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粟裕最会打仗”
(一)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
生平介绍
1907年——1936年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
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兄弟姐妹五人,排行第三。1913年在家里的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开始接受新学教育。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是学潮领导者、共产党员腾代远的师弟,参加校内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读书会活动和学生运动,逐渐建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2]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六人坚守山顶,仅带三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个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予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留下残疾。
1930年2月底―3月初,在富田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直留在颅内未取出。6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在长汀整编,组成红一军团。任整编后的红十二军第五支队队长。8月 奉命率部向湖南进军。月底参加第二次围攻长沙的战斗。12月 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月底改任六十四师师长。参加创建和坚持中央苏区的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亲自带头冲锋,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张辉瓒师。后率部参加歼灭谭道源师的战斗。
1931年4月―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与师政委高自立奉命率红64师配合黄公略红三军等部参加板坑战斗[3]。6月六十四师改为红四军第十三师,仍任师长。
7月―9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1月 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调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
1932年2月,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3月中旬,率部参加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伪装主力、创造战机任务,朱德称两次战役是“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5月,在硝石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左臂留下残疾。10月―11月 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寻淮洲、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任军团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9月下旬转战于皖赣边区。在战斗中右臂负伤,弹头到1951年才取出。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粟裕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根据地,任挺进师师长,刘英任政委。4月28日,指挥挺进师夺得斋郎战斗胜利。随即进入浙西南开辟根据地,实行由正规军到游击队的战略转变。5月―8月 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浙西南根据地扩大到5个县,纵横百余公里。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另有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人员不下两千人。9月 开始持续8个月的反“围剿”斗争。采取“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率主力跳出包围圈,在浙闽边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根据地。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6年3月,率领挺进师主力重返浙西南活动。夏季在云和县以南的一次战斗中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秋,与刘英分开活动。适应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浙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开始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以抗日、反蒋为前提,扩大团结对象,缩小打击目标,创造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相结合的新经验,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
(待续)
往期推荐
中国足球产业有望形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极——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推进中国特色足球强国建设的大胆探索与科学构想——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我军“政工元帅”罗荣桓(上)
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何长工与抗大教育(上)
-
END -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百年强国梦