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基因型及表型特点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牛雪阳1 陈娇阳2 程苗苗1 杨莹1 陈奕1 刘文玮1 谭全桢1 杨小玲1 张月华1通信作者:张月华,Email: zhangyhdr@126.com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北京 100045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92-696.引用本文:牛雪阳,陈娇阳,程苗苗,等.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基因型及表型特点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92-696.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1101-01292.
摘要
目的 总结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资料,分析其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5 d~22月龄,中位起病年龄为8月龄。15例DNM1基因变异均为新生杂合变异,其中错义变异13例、移码变异1例、无义变异1例,8例变异位点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发作类型包括:痉挛发作15例、局灶性发作9例、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强直发作2例。7例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9例首次发作为痉挛发作。15例均有发育落后,其中11例在出现癫痫发作前即有发育落后。脑电图背景节律减慢3例,发作间期显示高度失律13例;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痉挛发作7例,强直发作1例。头颅磁共振检查示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大脑皮质萎缩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15例均诊断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其中13例符合婴儿痉挛症。末次随访年龄1~7岁,予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后,2例发作缓解,1例(同卵双胎之小)2岁时因重症肺炎死亡,12例仍有间断发作,其中1例由婴儿痉挛症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结论 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在婴儿期起病,高峰起病年龄为8月龄。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发育落后可出现在癫痫发作之前。临床多表现为婴儿痉挛症,少数患儿可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
关键词
DNM1基因;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婴儿痉挛症
DNM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q34,编码动力蛋白-1,是一种三磷酸鸟苷(GTP)酶,只在神经元中表达,定位于突触前末端,参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内吞囊泡分裂,在神经递质释放后参与突触囊泡内吞和膜循环[1-2]。DNM1基因包含5个结构域:结合和水解GTP的GTPase酶结构域、中间结构域、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结构域(PH)、GTP酶效应结构域和脯氨酸富集结构域。DNM1基因变异可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31型(DEE31)(OMIM:616346)。有少数病例报道DNM1基因变异还可导致婴儿痉挛症[3-4]。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s)患儿资料,总结其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并对患儿进行随访,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5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7岁,中位年龄为2岁7个月。纳入本研究的DNM1基因变异患儿癫痫诊断按照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发布的癫痫分类标准[5]。患儿均诊断为DNM1基因变异相关DEEs。本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2(453)],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方法1.2.1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围生期情况、个人史、家族史、辅助检查结果[包括脑电图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治疗情况。1.2.2 DNM1基因变异检测方法 采用癫痫基因检测包或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发现15例患儿均携带DNM1基因变异,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及明确变异来源。通过Human Splicing Finder (http://www.umd.be/HSF3/HSF.shtml)、Mutation Taster (http://www.mutationtaster.org/)和Polyphen-2 (http://genetics.bwh.harvard.edu/pph2/)对蛋白质结构破坏和疾病诱发可能性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6]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评估。1.2.3 随访 每间隔3个月对患儿进行一次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
2
结果2.1 DNM1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5例患儿涉及的12个DNM1基因变异位点中,83.3%(10/12个)位于 GTPase 酶结构域,仅2个变异位点位于中央结构域,其中8个变异位点尚未报道。15例患儿中,13例为错义变异、1例为移码变异(例11)、1例为无义变异,15例均为新生变异。8例未报道的新变异为p.G43A、p.Q148K、p.L187R、p.Asp243-Ile248del、p.L285R、p.N394T、p.R399*,其中2例为同卵双胎(例6、例7)携带相同变异(p.L285R),8例均为疑似致病性变异;7例变异已报道(p.S45R、p.P144L、p.A182D、p.R237W、p.S238I),其中3例携带相同变异(p.R237W),均为致病性变异。见表1、图1。2.2 临床特点2.2.1 基本情况 15例DNM1基因变异患儿中,男8例,女7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5 d~21月龄,中位起病年龄为8月龄。2例女性患儿(例6、例7)为同卵双胎,癫痫起病年龄均为出生后15 d。2.2.2 癫痫发作类型 15例患儿均有痉挛发作,其中局灶性发作9例、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强直发作2例。7例有多种发作类型,9例首次癫痫发作为痉挛发作。2.2.3 发育情况 15例均有全面发育落后,其中11例发育落后出现在癫痫发作之前(例1、例2、例3、例5、例8、例9、例10、例11、例13、例14和例15)。2.2.4 临床特征 头围小13例,双眼内斜视1例(例12),双足外翻1例(例14),肌张力低下2例(例4、例8),孤独症样表现2例(例2、例12)。2.2.5 脑电图表现 15例患儿均行至少4 h视频脑电图监测,其中背景节律慢3例。15例发作间期均监测到异常放电:高度失律13例,有暴发抑制趋势1例(例6)(图2),广泛性及多灶性癫痫样放电1例(例3),后头部为主多灶性放电1例(例10),3例有快波节律(例1、例11、例13)。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痉挛发作7例,强直发作1例。末次随访脑电图年龄为1岁3个月~7岁,中位年龄2岁,10例有高度失律,2例为广泛性放电,3例为多灶性放电。2.2.6 MRI表现 15例患儿均行MRI检查,其中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例2、例6、例7、例11、例13和例14),大脑皮质发育不良2例(例2、例5)(图3),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例2、例14和例15)。正常6例。2.2.7 癫痫综合征诊断 15例患儿均符合DEEs的临床特点,13例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其中例2于1岁后出现痉挛发作,诊断为晚发型婴儿痉挛症。2.2.8 治疗及随访 末次随访年龄为1~7岁。15例均用2种及2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2例发作缓解,其中例9使用丙戊酸、托吡酯和氯巴占,已10个月无发作;例12使用丙戊酸和托吡酯,已1年无发作。例7于1岁11月龄因重症肺炎死亡。其余12例仍有间断发作,其中例1在2岁时出现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强直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广泛性棘波、棘慢波及多棘慢波,部分可见快波节律,由婴儿痉挛症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3例(例2、例4、例13)予促皮质素(ACTH)后,痉挛发作控制2~3个月,随后复发,例5使用醋酸泼尼松后痉挛发作控制2个月,随后复发。
3
讨论DEEs是一组罕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的难治性癫痫发作和发育迟缓或倒退[7]。发育迟缓可能与癫痫无关,而癫痫发作及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可进一步加重认知和行为异常[8]。2014年,EuroEPINOMICS-RES协作组首次报道DNM1基因变异与DEEs相关,该研究报道5例DNM1基因变异患儿,5例均为婴儿痉挛症,4例转型为LGS,其中2例癫痫发作前即有明显的发育落后[9]。随着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DNM1基因变异相关DEEs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国内文献报道尚少[4,10]。目前,已报道癫痫相关的DNM1基因变异共涉及23个变异位点,多为新生杂合变异,仅2个为纯合变异;85%(21/23个)的DNM1基因变异为错义变异,少数为移码变异、剪切位点变异及无义变异[4,10]。既往文献报道DNM1基因变异导致癫痫表型,其变异位点均位于GTPase酶结构域及中央结构域。Brereton等[11]报道2例DNM1基因变异位于PH结构域,这2例患儿均无癫痫发作,仅表现为轻中度智力发育落后和肌张力低下。本研究15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中,86.7%(13/15例)为新生错义变异、1例为移码变异。15例患儿涉及的12个DNM1基因变异位点中,83.3%(10/12个)位于GTPase酶结构域,仅2个变异位点位于中央结构域,其中8个变异位点尚未报道。结合既往文献发现,DNM1基因变异多数位于GTPase酶结构域,少数位于中央结构域,变异位于这2个结构域的患儿均可表现为婴儿痉挛症表型。既往文献报道的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中,约1/4变异位点为p.R237W,本研究有3例该位点变异,可见DNM1基因变异热点为 p.R237W。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多在1岁内起病。本研究患儿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5 d~22月龄,中位起病年龄为8月龄。von Spiczak等[12]总结21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中位起病年龄为7.6月龄,发作类型主要为痉挛发作。本研究15例患儿均有痉挛发作,少数患儿痉挛发作可于1岁后出现。其他发作类型包括局灶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及强直发作。86.7%(13/15例)患儿诊断为婴儿痉挛症,例1在2岁出现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和肌阵挛发作,由婴儿痉挛症演变为LGS。von Spiczak等[12]总结的21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中,痉挛发作占84%,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占63%,典型或不典型失神发作、强直发作各占47%,局灶性发作占37%;26%的患儿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部分患儿可由婴儿痉挛症转型为LGS。本研究中15例患儿均有中重度智力运动发育落后,部分患儿在癫痫发作前即有显著发育落后,符合DEEs的特点。DNM1基因变异还可导致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包括肌张力减退和运动障碍,本研究中2例患儿肌张力低。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脑电图背景活动减慢,发作间期脑电图多数可见多灶性放电,半数以上有高度失律,部分可见局灶性放电、阵发性快波节律[13]。本组患儿少数脑电图背景减慢。86.7%(13/15例)发作间期脑电图有高度失律。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数DNM1基因变异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高度失律,且高度失律存在时间较长,少数患儿可持续至3岁。DNM1基因变异可导致髓鞘发育不良或延迟、胼胝体发育不良,少数可有大脑皮质萎缩[14]。von Spiczak等[12]报道1例DNM1基因变异患儿2岁前即出现大脑皮质萎缩。本组中60%(9/15例)患儿头颅MRI异常,40%(6/15例)患儿头颅MRI可见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20%(3/15例)有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患儿出现大脑皮质萎缩。本组仅2例患儿药物治疗后发作缓解,例9使用丙戊酸、托吡酯和氯巴占控制10个月无发作,例12使用丙戊酸和托吡酯控制1年无发作。其余86.7%(13/15例)患儿联合使用2种及2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有间断发作。可见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von Spiczak等[12]随访4例16岁以上DNM1基因变异患儿,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发作仍持续存在,且均有严重的智力发育落后。本组患儿随访时间尚短,远期预后仍需长期随访。综上,DNM1基因变异的DEEs患儿多在婴儿期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常有严重发育落后,发育落后可出现在癫痫发作前。以婴儿痉挛症表型最常见,少数可转型为LGS。少数患儿头颅MRI可见大脑皮质萎缩及胼胝体发育不良,多数患儿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