觉虽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会感觉到另外一个人的建议是那么的好,自己是那么的不足。这种感觉不太强烈的时候,我们很快会遗忘。这种感觉强烈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尴尬甚至是愤怒。
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不自在
多数是担心别人对自己有所求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亲平常比较苛刻,每当对他好一点的时候,接着就会有一个很大的任务摆在那里,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对来自他人的好处特别敏感。
有一个朋友,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每次与他一起吃饭的时候,她都浑身不自在,不停在问,有没有什么我可以为你做的?然后,你告诉他,这顿饭由他请客时,他便全然没有这种负担了。
若这顿饭,由我来付钱。之后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很巧妙的帮我做一些小事情,或者是给我送个小礼物什么的。
他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我对他好一点,一定是对他有什么期待,他要是不满足我这些的期待的话,我们的关系就会破裂掉。
有效区分异常的好和正常的好,婉拒异常的好。
接受正常的好,是一种能力
假期这几天,深深的感觉到,别人的好意要接受,一直客套会让对方认为你们之间的感情不到位,大方接受会让他认为你们都是自己人。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可以找个机会再还回去。比如说你今天请我吃饭,我明天请你喝酒。你今天顺路送我回家,我明天开车顺路接你上班。
有句话说的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世界上除了父母对你不计代价不计回报的好意。其他人你都要注意把握分寸,付出好意的人,也希望你付出自己的好意就这么简单,这是情感诉求。
久而久之没有回应的话,肯定有矛盾。即使是你的另一半,也需要你去付出的。
一个人固然不能觉得别人对他的好都是理所当然,但如果总是不能够坦然面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正常的好处,也会引起许多情绪的负担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别人对自己的正常的好处,自在接受,心怀感恩;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适当回报,正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沟通技巧,按照社会常规的交往模式处理社交关系。
对于人际中的“你来我往”,是大家建立联系的互动形式。
相互尊重、礼尚往来是一种平常的社会交往,不必太过在意。
另外,低自尊的心态会让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好意,你可以常常跟自己说,“其实我配得上这些好意”,“很多时候,我也能对别人提供友善和好意”。
新的一年,愿大家都能接受他人的好意,同时,也能给出自己的好意。
所谓人脉,不是能帮助得上你的人才是你的人脉,而是那些你能帮的上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你来我往,大家才能成长。
推荐阅读《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计划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